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张宪、岳云被处斩,家人被流放,但他的冤情最终得以昭雪,他的后代子孙也颇受器重。岳飞的孙子岳珂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研究岳飞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是岳珂对于岳飞的研究主观性较强,他的著述本身也使很多关于岳飞的材料难辨真伪。
一千年过去了,岳飞作为千古留名的大英雄成为中华民族的军魂,而他身上的忠义勇武,顽强不屈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于历史上岳飞的相貌和性格,有一种说法是他方脸大耳,眉宇开阔,毛发稀疏,有英雄气,但是有大小眼,照此推断,岳飞应该不属于帅哥,而且从岳飞投军时担任的职位,他身高不高,我在小说里说他身高不高,略有小腹,有大小眼,但还是把他描写成了帅哥。
历史上岳飞的性格沉毅多谋,刚直不屈,我在小说里把他写的偏于沉默,而且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但喜欢厉敏所说的平等一类的东西,因此才会屡次触怒龙颜,致有杀身之祸。
至于宗弼,我想多说几句,不是为他平反,就是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宗弼夺回河南、陕西诸地之后,让刘豫手下的军队悉数解甲归农,既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支援了生产,民情大悦。宗弼还亲自到民间访求百姓疾苦,百姓们都说赋税过重,要求减免。宗弼回来后就将赋税减轻三分之一,人民的生产、生活开始复苏兴旺起来。
宗弼积极搜罗汉族文人、士大夫,让他们为其立制度,定分阶,以汉法统治汉地。蔡松年、曹望之、许霖、张子周等都是宗弼选拔信用的汉官。但他为了提拔自己亲信,也残酷清洗了许多旧臣。
宗弼还积极推行“计口授地”,这是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最关键一环,是女真族奴隶制社会内部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对守旧势力予以沉重打击的措施。
宗弼作为金国的开国功臣,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他一手促成宋金和议,又大大加速了金国的汉化,为金国世宗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基础。虽然他作为劫掠者,在民间传说中被刻画的颇为不堪,但历史上的完颜宗弼,不仅是天才的军事家,也是伟大的政治家。
值得一提的是,宗弼在公元1140年与岳飞对阵时为了培养新一代将才,特地带上了几位年轻的宗室贵戚。这四位宗室贵戚里,他自己未来的女婿纥石烈志宁和他的表弟仆散忠义后来成为金国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而他的两个侄子,宗干之子完颜亮和宗辅之子完颜雍,更是先后做了金国第四代和第五代皇帝,使金国的国力达到鼎盛。眼光锐利至此,实在让人惊叹。(我在小说里说完颜亨也参加了此次征战,实际上完颜亨此时尚小。另外,小说中宗弼在宗干面前发誓一辈子照顾子侄的情节也来源于此,从史料看,宗弼对众子侄颇为照顾,所以死后地位仍持续上升。从史料看宗弼和众兄弟的关系也过得去,这很可能得益于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原始社会背景,我在小说中说宗弼一生敬重大哥宗干即源于此。)
宋金议和后不久,宗弼申请致仕,熙宗没有应允。宗弼死前一两年,亲率精兵北征蒙古。关于宗弼北征蒙古的结局,《宋史》中说的相当狼狈,但是不少研究人员指出南宋和蒙古并不相邻,根本无从知道金军的败绩。我也觉得宗弼北征蒙古的结局不可尽信《宋史》,反而是《金史》的一些蛛丝马迹显示当时的金朝国力强盛,有能力对蒙古诸部实行有效打击。后来,宗弼主持修建的了一段防御蒙古人的长城(不是万里长城),这段长城,成吉思汗直到死都没有越过。我个人感觉,蒙古诸部当时的状况跟立国之前的女真诸部类似: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统一指挥,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异族统治者。后来蒙古诸部经历了和女真诸部类似的逐渐统一和壮大的过程,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代的疯狂扩张中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大的帝国,因此也有人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是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虽然完颜阿骨打的知名度远低于成吉思汗,也比不上自己排行不明的儿子完颜宗弼,但他的表现绝对堪称“战神”,也不逊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一员名将。历史上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相当开明,他建立的金王朝虽然不如南宋富庶,也没有元朝那样疆域广大,但与一般的中原王朝相比并不逊色。
可惜金国的史料大都被蒙古人销毁,与女真人战和百余年的宋人也对金国恨之入骨,因此金朝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和遗忘了。
