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平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有个叫王老二的农民来向拾遗子请教。他说:“早年听老一辈人讲,太平天国那时候说要均贫富,田地粮食都平分,可为啥最后闹得那么惨呢?”
拾遗子坐在老槐树下,慢慢说道:“你想想,人都有个贪懒的心。太平天国刚开始,大家觉得有饭同吃,都高兴。可时间长了,勤快人发现自己多干活也不多得,慢慢就懒了;懒惰人反正有人养,更不想动了。地里的庄稼没人好好种,仓库的粮食坐吃山空。”
“就好比一家几兄弟分家,说好每人每天分一样的米。老大起早贪黑种地,老二整天晒太阳。日子久了,老大想反正分的一样,何必累自己;老二觉得不干活也有吃,更自在。最后家里米缸空了,兄弟几个都饿肚子。太平天国就是没明白,人都爱偷懒,光靠嘴上说均平不行,得有个法子让勤快人有好处,懒惰人受点罚。”
王老二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光讲平均,不考虑人性,制度没定好,难怪会失败。”拾遗子笑着说:“对呀,食色是人的本性,爱偷懒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要把制度定得巧妙,让懒人想偷懒也难,让勤快人愿意多干。”
二、井田章
西周时期,有个村子按井田制分地,中间是公田,周围是私田。村长找到拾遗子,发愁地说:“如今公田里的活总没人好好干,私田倒是种得不错,这可怎么办呢?”
拾遗子问:“公田的收成怎么分呢?”村长说:“公田收成全部上交,私田收成归自己。大家都想着先种好自家私田,公田就随便应付。”
拾遗子说:“这就是制度的问题。人都是先顾自己,爱偷懒也正常。要是把公田的收成和大家的利益挂钩,比如规定公田收成达到一定数量,每个人私田可以少交些粮食,这样大家就会用心种公田了。”
“就像一家人一起干活,要是干多干少一个样,谁都不想多出力。但要是说清楚,家里活干完了,剩下的时间干自己的事,大家就会抓紧时间把家里活做好。井田制里的公田,也得让大家觉得把公田种好对自己有好处,才不会偷懒。”
村长恍然大悟:“原来是要让大家在公田里也能看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制度才合理。”拾遗子点头:“没错,顺应人性,巧妙安排制度,才能让大家都愿意出力。”
三、器作章
春秋战国时,有个手工业作坊主来请教拾遗子。他说:“我作坊里的工匠,有的干活快,有的干活慢,总是完不成订单,该怎么管呢?”
拾遗子问:“你怎么给工匠算工钱呢?”作坊主说:“不管干多干少,每月工钱都一样。”拾遗子笑着说:“问题就在这儿。人都爱偷懒,要是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愿意多干呢?你得按件计酬,干得多的多给钱,干得少的少给钱,这样大家就有干劲了。”
“比如打猎,大家一起去,打到猎物多的人分得多,打到少的分得少,这样每个人都会努力去打猎。作坊里的工匠也是一样,定个合理的制度,让勤快的、手艺好的能多挣钱,懒惰的、手艺差的少挣钱,他们自然就会好好干活了。”
作坊主皱着眉说:“可这样会不会有人为了多干而不顾质量呢?”拾遗子说:“那你就再定个质量标准,质量好的额外奖励,质量差的要惩罚。制度要周全,既鼓励多干,又保证质量,这样才能把作坊办好。”
作坊主回去后按拾遗子说的做,果然订单按时完成,生意越来越好。
四、盐铁章
汉代有个管理盐铁官营的小吏,向拾遗子抱怨:“现在盐铁官营,工匠们干活没劲头,盐铁质量差,产量也低,这可怎么改善呢?”
