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飞驰,一日四百余里,傍晚方停靠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镇子里。
卫人们有些魂不守舍,哪怕被分配到了更小,更新,更好的房间,难得能睡一个安稳觉,而不是幕天席地,或者睡在车上。
可许多人都没有睡意。
卫国虽然弱小,可朝堂之中,不乏有识之士。
他们只是受限于种种因素,没办法改变卫国的现状,并不代表他们无知。
相反,卫国、梁国、郑国等几国,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论教育的程度,远非昭国这种军功起家的能够比拟。
这些人沿途已经注意到,这一路上,经过了好几座城池。
能够称得上“城池”的,自然不会是什么小镇子,小村庄,往往都是一郡郡治。
这样的城池,屈指就能数得出来。
有曾经来过昭国,对这条路很熟悉的人,已经大概算了出来——按照这等速度,他们最多再坐一到两天的车,就能抵达昭国的王都庐龙城!
从卫国王都到高杳关,他们走了足足两月。
但从高杳关到距离更远的昭国王都,他们居然只需要两到三天!
这是何等可怖!
“明明两年前,还没有这样的道路,这么神奇的列车。”卫王面色惨白,心若死灰。“假如昭国将这样的道路修到了卫国——”
若真是那样,就算他逃回卫国,重新聚拢一帮人复国也没有。
只要三五天,昭国的大军,就能到达卫国的任何一寸国土!
虽说反过来,他也不是不能利用这样的路,来完成反攻。
问题是,卫人懂怎么操纵这神奇的列车吗?
就算懂,燃料从何而来?
稍微懂一点行的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像从前那样,简单的战车与列阵,步兵和骑兵的差距,而是更难以追平和企及的,人力与超凡之力的差距!
这令许多卫人心生绝望。
但同时,也让像卫平这种最正统,最忠诚,最耿介的士大夫,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种说法,隐隐在卫人之间流传。
为什么超凡力量显圣,唯独落在昭国?
难道昭国真是天命所归,注定要一统天下?
卫沂之面对着墙壁,呼吸放到最轻,佯做睡着,实则倾听大通铺上,兄长们与几位族兄低声絮语。
“天命在昭,也不是不可能。”长兄压低了声音,吐露不敬之言,“天下七国,陈国乃是臣子所篡,得国不正;而我卫国,还有郑国、梁国,又是士大夫瓜分晋国而来,不曾祭天告地,始终欠缺三分。”
“这么一来,就剩昭国和祝国,乃是昔年姜王室天子亲自册封的国君,国祚绵延六百与八百年屹立不倒。但祝王狂妄自大,数百年前,就敢僭越称王,天命再怎么也不会眷顾到这种狂徒的后辈上吧?”
立刻有人反驳:“你可别忘了,姜王室的末代天子,就是被昭国所杀!国都也被昭国所破!老天若真是有眼,怎会将天命眷顾昭国?”
“这就对了!”又有人说,“昭国破了姜王室国都,杀了姜天子,他们受到惩罚了吗?没有!襄王行此逆举,却活了六十又五。先前我们本以为,昭国五年换三个君王,少年君王与傀儡无异,权臣摄政,太后秽乱后宫,男宠也能封侯,这一切乃是上天降罪,可现在……你们觉得这像降罪吗?”
所有人都沉默了。
假如超凡力量降临昭国王室,也能算上天降罪,那他们卫国算什么?被老天爷放弃了吗?
那么反过来说,昭国杀了姜天子,灭了姜王室,却没得到任何惩罚,岂不恰好证明,昭国乃是天命所归?
贵族们虽崇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更信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假如卫国被其他国家所灭,他们中的许多人,自然会拒绝仕途,甚至招揽门客,为国复仇。
可若那个国家受命于天……
谁敢真和老天爷作对?
卫国是怎么来的,大家还没忘呢!故一想到“名分”,就不免有些心虚气短。
卫沂之听着兄长们的议论,轻轻地笑了。
昭国的殷氏王族是否受命于天,他不清楚,但他很清楚,许多说这些话的人,并不是真的相信这一点。
他们只是想找个理由,为投靠昭国做解释而已。
本来吧,卫国国破,很多公卿还是很有气节的,具体表现在“昭国朝廷招揽我,我是肯定不会入仕的,除非昭王亲自来请,才有可能点头”。
所有人都以为,昭国灭卫、梁之后,还是需要公卿、世家的,否则没办法弄清当地情况啊!
千百年来,国家灭亡了那么多个,不都是这么操作的吗?
治本地,难道不用当地人,还用外乡人不曾?
除非你把军队开过来,否则就派一两个外乡人进来,在本地宗族抱团,乡人排斥的情况下,外乡人什么事情都别做了,工作根本开展不下去。
这等情况下,拒绝出仕,就已经是很有诚意的表示了。
不吃敌人的饭嘛!
全家自尽,与国殉葬的,毕竟是极少数。
一般人还是把门一关,明哲保身,就当自己气节很足了。
但人家根本不和你玩礼贤下士,甚至根本不招揽,直接就把你们当成犯人一样,强制迁徙。
荣华富贵不再,家业祖宅不存。
脑袋呢,说不定也是暂时寄存,不知道能不能保住。
这等情况下,许多人立刻就软了。
他们口中的气节,无非是建立在依旧良田万顷,娇妻美妾,名声贤达,门客无数的基础上。
一旦碰到暴力破解,被当作囚犯一样驱赶了两个月,别说权力、地位、富贵,就连尊严和性命都保不住的前提下,大部分人直接就把节操丢到了一边,拼命琢磨究竟该如何才能活下去。
但光活下去也不行。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直截了当地倒戈反水,且不说名声该多臭,就算你现在想投诚,人家也未必要啊!
又不是每个公卿都是卫家,五代卫相,金字招牌摆在那里,一旦投诚,模范带头作用无与伦比。
一般的公卿,比如某某副手,某某家族,不上不下地挂着,哪里拿得出手?
“第一个想出这论调的人,倒也聪明。”卫沂之心想,“他未必相信这一套说辞,但能让大部分人‘相信’,自发地议论、吹捧、传唱,就是成功的。”
就在这时,他忽然听见了优美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