实际上,金国不仅在军事上是当时东亚乃至世界的霸主,在经济经济上也仅次于南宋,颇为繁荣。如果以现今中国的版图为依托,将辽国和北宋视为一体,将金国和南宋视为一体,那么金国和南宋所共同创造的GDP实际是高于辽国和北宋的。从这种角度上说,女真人乃至后来蒙古人的扩张,实际是经济分布失衡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国际的高度,就会发现旧平衡打破,新平衡建立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进程,即使这种进程的残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很多中国人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南侵,中国早就实现共产主义了。但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崛起和没落告诉我们,一国独霸的局势是不可能长久的,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才是历史的最终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说,女真人、蒙古人、以及女真人的后身满族人虽然严重延滞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他们的行为却有相当的必然性。
同样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朝和清朝相比又如何呢?这个问题看似可笑,但却绝对值得深思:
首先,对比立国之前的女真人和满洲人的战斗力(其实女真人是满洲人的前身,我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区分)。立国之前的女真人一直受到契丹人的压迫,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文字,没有纪年,生病了也基本不用药,只是请萨满跳大神;而满洲人虽然也处于原始社会,却因受到明王朝的扶植而少了几分“茹毛饮血”的味道。可也恰恰是这样艰苦卓绝的生活环境才锻造了女真人不可思议的战斗力。虽然清朝完成了金朝没有完成的统一大业,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我仍然觉得女真兵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最强的兵种:
宁江州一役2500女真兵占领辽朝重镇宁江州,出河店大捷3700女真兵击溃号称10万的辽军,黄龙府之战1万女真兵大败号称20万的辽军,护步达冈之战完颜阿骨打更是以2万女真兵杀的号称70万的辽军全军覆没,以至御驾亲征的天祚帝驰马500里才脱离险境。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兵力对比不仅满洲人望尘莫及,连蒙古人也要自叹不如(10万,20万,70万这几个数字并不可信,但辽军兵力是女真兵的数倍应是无庸置疑的。至于鼎盛时期的女真兵和蒙古兵到底哪边更强,我就不知道了)
辽国灭亡之后,太宗遣宗翰、宗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宗望在宗翰军未至的情况下居然以2万多兵力围攻当时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都市汴梁,足见当时金军的狂妄。公元1126年底,8万金军攻陷汴梁城,北宋灭亡。
紧接着金军又屡次南下追击赵构,其中宗弼在公元1129年的“搜山检海抓赵构”更是一举将高宗赵构追到了海上,这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跨过长江作战,也是金国军事势力的巅峰,仅凭此一役,宗弼也足以跻身中国名将之林。但是“搜山检海”之后,宗弼也意识到了金军的硬伤:兵力不足,水战不精。
这之后,金军的战斗力因为女真兵源不足而逐渐下降,开国将领也在靖康之难后大量折损,而宋军中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王彦、刘琦、吴玠、吴瞵……,这样的结果,就是到宋金和议前夕,金国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只剩下中原战场的宗弼和川陕战场的撒离喝、彀英等人,这也就决定了金国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现实。
相较金国,满洲人的运气要好得多。努尔哈赤很早就意识到女真人口过少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联合蒙古人,这为满洲人对抗明朝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明王朝的很多行为更是自毁长城,自取灭亡。在整个明亡清兴的过程中,明朝方面堪比南宋将领的武将少之又少,加上赤胆忠心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能力较强的祖大寿、吴三桂又投降清朝,明王朝不亡才怪。
