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关于顺昌大捷、郾城大捷、颍昌大捷的考证和辩论颇多,作为一个纯业余读者,我无法判断各种考证的优劣,只能谈谈自己的纯业余纯业余看法:
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撕毁第一次绍兴和议,亲率十余万大军南下。史学界对于完颜宗弼的意图,多倾向于“以战获和”。完颜宗弼自公元1125年宗翰、宗望第一次伐宋便跟随大军南下,此时已成长为金国方面对宋作战的最高的将领。以他十多年的对宋作战经验和相关史料,我也相信他此时并无灭宋打算,只是希望在宋金和谈多为金国争取一些筹码。
而宋朝方面,高宗一方面担心武将做大,一方面担心囚居北国的钦宗赵桓会成为他的政治包袱,自然不会积极抗战。从高宗在战争初期的军事部署,也可以看书高宗把重点放在了被动防御上。
因为没有积极部署刚刚收复的河南、陕西等地的防御工事,完颜宗弼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已经重新占领这些土地,开始围攻顺昌府。
但是驻守顺昌的刘锜却打出了赫赫有名的“顺昌大捷”。由于刘锜在顺昌之战中妙计奇招跌出,金军竟然在总结顺昌之战时感慨“自从与南朝作战以来,以打十五年之久,却从来没有失败的像这次一样,这必是南朝从外国接来鬼兵,我辈是无法抵抗得住的”,我据此将顺昌大劫的功劳安在现在人江淼头上,其实对刘锜是很不恭的。
刘锜曾在富平之战中与宗弼交手,一度将宗弼重重包围,并射瞎大将韩常的眼睛。若不是完颜娄室不顾重疾猛攻宋军最薄弱的一军迫使宋军退却,宗弼所在的金军左翼有可能全军覆没。
后来顺昌之战中刘锜再次对阵宗弼,不仅守住了顺昌城,还打破金军精锐的“铁浮屠”“拐子马”,使金军损失惨重。关于顺昌之战中金军的伤亡数字,一说是3万,但从后来金军与各路宋军的交战情况来看,3万这个数字有些夸大。但是顺昌大捷之后,金军对刘锜闻风丧胆确是真的,由此可见,刘锜当时确实打出了“外来鬼兵”的水平。
再之后,岳家军开赴郾城,岳飞将主力屯在颍昌府,他本人则在颍昌府东南端的郾城。
关于郾城大捷的考证材料极其庞杂,我主要参考的是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他认为,岳飞在此次北伐之前就忧虑过战争的结果,认为如果东起淮东西至川陕的各路宋军部署得妥善,岳家军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单纯靠岳家军孤军深入,而“他将不相为援”,则战争前途就非常值得忧虑。我个人也觉得,虽然岳家军的战斗力在宋朝诸军中实力最强,与金军相比也不落下风,但以岳飞沉毅多谋的个性,不大可能看扁素善平原骑兵作战的金军。
岳家军与金军初期的作战十分顺利,很快就收复了不少州县,但是收复的州县需要占领,漫长的补给线需要维持,因此岳家军的主力必然会逐渐削弱。岳家军本来的总兵力约有十万,与南下的金军大体持平,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削弱,就开始处于劣势。因此岳飞在向朝廷报捷的同时,也开始向朝廷请求援兵,请求“令诸路之兵火速并进,庶几早见成功”。
我没有看到太多研究宗弼战略思想的材料,但我觉得从初期岳家军与金军的作战形势来看,金军虽然屡战屡败,宗弼却没有恼羞成怒,可见他对战争所持的态度也十分谨慎。我个人认为,以宗弼的军事能力,应该已经看出只要南宋诸将并力北伐,打败兵力处于弱势的金军并不困难;以宗弼的政治眼光,也应该已经看出南宋君臣并不热衷于北伐。因此我个人感觉,他在初期作战时的失利与其说是指挥失误,不如说是在观望:他在内心深处,必然深深忧惧南宋诸将的并力北伐,但他同时也寄希望于岳家军会很快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从事后的实际作战来看,宗弼的军事才能略逊于岳飞,但他的政治眼光却帮助他扭转了战局。
闰6月底,张俊私自撤军,他本来应与岳家军互为犄角,牵制几路作战的金军,他的撤退导致宗弼赌赢了形势,岳家军果然变成孤军深入。
几天后,宗弼就亲自出马,挑选1万5千精骑兵直扑岳飞在郾城的指挥部。通过对比初期作战时宗弼的表现,宗弼此时应该已经知道岳家军孤军奋战的形势,想一鼓作气消灭岳飞的指挥部。然而岳飞却在兵力不及金军的情况下果断迎战,并最终击退了金军的攻击。
刘锜曾在顺昌之战中大破“铁浮屠”“拐子马”,岳飞又在郾城之战中大破“铁浮屠”“拐子马”,那么“铁浮屠”“拐子马”到底是谁消灭的呢?我个人感觉,刘锜和岳飞发展的一些列如砍马腿、挑头盔、砍人头之类的战法,只能有效的对付笨重的“铁浮屠”,而不能消灭机动性很强的“拐子马”,结合史料中“拐子马”并没有从此匿迹的事实,我觉得,在顺昌之战中“十损七八”的应该只是“铁浮屠”。照此推断,郾城之战中投入战斗的金军兵种应该是主要是“拐子马”——宗弼又不笨,为什么要把已经被刘锜破了的“十损七八”的“铁浮屠”拉出来现眼?
