首页 女生 古代言情 不想当将军的娘娘不是好园丁

一百三十六、颁布新政令

  四、五月间,大周皇帝郭威亲去曲阜拜谒孔庙、孔子墓,并下令修缮孔庙,禁止在孔林打柴毁林。之后他还造访孔子后人,提拔其为官。

  新皇郭威的种种行径在告诉世人:周朝尊崇圣人,将以儒教治天下!

  此举为周王朝以文治国奠定了基础!

  天下文人无不受到鼓舞!

  原本表面诚惶诚恐,背地里对武将出生的新帝颇有微词的那些文官,对郭威态度有了很大变化,由内而外地对郭威恭敬起来。

  他的这一举措还带了一个变化:越来越多贤能志士纷纷涌向汴京。这些有才能、贤德之人得到举荐,充盈入六部,很大缓解了新朝刚立,各部人手不足的问题。

  大周虽然是武将打下的江山,但郭威明白以文治国,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得以安居乐业!

  他重用有才德的文臣,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军人政权的蛮横无理的丑陋形象。他对这些有才德的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之策,文武官员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上书直言。”

  丞相冯道还向郭威建议:新朝新气象,需要注入新鲜血液,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议恢复科举考试。当然,春季的会试已来不及准备,但秋季的乡试还是可以举行的!

  郭威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恢复乡试的通告在各州、县都贴了出去。

  这次,文臣的腰杆在武将面前挺直了!

  武将们私底下颇有微词,但郭威列举当前局势,要求他们给出策略,一个个又都蔫了。

  没过多久,郭威又发布了一项新政令:废除腰斩、割舌、挑筋、砍手足等极残忍的刑罚。对盗窃等一般罪犯,不牵连其家人,也不没收家产。

  这一政令公布后,在汴京城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但大部分百姓还是很拥护、支持的。

  “看官,这李三因一时贪念偷了张员外的一贯钱,被当时的县令判刑砍掉一只手,更是罚没家产。导致李三和妻儿无家可归,从此颠沛流离,乞讨为生!……”

  玉楼春酒楼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三教九流都喜欢来喝一杯,生意还是那么好!

  为招揽生意,老板在一楼中部设了个台子,有时请琴娘登台献曲,有时请说书先生讲一个段子。二楼则为雅座,中间是空的,这样二楼的客人也可以看见一楼台子上的表演。

  此时台子上坐着位说书先生,他在台上唾沫横飞地讲着前朝故事,底下喝酒的客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在小二的引领下,我们在二楼雅座找了个视野开阔的位置坐下。

  坐我对面的思画束起发,换了身青衫,正襟危坐一动也不动。

  我也束了发,套上白玉冠,身着月白长衫坐在位置上,熟络地给思画满上一杯二十年的女儿红。

  上次我进这玉楼春是从楼顶飞进来的,这次可是大摇大摆地从大门进的。

  这才是到酒楼喝酒的正确打开方式嘛!

  只是,上次有人请客,这次得自己付钱了。

  想到这,我不禁想起很久不见的赵匡胤和史德珫。

  赵匡胤和史德珫现在都在柴荣手下,一武一文干的风生水起。

  以前,两人就像好斗的公鸡,一见面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现在不知是否有改变?

  想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

  “咳咳——”思画轻咳两声,朝我皱皱眉,又向下方努努嘴。

  我顺着她提示的方向向下看去,却见一位身着锦衣的中年男子站在台子上,高声道:“……律法必须严明,才能达到震慑的犯人的效果!像这李三既然起了歹心,就应该受到严惩!”

  原来,说书先生的故事讲完了,台下的客人议论起来,有同情李三的率先发了声,就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

  那位站到台子上的中年男子就是反对者之一。

  这位说书先生在新政令颁发后,众人前讲这种段子,是无意之举还是故意为之?值得人思量啊!

  我皱眉看向坐在台中的说书先生。后者正摸着自己的胡子,频频点头。

  中年男子的话音刚落,台下一个角落里传来一阵嘘声。

  一布衣男子起身拱手道:“李三固然有错,但既然已罚没家产,又何必再判砍手之刑!某觉得此刑判得太过了!”

  “我倒是觉得李三该受砍手之刑,但不应该罚没家产。他的妻儿无辜,受他牵连,罚没家产后无家可归,只能乞讨为生,实在可怜!”另一个角落响起不一样的声音。

  “李三偷盗当然得受刑罚,但未必得砍手啊!”又有一人站出来反对。

  “不砍手?那阁下觉得他该受何刑罚?”台上的中年男子向此人发难道。

  被发难的是一位年轻的书生:“在下觉得砍手之刑太过血腥!可将他关押起来,令他每日劳作反思,亦可起到惩戒作用!”

  “不可,不可!只是关押、劳作怎能起到惩戒的作用呢?”中年男子连连摇头:“若刑罚不能惩戒歹人,就会有更多的人胡作非为,导致娼盗横行、豺狼当道,到那时这世道可就乱啦!”

  的确,刑罚太过柔和则如同虚设!

  一时之间,大家沉默下来。

  “大家可知这李三偷盗的原因呢?”楼下有一个声音传来。

  是啊,李三家有妻儿,也知道刑罚严明,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何去偷盗呢?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众人的目光都射向台上的说书先生。说书先生摇头晃脑道:“这位兄台提的这个问题我倒是知道一二。这李三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孩子五岁时,生了一场怪病,断断续续治了两三年,一直未治好。渐渐地,李三家中银钱都花光了,连买药都要赊账。话说,那日张员外去药铺买药,将钱袋放在柜台上。李三在药铺外徘徊,正为买药钱发愁。他见钱袋鼓鼓囊囊,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于是乘张员外和店小二查点药包数量时,将钱袋顺手牵羊地偷走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又沉默下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