很多研究人员指出明王朝面临的局面其实比南宋好的多,但是明朝在崇祯皇帝的疯狂杀戮中灭亡,南宋却撑到了金国寿终。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宋高宗。我曾在小说中讨论过宋高宗的执政能力,认为他性格虽然懦弱,却不是笨蛋,他的政策看似屈辱,却在客观上保存了南宋的实力,使得金军兵力、国力上的劣势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为和谈争取了前提。高宗的决策很难说是最优选择,但是绝对比明朝的崇祯皇帝高明的多。
其次,对比开国金国和清朝的开国皇帝。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和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总体来说,完颜阿骨打起兵之时,完颜部在女真诸部中已经是“一部独大”,而努尔哈赤显然没有这样好的运气。可是从政治基础来说,阿骨打缺乏努尔哈赤那样的前车之鉴,不得不自创“勃极烈制度”和“猛安谋克”制度,而这些制度,就是努尔哈赤“贝勒制度”及后来“八旗制度”的前身,这样看来,“茹毛饮血”的完颜阿骨打绝对够得上天才的档。
在之后的战斗中,完颜阿骨打近乎异想天开的胜利让我在佩服阿骨打军事天分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他的运气。相比之下,努尔哈赤的胜利要显得理性的多,也正常的多。从这方面说,我觉得完颜阿骨打更像一个天真热烈的孩子,而努尔哈赤才更像一个成熟的军事家。这也很好理解,努尔哈赤起码还知道《三国演义》,而女真人连文字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有兵法。虽然世代相传的部落战争及狩猎经验外加祖传的军事天分使得完颜阿骨打几乎战无不胜,我还是觉得他的胜利中运气的成分太大。
再次,对比金国和清朝的开国名将和能臣。这个就比较类似了,从性格、军功乃至结局都有相似之处,甚至对比金初和清初的政治斗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方便比较突出的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子完颜宗弼和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
都是开国皇帝之子;
都没有登上皇位;
都辅佐是自己年幼的侄子;
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都杀人无数,心狠手辣;
都清洗过政治对手;
都手握国家军政大权,对内对外说一不二;
都是开国名将兼安邦能臣;
都推行汉化;
都没长寿;
都绝后(宗弼独子被清洗,多尔衮没儿子);
……
从个人的角度,我更喜欢完颜阿骨打和完颜宗弼父子,这不止因为这一对父子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战争奇观,还因为这一对父子比努尔哈赤和多尔衮父子多了一分来自原始社会的淳朴与可爱。阿骨打性行宽恕,一生尊重国相撒改和宗翰父子,与国相势力公分天下,信守和南宋的《海上盟约》,临死前尊重祖制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这份淳朴,恐怕只有原始社会才有。
而他的儿子宗弼虽然因为汉化较深而心思深沉,手段狠毒,也干过很多屠城抢掠乃至清洗宗族的事,但总体来说不算恶劣。从对待自己人的态度上,宗弼也比较厚道,很重视子侄的培养,疼爱子女,尊重兄长,所以死后没有被划为权臣、奸臣,反而成为了金国人心中的大英雄。
公元1148年,宗弼病重。史书上虽然说宗弼是正常死亡,但他早亡跟他常年征战肯定是有关系的,所以我在小说里虚构了他被江淼设计重伤,留下要命病根的情节。他亲手写下“临终遗行府四帅书”:
“吾天命寿短,恨不能与国同休。少年勇锐,冠绝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讨,为大元帅左都监,行营号太子军,东游海岛,南巡杭越,西过兴元,北至小不到云城,今契丹、汉儿,侍吾岁久,服心于吾。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身后,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安坐汴京(今河南开封),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为国朝患害,无虑者)一也;宋若守吾誓言,奉国朝命令,时通国信,益加和好,悦其心目,不数岁后,供需岁币,色色往来,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于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扰乱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乱,无虑者二也;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离怨,军势隳坏,然后观其举措,此际汝宜一心,选用精骑,备其水陆,谋用材略,取江南如拾芥,何为难耳!尔等切记吾嘱。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文字很白,英雄末路的悲哀与不甘跃然纸上,叹叹,叹叹!
历史上关于宗弼相貌的记载不多,但从史料看宗弼极有可能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而且史载他的绯闻曾孙完颜承麟相貌出众,他的独子完颜亨也是极其骁勇,加上他两个女儿都被海陵王完颜亮纳入皇宫,备受宠爱,宗弼本人的相貌应该是比较出众的,故我在小说中写他的身材好到让厉敏流鼻血,五官立体,犹如神像。
