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你听到了吗?志愿军从朝鲜撤军了。”与她同龄、同姓、同样是负责后勤保障的张兰听到我国从朝鲜撤军的消息后第一个就告诉了张帆。
“听到了,听到了,我也是早晨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张帆说。
张兰紧接着问道:“跟李扬联系了吗?他什么时间回来?”
张帆说:“咱们这边的通讯很糟糕,对外的电话基本不能用,其余还都是内部电话,李扬团部的电话我也不知道,目前还没有联系上。另外,我们刚到这边儿,暂时住在这里,到了大本营再说吧。”
张帆来到边疆后,马不停蹄地开展起部队驻防的各项工作。边疆与内地的时差为两个小时,支边的先头部队还有个倒时差和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的问题,好在部队驻防基本都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与边疆居民的摩擦。
部队驻地常住人口很少,天气比较炎热,终年不下雨,即便下了雨在空中也挥发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绿色植物。他们在来的路上看到沙山连绵起伏,像一团团火在燃烧,有的人惊呼前方着火了,后来经当地人一解释才知道,原来施耐庵笔下《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在这里。部队来到此地人生地不熟,生活环境不适应,这给张帆负责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严峻的考验。
离部队驻地不远的地方有个屯子,当地人说了好几遍,张帆也没听清叫什么名字,后来她给它起了个临时名字,叫“沙山屯”,因为它紧挨着沙山。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一条光秃秃的土街道弯弯扭扭的穿村而过,街道两旁排列着参差不齐的低矮民房。
“不是没有绿色植物吗,但你们看家家的院墙上都爬着绿油油的葡萄秧,这是怎么回事儿?”张兰不解地问起了张帆。
她这么一问,使本来就很疑惑的张帆更加疑惑了:“是啊,这些葡萄秧生长是需用水的,那浇葡萄秧的水是从哪来的呢?看来要了解边疆的生活环境还真得下一番功夫呀。”
村东头道儿北的三间土房里住着来自京城的一家人,大哥姓王,大嫂姓李,两人均二十八岁,来边疆已经四、五年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帆认识了这对儿夫妇,好像是身落大海见到一块游动的木板,急不可耐地与这家人联系上了。
那是刚到边疆的第二天上午,部队临时住在了离火车站不远的一所学校里,当时正是葡萄上市的时候,边疆的学校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要放几天假,要求学生帮助家里收葡萄。部队的到来,使当地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商业市场在内随处都可以看到战士们的身影。张帆和几个负责后勤工作的姐妹由于工作的原因,刚一住下便结伴来到附近市场,采购一些部队需要的生活用品。
可能是出于便民的需要,旅客下火车后往左一拐就是当地最大的商业市场——城南大巴扎(市场),几个女兵的到来,引起市场内一阵儿小小的骚动,这里不乏有刚刚被改造过的小资本家和不法商贩,他们面目严肃,窃窃私语,有的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跑,还有的悄悄地准备家伙。他们哪里知道,张帆她们逛市场没有什么特别目的,主要是想进一步融恰与当地商家的关系,顺便采购一些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