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剧透诸葛亮开始三兴炎汉

第35章 格物穷理,望山镜现世

  次日清晨,田信带着那几卷绘满了奇怪符号与线条的图纸,再次步入黄月英的工坊。

  黄月英早已等候多时,第一时间便锁定了他手中的卷轴。

  图纸在宽大的木案上缓缓铺陈开来。

  两端绘制着形状奇特的透明物体。

  一个一面平缓,一面明显凸起。

  另一个则更为复杂,仿佛是两片不同弧度的凸面巧妙组合。

  黄月英俯下身,凑近细看。

  她虽不知晓千年之后完整的光学理论体系。

  但凭借着自身在算学与格物领域深不见底的造诣,竟已隐隐触摸到了那层窗户纸,窥见了其中的核心奥秘。

  “此物……当真能将极远处之景,拉至眼前,清晰可见?”

  田信笃定地点头。

  “正是利用光线汇聚折射之原理,仿那鹰隼锐目,洞察千里。”

  诸葛亮很快便得知了此事。

  他对田信这望山镜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有着远超常人的敏锐洞察力。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诸葛亮当即下令。

  府中技艺最为精湛的数位老工匠,立刻被调集到了黄月英的工坊。

  刘备私库中,数块尘封多年,被视为无价之宝,纯净得近乎透明的上等水晶原石,也被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

  所有的资源,在这一刻,都为这小小的望山镜倾斜。

  工坊之内,黄月英亲自坐镇督造。

  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围着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原石,屏息凝神。

  黄月英取出了几小罐她秘制的研磨粉末,其细腻程度远超寻常工匠所用的金刚砂。

  但天然水晶坚硬异常。

  要将其按照图纸上那精确到毫厘的弧度打磨出来,并且要保持镜面绝对光滑平整,毫无瑕疵,其难度可想而知。

  砂轮转动,发出细微而枯燥的摩擦声。

  工匠们的手稳如磐石,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初生的婴儿,缓慢而谨慎,生怕稍稍用力不当,便前功尽弃。

  终于,第一片凸透镜的雏形呈现在众人眼前。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兴奋神色。

  只差最后一步,精细抛光!

  一名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工匠,小心翼翼地拿起镜片,准备进行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操作。

  就在此时!

  “咔嚓!”

  一声极其轻微的脆响,突兀地响起。

  老工匠的手僵在半空,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只见那片凝聚了无数心血与期待的镜片中心,赫然裂开了一道细微的,如同蛛网般的纹路!

  黄月英快步上前,拿起镜片仔细查看,眉头紧紧锁起。

  片刻之后,她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惋惜。

  “是天然的冰裂纹。”

  “藏在水晶内部极深之处,肉眼极难察觉。打磨到了最后阶段,内部无法受力,终究还是裂开了。”

  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工坊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压抑。

  工匠们脸上满是沮丧和自责,黄月英更是心疼那块价值连城的上等水晶。

  “无妨。”田信的声音打破了沉闷。

  “至少,这次失败让我们知道了,选材,是这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

  他开始利用自己有限的物理学知识,教导大家如何利用烛光或者日光透射,仔细观察水晶原石的内部,寻找那些可能隐藏的瑕疵、气泡与潜在的裂纹。

  众人心中的沮丧,被这番话语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冲淡了不少,重新燃起了信心。

  工坊内,第二次尝试开始了。

  这一次,黄月英和田信亲自上手,从剩下的几块水晶原石中,反复检查,小心筛选,终于挑选出一块近乎完美无瑕的。

  所有人都比之前更加小心翼翼。

  打磨的每一个步骤,都仿佛是在刀尖上跳舞,容不得丝毫差错。

  工坊里安静得落针可闻,只剩下砂轮单调而细微的摩擦声,以及众人紧张压抑的呼吸声。

  时间,在极致的专注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终于!