郾城之战后,高宗下诏嘉奖岳家军:
“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万,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我个人感觉,这份诏旨说明了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这次胜利来之不易。岳家军孤军深入,以少打多,对阵金军一万五千精骑兵,战场又是最利骑兵冲突的平原……这样的战斗,过程必然只能用惨烈来形容,而岳飞在这样艰危的形势下取胜,实在得来不易。杨再兴在此战中突入金军想活捉宗弼,这说明,仗打到后来宋金双方已经全面交战,连完颜宗弼本人也已经暴露在宋军的攻击范围之内,足见战斗之激烈。
第二,赵构此时对战争形势的态度不是敷衍压制,而是大喜过望。很多人认为第二次绍兴和议是在宋军在战场上占优的形势下缔结的,但我认为,这种说法略欠公允。高宗在此次北伐上的态度,显然是在不停摇摆的,先是极为惊恐的消极防御;再是在纷至沓来的捷报鼓舞下精神大振;再后来才是对孤军深入的岳家军丧失信心的和耐心,不惜用“金牌”召回了岳飞。关于“金牌”的数量,我个人感觉,一日之内十二道过于夸张,因此采信了不少学者考证的两道。
郾城之战虽然显示出岳飞治军领兵的惊人天分,但我个人觉得,郾城之战中岳家军兵力的损失也不会小。学者普遍相信岳飞在此次北伐中曾经亲自披挂上阵,但对他到底是在哪次战斗中亲自出马莫衷一致,我觉得不管他在哪次战斗中披挂,他和当时拦住他马头的部下的对话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当时的情形十分紧急,岳家军虽然赢的了战斗,却实在处于相当不利的形势之中。
几天之后,杨再兴在小商河突然遭遇大量金军,力战而死。关于他到底是出外巡逻还是主动出击,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我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了以下两个事实:第一,金军并没有因为郾城之战中的失利而闻风丧胆草木皆兵。相反,他们大量集结在岳家军主力屯驻的颍昌府和岳飞本人所在的郾城县之间,严重威胁着岳家军的退路和颍昌府、郾城县之间的联系;第二,杨再兴所率领的300骑兵的死战除了反映出岳家军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气概,也反映出了岳家军当时所处的不利形势。
我个人认为,宗弼奔袭郾城的军事行动虽然失败,但他在战局上却占有绝对优势,也正是由于岳家军在战局上的不利形势,才使得大量金军可能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之前,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中描写了三次战斗:一次发生在郾城之战后两天,说有约1000女真骑兵出现在距离郾城不远的地方,岳飞当机立断,亲自披挂,当阵砍死了一名金国的重要将领;一次就是小商河之战,杨再兴与他率领的300骑兵全部壮烈牺牲;第三次是小商河之战的第二天,是张宪率军赶到小商河,击退了杀死杨再兴的那一股金军;
这三次小规模的遭遇战说明了什么呢?除了岳家军的不利形势,还有宗弼的战略意图:
郾城之战让宗弼见识了岳家军的战斗力,他不再直接打击岳飞,而是转而把精力放在截断岳家军退路和分化岳家军主力上。
具体而言,第一次战斗中岳飞居然亲自披挂去迎击1000女真骑兵,如果邓广铭先生的考证属实,那这1000女真骑兵担负的使命必然关乎岳家军的生死,也就是岳家军的退路。我个人感觉,此时屯驻在郾城的兵力已经不多,宗弼之所以暂时放弃再次攻打郾城,除了忌惮岳飞,还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再次攻打郾城,颍昌府的岳家军主力一定会前来支援,那么金军就有可能再次陷入被动,所以他采用的就是一边派1000女真骑兵试图绕过驻守郾城的岳家军去阻断岳家军的退路,一边派了相当的兵力去隔断郾城和颍昌之间的联系,所以才有了小商河之战。
