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第64章 64. 西部重镇大炼钢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鬼雨 2269 2025-05-04 10:16

  淞沪会战爆是中国抗倭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倭军集中兵力28万人,陆海空三军联合猛烈进攻上海、南京地区。青白党指挥的军队顽强抵抗。前线官兵表现英勇作战精神,在倭军猛烈炮火下牺牲巨大。倭国原以为战役很快结束,梦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没料到在上海地区战争持续三个月。

  张明澈到了重庆以后,先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来,然后购买土地,大规模建造房屋,要求每座新建房屋都要有防空洞。与此同时,他还在报纸上发布招聘钢铁厂工人的广告,准备将从米国拆分转运的钢铁厂办起来。

  9月5日,他收到上海发过来的电报,得知大姐夫被炸死,二姐受伤住院,三姐家的一个侄女,被弹片击中,头部受伤,能否活下来未可知。

  张明澈叹了口气,将几个姐姐和家人在上海的情况告诉了父母。

  张青雨和胡杏儿听后,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胡杏儿哽咽着说道:“我可怜的孩子……明澈,你知道上海会沦陷,为何不把他们一起带出来?他们死的死伤的伤,这可怎么办啊……”

  张明澈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低声回答道:“我百般劝说,可他们不听!大姐说拖家带口离开上海太麻烦,二姐觉得倭国人不敢轻易动租界,三姐说我杞人忧天,四姐说打死也不去外地。我能怎么办?难道要强行把他们绑走吗?”

  张青雨抹了抹眼泪,长叹一声:“这都是命啊……明澈,你已经尽力了。只是苦了你姐姐和孩子们。”

  张明澈沉默片刻,随后坚定地说道:“爹,娘,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待在重庆。这里虽然比不上上海繁华,但至少安全。等战争结束了,我们再回去找他们。你们千万别偷偷跑回去,上海现在已经成了战场,回去就是送死。”

  胡杏儿抽泣着点头,但眼中依然满是对留在上海的孩子们的牵挂。

  张青雨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安慰道:“明澈说得对,咱们现在回去也帮不上忙,反而会添乱。咱们就在这儿等着,等仗打完了,再回去找他们。”

  张明澈看着父母悲痛的神情,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自己虽然救出了父母,但留在上海的姐姐们和他们的家人,依然让他们寝食难安。战争的残酷让他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是如此渺小。他只能祈祷,希望姐姐们能够平安度过这场劫难。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明澈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密切关注着上海的局势。每当有新的战报传来,他的心都会揪紧。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而他能做的,只有保护好身边的亲人,等待黎明的到来

  在他的主持下,从米国拆解下来的钢铁厂设备,通过船运抵达四川,在攀枝花建造钢铁厂。

  张明澈深知,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攀枝花建立现代化炼钢厂的宏伟计划。于是,他决定花钱请人来做这件事。

  他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此时,东北、华北、上海等地已经沦陷,许多技术人才拖家带口逃难,正愁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张明澈的广告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生路。

  战前,全国的钢铁工业基础薄弱,仅有8所化铁厂和8所钢厂,最大生产能力分别为60万吨和10万吨,但实际产量却只有20万吨和5万吨。西部地区更是没有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

  然而,西部地区的铁矿资源丰富,土铁工业相对发达。四川的綦江、古蔺、万源、广元、威远、江北、涪陵等地区,每年的土铁产量达到4.2万吨。不过,土法炼制的比较硬,容易脆裂,只能用于制造农具和一般铁器,无法满足制造兵工器材和现代机械的需求。

  张明澈看中了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决定在这里建立一所现代化的炼钢厂。他计划将各地的土铁收集起来,通过现代化的炼钢设备进行进一步提炼,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钢材。这座炼钢厂的年产量预计达到5万吨,足以制造枪炮等武器装备,对抗战的意义不言而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仅招聘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还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炼钢设备。他亲自监督工厂的建设,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工地上,机器轰鸣,工人们日夜奋战,一座现代化的炼钢厂逐渐在攀枝花拔地而起。

  随着工厂的建成投产,张明澈的炼钢厂迅速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生产的钢材不仅用于制造武器装备,还支援了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他的努力,不仅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也为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这家钢铁厂,他把从米国带回来的钱花了一半。

  他心知肚明,这笔投资不见得能赚钱,因为钢铁厂太重要了,很可能被政府接管。他想为抗战做贡献,赚不赚钱倒在其次。

  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的官兵在中校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进入四行仓库坚守,激战四昼夜,打退倭军十余次疯狂进攻。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

  其中,陈莲香的堂兄陈恒初,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属于“八百壮士”之一,战后他们奉命撤离,进入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孤军营,长达四年之久。

  1937年11月8日,淞沪抗战失利,蒋先生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倭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

  中国方面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倭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南京处于倭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