至于他的性格,成长于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女真部落的宗弼,性格应该直爽开阔,礼贤下士(连杜充这种行事让人咬牙切齿的人都受得了)。我在小说中着重写了他的霸气、对厉敏的纵容和对仪福帝姬颇为人道的态度。(史载仪福帝姬被宗弼霸占,但也有的说她还没出临安多久就被折磨死了,我在小说里给仪福帝姬安排了一个较好的结局:为宗弼生了小女儿,但是事实很可能不是如此。宗翰和宗望俘虏了一万多女俘北上,等到了金国,已经每人坐拥姬妾数百人,宗弼当时在东路军的职位是行军万户,不可能不强占妇女,但对比宗翰和宗望,宗弼的行径应该不算出格。)
关于宗弼的子嗣,多数人倾向于完颜亨是宗弼的独子,但他到底有几个女儿呢?岳飞的孙子岳珂说宗弼的一个叫夏金吾的女婿在颍昌之战中被杀死,但是夏金吾这个名字很显然不属于女真贵族,加上史界“孤证不立”的原则,即使有个叫夏金吾的金国将领死于颍昌之战,他是宗弼女婿的可能性也不大。
完颜宗弼的女儿完颜蒲刺和完颜习捻被海陵王完颜亮纳入皇宫(当时姐妹二人均已出嫁。完颜亮这个人比较荒唐,他把姐妹二人都封为妃,却没让她们和各自的丈夫离婚,也就是说姐妹俩都是一妻二夫,而且还恃宠而骄,经常对各自的老公棍棒相加)。
除此之外,完颜宗弼还有个女儿(一说是小女儿)永安县主嫁给了金国名将纥石烈志宁。这哥们战功赫赫,金世宗完颜雍曾赞他“身先士卒,勇敢之气,自太师梁王(即宗弼,他在公元1137年进封沈王,后来被追封为梁王)未有如此人者也”。可惜志宁也继承了宗弼女婿们的“光荣传统”,虽是一代名将,却也是个“妻管严”,自己怀孕的小妾被老婆活活打死,他居然不敢言语,以致后来绝嗣,不得不过继别人的小孩。(可见宗弼对女儿们还真是骄纵,我在小说中写宗弼的霸气和他对厉敏和孩子们百般纵容即是从此而来)
照此推算,宗弼的女儿不少于3个,但估计生了十几个孩子却只有一个儿子的可能性也不大,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第一是生男生女的概率应该差不多,生了N多女儿却只生了一个儿子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如果他生了一堆女儿,他哪有那个精力把每个女儿都宠的敢对老公棍棒相加?当然宗弼的女婿很可能多于3个,我在想啊,宗弼的女儿们这么剽悍,离婚改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况且宗弼的女婿普遍是武将,如果战死了,宗弼还舍得让女儿守寡不成?
假如宗弼只生了一子三女(当然生了十几个女儿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那相比较其他几个坐拥姬妾数百人的将领,他应该不算特别好色。而且从他的独子出自正妃徒单氏来看,他与徒单氏感情应该还不错,或者就如我在小说中所说,徒单氏做王妃是母以子贵。
从宗弼女儿们的骄纵来看,他的独子完颜亨估计更受宠爱。完颜亨这个人,击球天下第一,马术出神入化,勇力所向披靡(可以用铁连锤击穿野猪的腹腔),性格也颇为耿直,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惜他虽然继承了宗弼的骁勇,却没有继承宗弼的智谋。宗弼死后,完颜亮弑杀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君,他作为宗弼独子,本来是完颜亮重点拉拢的对象,但是完颜亨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政治敏感度也比较低,竟然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力“不识好歹”的说完颜亮赐他的良弓“弱不能用”,使完颜亮深为猜忌。再加上宗弼留下的过于强大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完颜亨也就成了完颜亮的清洗目标。
完颜亮在完颜亨身边安插了一名间谍,让他伺机诬告完颜亨谋反,谁知这哥们被完颜亨的憨直感动了,下不了手,还在完颜亮面前替完颜亨求情。
完颜亮几次催促,间谍终于出头诬告完颜亨谋反。完颜亨下狱后,拒不承认自己谋反,间谍为了保全完颜亨的家人、顺便给完颜亨留一个全尸,就在审讯时猛踢完颜亨的阴部,致使完颜亨活活痛死,这样的苦心,虽然可以理解,可也太残酷了——可怜完颜亨当时估计才二十几岁。几年后,完颜亮又找借口诛杀了完颜亨的老婆孩子,彻底清洗了宗弼一脉。(其实宗弼还有两个同母弟弟宗强和宗敏,这哥仨都不长寿,宗强打球坠马死在宗弼之前,宗弼病死,宗敏在完颜亮篡位当年被击杀。)
宗弼作为大金国第一名将和金国盛世的奠基者,身后如此寥落,实在是比岳飞还惨。(其实完颜亮受宗弼厚恩,对他颇为钦羡,对宗弼的女儿也极宠幸,小说中完颜亮对宗干发誓敬重四叔宗弼的事即源于此,但他为了巩固皇位清洗了宗弼独子,虽说是政治需要,可也太过残酷。完颜亮这个人,历史上争议很大,他一方面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方面又是变态的色情狂和杀人狂,所以我在小说中有他虐囚、奸尸、调戏长辈厉敏的情节。另外,我在小说中将宗干设计成金国方面智谋最广远的人,他一手拉拢宗弼打击各方势力并最终使得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历史上宗雄、宗峻、宗杰、宗望、宗辅等人确实早死,但他们的死因我只能臆测。)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完颜亨有个幼子逃过了一劫,后来这个幼子的儿子完颜承麟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但从我见过的史料来看,宗弼同志绝后的可能性比较大——可怜撒!