小商河之战中,不管杨再兴是巡逻突遇大量金军还是主动出击大量金军,屯守郾城的岳家军都是没理由不策应的,杨再兴的壮烈牺牲说明当时屯守郾城的岳家军兵力已经不足以救出杨再兴,所以岳飞才会冒险将张宪从颍昌府调至郾城县。杨再兴阵亡的第二天早上,张宪率兵投入战斗,最终击退了金军,但是这支金军仍然威胁或者至少牵制着岳家军,所以宗弼才会立刻调兵遣将,让韩常去围攻颍昌府。
颍昌之战爆发时,岳飞本人在郾城,所以这次决战实在王贵、岳云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当时屯驻在颍昌的岳家军主力约有3万,抵达颍昌的金军也是约有3万,这种现象,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金军尚未全部集结完毕造成的。王贵、岳云等人立即果断迎战,岳云往来冲突,人马皆赤。双方战至中午,留守颍昌府的岳家军也全部杀出,终于有了颍昌大捷。
从战后金军的伤亡来看,宗弼是下定决心要吃掉颍昌的岳家军主力的,但他的计划再次落空。很多人探讨过颍昌大捷之后金军的主力有没有被消灭,结合金军在岳家军撤退后的一系列势如破竹的战斗,我认为颍昌大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金军并没有被击溃。并且岳家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实有侥幸的成分在里面,即金军的集结并没有完成。照此推断,岳家军虽然取得了颍昌大捷,但伤亡数字应该也不小。
岳飞被诬下狱之后,王贵曾指认过岳飞,有些人这是认为王贵是记恨岳飞因他战前恐惧差点将他杀死。我个人感觉,王贵与岳飞并肩作战二十年,不大可能轻易战前恐惧到需要“军法从事”,如果岳飞真的曾经要处死王贵,合理的解释,可能是王贵曾因岳家军的不利形势劝岳飞退军,激怒了同样忧心岳家军的不利形势却不忍放弃北伐大业的岳飞——当然,这纯纯纯纯属猜测,没有半点证据。
几天后,高宗下诏严令岳飞退军,岳飞奉诏班师。很多人认为岳飞之所以痛哭是因为高宗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强令岳家军撤军,但我倾向于邓广铭先生的观点,岳飞痛哭是因为岳家军付出了如此之多的努力和牺牲,却仍然无法取得胜利,而他之所以功亏一篑,不是因为岳家军不勇猛,不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诸将不能并力北伐,朝廷不肯发兵救援。
至此,我已将我对历史上岳飞在公元1140年的北伐,即第四次北伐,的看法汇报完毕,如我所言,对于历史学,我是业余之业余,想法也未为可信,大家不必认真。作为对重要人物完颜宗弼的关照,我想分析下宗弼在此期间的一些活动。
很多材料显示宗弼一度退兵至开封,《金史·宗弼传》给的原因是天气太热,大部分人,包括我,都觉得这个理由太过牵强,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金军被岳家军打的大败亏输,但是根据宗弼“少年勇锐,冠绝古今”的性格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绝不至于使宗弼害怕到撤军。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宗弼害怕宋将并力北伐,所以想收缩主力。岳家军撤退之后,金军立刻势如破竹的重新占领了岳家军收复的土地,可见金军战斗力尚存,宗弼也没有被岳家军打垮。由于不知道宗弼到底是何时退军开封甚至退出开封的,我只好说他几次准备退军,但宗弼在此期间具体做了什么,我不敢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