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之邺侯传人

第4章 山乡夜宴乐何极

大唐之邺侯传人 雷与剑 2947 2024-11-15 07:38

  之后凌绹隔两三日便到挖的陷阱旁看看是否有所收获,不过每次看到陷阱完好无损,便失望地叹口气扭头离开。虽然没有抓到野猪,不过凌绹常跟周老汉上山砍柴,间或下套子逮野鸡,还时不时跟老汉在稻田里忙活一番,这样天天劳作,倒是感觉身子慢慢健壮起来,最后也能挑个百十斤柴下山了。

  一晃儿过了二十多天,这一日凌绹吃罢早饭,跟周老汉打声招呼,道:“你老人家这几日看着有些劳累,先歇一歇,今天我自己去山上砍柴。”

  周老汉知他已经熟悉山上路径,也不十分担心,说道:“也好,只不过不要走得太远,记得早些回来。”

  把柴刀掖在背后,凌绹扛着扁担径自向陷阱的方向而去。经过这些时日的打熬,凌绹走山路已是健步如飞,不多会儿,就已到陷阱附近。将到跟前,只听见前边的草丛中一阵“窸窸窣窣”之声,凌绹心中一动,待得俯低身形,却见前边草丛中走出一只体型很大的野猪来,身后跟着几只小猪崽。

  凌绹看那野猪几有半人高,一身黑毛似钢针般披在背上,前吻甚长,满口尖牙,模样很是凶猛。此时,那野猪也看见了凌绹,却怔在原地。这时节的母猪正是喂养幼崽时,护子心切,最是凶猛。稍一发呆,那野猪便口中发出一阵“呜呜”之声,头一低,便向凌绹冲了过来。凌绹心中大骇,回头便跑,幸好心中清明,却冲陷阱方向而去,到得跟前,身子绕过陷阱到了另一边。

  那野猪却狂性大发,不管不顾,只顺直线冲凌绹撞过来,只听“轰隆”一声,眼见得那野猪掉入陷阱。凌绹稳稳心神,慢慢地向陷阱探出头去,只见那野猪躺在坑底,两根尖刺斜斜穿在身上,鲜血从伤口汩汩而出,四条腿却在拼命挣扎。那几只小猪崽见有人,也不远去,只躲在一旁草中“咴咴”嘶叫。

  见此情状,凌绹思忖这野猪是活不成的了,只不过看着体型颇大,分量无论如何不会低于二百斤,自己一人无论如何也拉不上来,只好飞快地跑下山去叫人。

  等到周老汉邀了众邻居一起上山时野猪已经气绝,坑底草皮合着血污一片狼藉,众人合力将野猪从坑中拉出来,然后将野猪用粗绳捆在大木棒上轮流抬着,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着走下山去。当然,大家也不忘把四只恋母不忍走远的小猪一起活捉了去。

  抓到一只大野猪对于山村来说是一件盛事,一般都要请所有的村民共同来食用,当然是以啃骨头为主,上好的肉都会被主家烟熏了做成腊肉留着慢慢吃,不过尽管如此这对于村民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改善伙食增加油水的机会了。

  不多时周老汉家已是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周老汉正带着两个人新砌一个灶台,毕竟屋里的太小,还无法装下这么多肉;周婆婆指挥几个妇人从邻居处借来几块木板,下面用石块垒上,权充做桌子,又寻了几个木墩子摆放在边上。凌绹热情地和众乡邻打着招呼,这么多天下来,村民们也都熟悉了周老汉家的这个“外甥”,都亲切地喊他叫“桃子”。

  邻居大牛自告奋勇充当了屠夫的角色,和几个人将野猪抬到村外的小河边,这里有水,宰杀起来也能方便清洗。

  不一会儿,大牛已经熟稔地将野猪开膛破肚、剥皮剔骨,眼看着他一把将一个用绳子捆着的幼猪抓过来要一刀捅死,凌绹心中一动,对大牛叫道:“大牛哥,且慢下手,这猪还小,也没多少肉,不如留下来养大些再杀吧。”

  大牛看着凌绹疑惑道:“养猪?这东西小时还算老实,等长大了那才叫凶呢,可不好养。”说这一边连连摇头。

  凌绹道:“没事的,养的时间长了凶性就小了。”