我在小说中曾经讨论过宗弼的年龄,有些资料说宗弼大约生于公元1099年,我不知道这种推测从何而来,也许是因为有些资料称宗弼在金太祖起兵之时(公元1114年)就参与了抗辽战争,而女真人又有虚龄16岁即从军的传统?然而那条史料说的是宗翰和宗弼联名上书,那么我就奇怪了,宗翰那时候已经是国相级别的人物,他为什么不选资历名望都和他匹配的宗干、宗峻、宗望等人,却选名不见经传的宗弼呢?
恕我业余,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金太祖起兵抗辽之时宗弼还小,要不然以宗弼的勇锐,怎么可能从军8年后(公元1122年)才小宇宙爆发力杀8人、生擒5人?况且人家好得是皇子,怎么可能混了8年还要亲自上阵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血拼?就算这是追击辽天祚帝的特殊行动,那几年后宗望伐宋(公元1125年)宗弼怎么才混到独自攻取一个小小的汤阴县?对比宗弼之后的升职速度,这也太说不过去了。
如果说他公元1121年才首次披挂的史料属实,那他生于公元1106年的可能性比较大,换句话说,他比岳飞同志还小3岁(我在小说里说的是两人同岁,但宗弼生日小),那他在黄天荡对阵韩世忠(公元1130年)的时候,虚岁才25,而那个时候,韩世忠将军已经年过40了。史书上记载宗弼在黄天荡大战之后,在金国见到熟人就下马相与痛哭,搞的跟受婆婆欺负的小媳妇一样,以两人的年龄差距和作战经验来看,宗弼的反应虽然略显得没有大将风度,但也可以理解——要知道在此之前宗弼可是只见过溃退的宋军后背的。
按公历算,岳飞死于公元1142年,宗弼死于公元1148年,照此,宗弼虽然寿终正寝,但也没比岳飞长寿多少,岳飞39,宗弼42。宗弼生前毕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勋昭著,志得意满,死后独子完颜亨被他的崇拜者海陵王完颜亮清洗,一双女儿没入皇宫,这哥俩要是在下面相遇,不知会作何感想。
中国历史,向来崇拜命运悲惨人格完美的历史人物,因此伍子胥的名气大于范蠡,岳飞的名气大于戚继光。从人品来说,伍子胥和岳飞都是不惜以死报国的人,但是他们的宁折不弯把他们和统治者一齐推上了绝路,他们固然成就了美名,却没成就功名。反观范蠡和戚继光,则是名利双收,寿终正寝,如果些许圆滑可以带来两全其美的结果,那何必过于认真呢?
对比岳飞和宗弼,前者堪称“完美”,后者号称“战神”;前者“精忠报国千古终义”,后者“少年勇锐冠绝古今”,这两种人生,哪一种更成功呢?
