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紫宸殿,早朝。
章惇不在。应该是察觉到挑拨离间的效果不太好,故意避开,去处理修建陵寝的事了。
群臣行礼完毕,然后韩忠彦出班说国库空虚,西北粮饷不足的事情。
曾布出班说鄯州王赡,已经开始撤退的事。
然后群臣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一会,最后总结出两个办法。
一个就是找商贾借款。
一个就是用内藏库的钱。
赵佶推脱让皇太后决定。
门下侍郎李清臣出班说:“启禀陛下,先帝已弃我等而去,该考虑定陛下的诞辰为节日,以期达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韩忠彦出班附议。
赵佶依然兴趣缺缺的让韩忠彦主持商议即可。
最后定了每年十月初十为天宁节。
散朝之后,赵佶先去宝慈殿和向太后说了下早朝的事情。
然后就去了坤宁殿陪王繁英。
离生产的日子越来越近,赵佶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每天看完当天的奏疏就陪在王繁英身旁。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初六,给宗泽送信的童贯回来了。
简单的交代了这二十多天的事情后,赵佶先是让童贯休息两天,然后换换杨戬,准备西北劳军的事。
三百万贯铜钱,不是个小数目,想送去西北没那么容易。再加上秦凤路和熙河路的道路,简直就是巨坑啊。。。
初七上朝,韩忠彦再次出班说国库空虚,请陛下取内藏库以为大军粮饷。
赵佶坐在龙椅上,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曾布也出班说:“陛下,此非常时期,请陛下为天下计,出内藏库财务,助边军粮饷。”
群臣跟着附和。
赵佶看着大殿里躬身行礼的大臣,有些生气了。
“诸位臣公,‘食君之禄,担君之优’。我大宋本该国库殷实,粮饷满仓,为何会穷困到如此地步,诸君可有考虑过?”
“陛下,近几年我大宋在南边安定地方,在西北痛击西夏,唃斯罗,开疆扩土,威加内外。一扫‘檀渊之盟’后靡靡不振之风气!
然则兵主凶器,终究还是伤人伤己。连年兵戈不断,百姓家无余粮,国朝亦无月余之钱粮。臣恳请陛下息边事,减兵费,去苛税,休养生息,藏富于民。”
曾布率先说道。
赵佶点点头,不置可否。
“陛下,曾枢相说得对。大宋已经经不起兵戈了,还请陛下裁减兵费,节省开支用于民事。”
韩忠彦也跟着说道。
赵佶不等其他朝臣张口,出声问道,
“许侍郎可有见解?还请卿为朕解惑。”
许几没想到皇帝会点名问自己,不过他也不是草包,自有一番见解。
许几先是躬身行礼,然后说道,
“臣先谢过陛下器重。
国库入不敷出之事也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情况,而是自神宗朝就已经出现。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是冗兵。
禁军数量自真宗朝开始不断增加,兵员俸禄也是逐年增加,然后粮草和兵甲亦跟着增加。至今已占全年税收六成有五。
其二是冗官。
国朝自仁宗朝开始,官员数量急剧增加。我朝又有‘优待士大夫’和‘上下相维,内外相制’之国策。导致官员俸禄占全年税收近三成。
其三是冗费。
冗兵加冗官,还有每年赐与诸国的岁币和供养皇室的费用,占据了全年税收的九成八。
每年只有全国税收半成都不到的资金用于民事,何其可悲!
请陛下恕臣失礼之罪。”
许几先是不卑不亢的说完,然后躬身不起。
“卿家无罪。朕要谢过卿为朕解惑。另外还有一事,我大宋有耕地六万五千万亩,为何农税只有不到三千万贯?若是朕没记错,我大宋农税应该是亩产的一成吧?为何加上各种杂税才只有三千三百万贯?请诸公为朕解惑。”
赵佶揣着明白装糊涂,直接把农税摆到明面上。
“陛下,民事一直是归‘政事堂’处理,此事当由韩相说明才是。”
曾布及其轻松的给韩忠彦甩了个锅。
“陛下,臣入京不足两月,农田和人口,兵员,官吏的数据都没有了解清楚。还请陛下恕罪。”
韩忠彦也推脱道。
“不知者不罪。韩卿既已拜相,当多多熟悉政务才是。
朕前几日翻看相关记载,最近一次的统计时间都是十五年前的了。还请韩卿为朕勘察最新的田亩和人口数量,今年年底之前应该能完成。
韩卿觉得如何?”
不等韩忠彦回应,曾布抢先开口道,
“韩相乃国之栋梁,我大宋肱骨之臣,区区勘察田亩和人口这样的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何况今年的两税还没有征收,就算用全年税收推算,也能得出一个最新的数据。
韩相,您说是也不是?”
赵佶听着曾布的话头皮都有些发麻。
这他喵的不仅是落井下石了,这是直接挖个坑把人丢下去,还顺手把坑给填了。。。
让曾布几句话弄得韩忠彦只能硬着头皮去实时勘察了。还不能掉以轻心,有税收的数据在,做不得假喽~
查出来的数据只能比税收的数目多,不能少。若是少了,那就是‘办事不力’或者‘欺君’的罪名。
仅仅勘察人口就是一件及难的事,更何况还要和那群土豪劣绅,官宦人家斗智斗勇。。。
怎么办?
韩忠彦除了硬着头皮上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办成了,身为宰相,分内之事。
办砸了,身为宰相,罪加一等。还会被扫进‘垃圾堆’里,永无出头之日!
“老臣遵旨。老臣必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勘察天下!”
“辛苦韩卿了。不过,这田税之事,哪位大臣替朕解惑啊?”
赵佶依旧不依不饶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