  伴随着黄月英一声略带疲惫,却又难掩兴奋的低呼。

  第一片合格的,完全符合图纸要求的凸透镜(物镜),终于成功诞生!

  然而,短暂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第二片结构更为复杂,打磨难度更高的凹凸组合镜片(目镜)的制作,同样异常艰难。

  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损耗了数块顶级的天然水晶!

  黄月英看着案几上所剩无几的原石,秀眉紧蹙,脸上写满了忧虑。

  如此巨大的耗费,若是最终一事无成,不仅辜负了夫君与主公的信任,更是对这些天材地宝的巨大浪费。

  工坊内耗费巨大、进展不顺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诸葛亮耳中。

  他放下手中公务,亲自前来探视,正见黄月英面带忧色,以及案几上那些碎裂的水晶残片。

  他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责备之意,反而温和地笑了笑。

  “夫人不必介怀。”

  “器物损耗,乃是常事,事小。”

  “格物创新,探求未知,事大。”

  黄月英抬头看了丈夫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夫君放心,月英省得,只是此物精妙,耗费心神甚巨。”

  诸葛亮含笑点头,目光转向田信。

  “德远,你且放手去做。”

  “需要什么,只管开口。一切损耗,皆由我一力承担!”

  镜片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镜筒的制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田信的要求极高。

  筒身不仅要轻便坚固,内部还必须涂成纯黑色,以最大程度减少内部反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两节或三节镜筒,需要如同竹节一般,能够精密地相互套嵌、顺畅伸缩,以此来调节焦距,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

  黄月英再次展现了她惊人的机械天赋。

  她仔细研究了田信画的伸缩结构示意图,沉思良久。

  最终,她设计出一种利用内外筒壁上微小凸起与凹槽,相互卡合固定的巧妙结构,类似于后世精密木工中的卡榫。

  这种结构既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又能相对顺畅地进行伸缩调节。

  至于内壁涂黑,她建议用上好的墨块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混合特殊的胶漆,均匀涂抹在铜管内壁,待其干透,效果应该不差。

  时光流逝,最艰难的两片镜片,终于都打磨完成。

  一大一小,一厚一薄,都达到了图纸要求的精度。

  最后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片镜片,完美地安装在镜筒的两端,并保证它们的中心轴线,精准地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成像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无法成像。

  这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让经验丰富的工匠们束手无策。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日光。”

  田信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忽然灵光一闪。

  他立刻向黄月英和工匠们解释了自己的想法。

  将两片镜片大致固定在镜筒的两端。

  然后,将镜筒对准太阳的方向,让阳光穿过两片镜片,投射到远处一面洁白的墙壁上。

  通过仔细调整两片镜片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观察墙壁上的光斑形态。

  当墙上的光斑变得最清晰、最小、最亮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两片镜片的中心轴线,已经基本对齐,并且处于最佳的焦距位置!

  按照田信的方法,经过反复的调整与尝试。

  他们终于找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最佳位置。

  小心翼翼地,将镜片彻底固定。

  第一具结构完整,虽然外观还略显粗糙的望山镜,终于诞生了!

  它静静地躺在木案上,青铜的筒身在光线下泛着古朴而神秘的光泽。

  田信怀着一种激动心情,将这具跨越了近千年时光的造物,缓缓举起。

  将眼睛凑到较小的那端目镜上。

  对准了窗外。

  远处……成都那高大城楼的轮廓,原本用肉眼看去,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透过这小小的镜筒……

  城楼上巡逻士兵都仿佛触手可及!

  “天呐……”

  黄月英第一个从田信手中,几乎是抢一般地接过了这具神奇的望山镜。

  她学着田信的样子,有些生疏地将其对准远方。

  当远方那片原本模糊不清的景象,瞬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时。

  这位见惯了各种奇巧之物的诸葛夫人,也被眼前这超越时代认知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

  这东西,绝不仅仅是看得远那么简单!

  用它来观测星辰,绘制舆图,抑或是斥候侦查、战场观察……

  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