  中国很早就有驯化野猪为家猪的历史,不过大多为散养,后来在北方一些地方出现了圈养,到了唐朝慢慢才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养殖场,不过在衡阳附近的山区里百姓却没一直没有养猪的习惯。

  大牛以为凌绹是孩子心性,也不以为意,一脚将猪崽踢给凌绹,道:“桃子,你得看紧点,别让它跑了。”

  凌绹赶忙提起四只可怜的猪崽折回家里,寻了两个篮筐将小猪扣在底下,怕它们跑掉,还特意搬了两块大石头压在篮筐上,待第二日用木桩围一个猪圈再说。

  到了将近傍晚时分,大锅中的猪肉已是香气四溢,看着锅中大块的排骨,凌绹心疼得只咂舌。在后世的时候排骨的价格甚是昂贵,一点也不比五花肉便宜,凌绹也是善于庖厨之人,无论是做的红烧排骨还是糖醋排骨都会让人馋涎欲滴,不过在唐朝人们还并未认识到排骨能做出如此美味,只会连同大棒骨一类的放在大锅里一起煮。

  唐时香料价格昂贵,花椒等物事只是豪富之家才可以食用得起,山里人平时根本就没有见过,不过在山中各种药材倒是不少,凌绹寻了些丹参、草果,连同一把野葱沙姜一起丢入锅中,味道倒也不差。

  满院肉香中,众人围着几张桌子坐下,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大快朵颐,可惜无酒,未免辜负了这美食。

  村中的年纪最大的长者六叔公一边小心翼翼地啃咬着一块排骨一边指着凌绹道:“后生,看你斯斯文文的样子,应该是读过书吧,这年级也该考秀才了。”

  凌绹道:“回六叔公,少时跟着先生念过几本圣人的书,胡乱识得几个字,后来家中遭变,便未曾进学。”

  “唉,可惜了,要是能多读几年书,只怕比咱这里书院的学生们也不差呢。”六叔公一边摇头叹息。

  周老汉道在旁边赔笑道:“可不敢比啊,书院的学生们那都是神仙一般的人。我也时常过去送柴送菜,亲眼见一个个端的是风流潇洒,都是官家的公子们,听说衡州刺史的公子也在书院里进学呢。”

  凌绹知他们说的是南岳书院,唐朝著名白衣宰相李泌晚年隐居衡山,在山中建造一读书处,名曰“端居室”。李泌去世后,其子随州刺史李繁为纪念李泌,在其端居室旧址上扩建为书院,以秉承其父之志。因了李泌的影响,在此教书的先生也都是高德大儒,因此南岳书院名声广播,荆楚一带的官宦人家纷纷把子弟送来此读书,以求上进。周老汉他们所居之延寿村也离书院不远,可惜凌绹来此时日尚短,还没有机会去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南岳书院。

  正遐思间,凌绹又听到六叔公在慨叹:“那李邺侯才是神仙一般人物呢,我年轻时可是见过他老人家,就在书院的门口,那时还不叫书院,是李邺侯的修仙之处。邺侯他老人家穿着一身道衣,手里拿着拂尘,他一见我就夸我面相好,还说我人中宽大,是长寿之相呢,这不老头子我今年都快八十了,还能大口吃肉呢。”说完便又从排骨上咬下一大块肉来,在口中慢慢咀嚼。

  大牛双手擎着一根大棒骨,吃得满口汁水淋漓,一边含糊不清地道:“听说李邺侯他老人家最后变成了神仙飞天了,说是飞升那晚上漫天红霞呢,是吧,六叔公?”

  六叔公叹气道:“那是自然,那李邺侯本是天上的紫微星,下凡到人间来辅助大唐渡过劫难的,功德圆满自然回归天庭。他老人家就是在般若寺后边的上山飞升的,走时还留下了三个大字‘极高明’呢,现在那三个字还在石头上刻着呢,那几个字写得真是好。”说着一边比划一边“啧啧”赞叹。

  众人一起恭维道,六叔公也是饱学之士呢。凌绹在一边听着并不言语,心中只是发笑,他知道那“极高明”三字并非李泌什么飞升时所留,而是李泌对于学问的顿悟,另有深意。

  大家又闲扯了一番,这才顶着星光,一起散去各自归家。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