人各有志吧。
我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初,也想把宗弼写的跟传说中一样,我也知道我如今对他的评价会引起诸多板砖。但是当我阅读了大量的材料之后,我慢慢发现宗弼同志真的是个人物,下面列举几条讨论:
由于《金史·宗弼传》中记载了黄天荡大战(士卒多溺死)和和尚原之战(身中两箭,仅以身免),却没有记载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有些人据此断定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只是岳珂对他爷爷岳飞的溢美之词(岳珂的著作中为了彰显其祖父的伟大捏造事实的例子确实不少)。
也有的人根据宋将对金作战一向都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意即金人每年天凉南下的时候宋将就一路溃败,金人每年北上避暑之后宋将又一路尾追收复(川陕战场和所谓的柘皋大捷即体现了这种特点,1130年岳飞趁金军“搜山检海”完毕北撤的时候伏击金军、收复健康也是采用这种战法)——的传统,推测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情况也类似。
史学泰斗邓广铭先生等人则认为岳飞第四次北伐虽然最后因为张俊等人的擅自撤退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但仍在形势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郾城之战和颍川之战这两场漂亮的硬仗。而且岳飞在这两场硬仗中身先士卒,勇猛作战,顽强的逼退了宗弼号称“常胜军”的精骑兵,在当时宋金交战的形势下,实在难能可贵。
还有的人则认为岳飞在颍川大捷中击溃了金军的主力,吓得宗弼不仅想撤出汴梁,还想抛弃“幽云十六州”,最后因为惧怕岳飞,居然和秦桧勾结联合陷害岳飞致死。
我在小说中采信的,是邓广铭先生的看法,即以当时的宋金形势和宗弼之后的战功来看,岳家军并没有击溃宗弼的金军主力,岳家军撤退也并不是发生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这也许显得不爱国,但是看看金军在岳家军撤退之后势如破竹的战斗力就知道,金军的主力是不大可能被击溃的。
那么宗弼有没有与秦桧合谋害死岳飞呢?这个其实不好说,邓广铭先生等根据宗弼在给高宗的信里有“其间在不可尽言者,一一口授”这种话判定可能与岳飞有关,我对自己的看法不是很有信心,但以我的业余看法,宗弼与秦桧合谋害死岳飞的可能性不大。这个可以从几方面说:
一是南宋对于三大将的处理。对比韩世忠就知道,岳飞之死并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韩世忠在苗刘兵变时有平叛首功,对高宗可谓恩同再造,这样的人都差点死掉,岳飞死掉一点都不稀奇。况且历史上的岳飞和秦桧、张俊、韩世忠处的一概不好,三大将之间大小摩擦攻伐不断(所以我在小说里虚构了岳飞率旧部全歼了张俊一千“花腿军”的情节),秦桧和张俊对他落井下石一点都不稀奇。也就是说,没有宗弼的催促,高宗也会杀岳飞。加上岳飞这个人性格过于刚直,学不了韩世忠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态,被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宗弼对吴玠、吴瞵兄弟的处理。吴玠、吴瞵兄弟曾经在“和尚原之战”杀的宗弼身中两箭、割须弃袍,宗弼在这哥俩面前丢的面子绝对比在岳飞面前丢的大,可宗弼对哥俩的态度只是给高宗写信让高宗把哥俩调走。照此推算,宗弼并没有觉得自己的面子大到可以指使高宗对功臣大开杀戒。话说回来,如果宗弼自认为自己的面子大到可以指使高宗对功臣大开杀戒,那他多写几封信,南宋的大将不就死光了吗?可见诛杀大将其实是高宗自己的意思。(所以我在小说里将宗弼嫌宋使级别不够说成是他盼厉敏前去,他让使者“一一口授”的话是“不许为难厉敏”。可是因为小说中厉敏营救岳飞唯一的筹码就是北上金国,所以宗弼“一一口授”的话还是间接害死了岳飞)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慨叹一下,其实岳飞和宗弼虽然在历史上交手的机会并不多,但他俩的命运还真有点可比性:
第一,两个人都是军事天才。
从两人交战来看,宗弼的战略眼光不输岳飞,但是战术和练兵不如岳飞,所以岳飞在孤军奋战的绝境中还是几次打退金军的进攻,并最终顺利撤退,保住了岳家军主力。
第二,两个人都战功赫赫。
民间传说中岳飞的主要身份是抗金英雄,其实岳家军的战功主要是平贼剿寇,前三次北伐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金军而是刘豫的伪军。但他不失为南宋“中兴四将”里战功最突出的一个。而且他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几次击退金军主力,在宋金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比岳飞,宗弼虽然军事才能略逊,但他的运气却实在是好,他跟随兄长们灭掉辽国和北宋,又几次南下,迫使南宋对金称臣,为大金国的鼎盛奠定了基础,是名副其实的金国第一名将,他也因此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家之一。
第三,两个人都以战功位列高官。
岳飞在公元1140年官阶达到顶点,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宣抚使……,可人家宗弼是皇族,手中握有金国的军政实权,其风光程度,类似于定鼎中原的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吧——当然下场也类似,不仅都没长寿(宗弼42,多尔衮39),还都绝了后(宗弼独子被清洗,多尔衮就没儿子)。
第四,两个人都有悲剧色彩。
岳飞在39岁被谋害至死,死前受尽酷刑,死后家人被逐。但他身后却留下了千古的英明,而且他的子孙颇受器重,他九泉之下,应该也是会比较安慰的。
与他相比,宗弼正好相反,宗弼生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死后却被自己亲手提拔的完颜亮搞的断子绝孙,更惨的是,他再长达一千年的历史中都是个大白脸,号称民间传说里最有名的反面武生,叹叹,叹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