拾遗子问:“工匠们在官营作坊里,日子过得怎么样?”小吏说:“他们拿固定的口粮,干多干少一个样,也没有什么奖励,所以都懒得用心。”
拾遗子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爱偷懒是本性。你得给他们一些好处,比如规定产量提高了,多出的部分可以按一定比例分给工匠,质量好了也有奖励。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多干多挣,自然就有积极性了。”
“就像种地的农民,自己种的粮食除了交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所以会用心种。盐铁官营的工匠也需要有这样的激励制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能带来好处,才不会偷懒。同时,也要有监督制度,防止有人偷工减料。”
小吏回去后尝试改革,给工匠制定了奖励制度,还加强了质量监督。没过多久,盐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五、均田章
唐代初年,有个地方官来向拾遗子请教均田制的问题。他说:“朝廷分了地给百姓,可有些百姓不好好种地,田地荒芜,该怎么办呢?”
拾遗子问:“分地之后,有没有规定百姓必须种多少粮食,交多少赋税呢?”地方官说:“只是分了地,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百姓觉得种多种少都行。”
拾遗子说:“人都有偷懒的心思,没有制度约束可不行。你可以规定,百姓每年必须种满一定数量的田地,收获的粮食除了自己吃,按比例上交赋税。如果种得好,产量高,上交后剩下的更多;如果偷懒不种,田地荒芜,就要受到惩罚,比如多交赋税或者服劳役。”
“就像家里养的鸡,按时喂食喂水,鸡就长得好;要是不管不顾,鸡就会瘦弱。百姓种地也需要制度来引导,让他们知道好好种地有好处,偷懒不种有坏处,这样才能把田地利用好。”
地方官按照拾遗子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奖惩制度,百姓们纷纷用心种地,荒芜的田地渐渐变得绿油油的。
六、商市章
宋代有个开商铺的老板,向拾遗子诉苦:“如今商市上,有的商人卖假货,有的缺斤少两,顾客都不愿意来,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拾遗子问:“商市上有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呢?”老板说:“没有,大家各自为政,全凭良心做事。”拾遗子说:“这怎么行呢?人都有贪财的心思,爱偷懒不想守规矩,必须有制度来约束。”
“你可以和其他商铺老板商量,成立一个商市行会,制定规矩:卖假货的要罚款,缺斤少两的要赔偿顾客,多次违规的就不让在商市开店。同时,对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商人给予奖励,比如在商市显眼的位置展示他们的商铺。”
“就像一个村子里,大家约好不能偷别人家的东西,违反的人要受罚,这样村子才能安宁。商市也需要这样的制度,让商人知道遵守规矩有好处,违反规矩要付出代价,才能让商市繁荣起来。”
商铺老板照做,成立了行会,制定了制度,商市上的不良风气逐渐好转,顾客又多了起来。
七、赋役章
明代中期,有个农户向拾遗子哭诉:“赋税徭役太重,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好多人都逃荒去了。”
拾遗子问:“当地的赋税徭役是怎么征收的呢?”农户说:“不管家里有没有钱,有没有劳动力,都按一样的标准征收,有钱有势的人能躲就躲,穷苦百姓只能硬扛。”
拾遗子叹了口气说:“制度不合理,苦了百姓。应该按照家里的财产和劳动力来定赋税徭役,有钱有地的多交,穷苦人家少交或者不交。同时,规定好征收的时间和数量,不能随意增加,让百姓心里有数。”
“就像分东西,多拿多占的人应该多承担责任,少有的少承担。这样的制度才公平,百姓才不会觉得负担太重而偷懒或者逃荒。而且,征收的赋税徭役要用在该用的地方,比如修水利、建学堂,让百姓看到好处,他们也会更愿意配合。”
后来,这个地方的官员听说了拾遗子的建议,慢慢调整了赋役制度,百姓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八、漕运章
清代有个管理漕运的官员,向拾遗子请教:“漕运途中,经常有官吏贪污粮食,押运的士兵偷懒,导致粮食损失严重,该怎么解决呢?”
拾遗子问:“现在对押运的官吏和士兵有什么奖惩制度吗?”官员说:“没有,全靠他们自觉,所以很多人趁机捞好处。”
拾遗子说:“人都有贪便宜、爱偷懒的本性,没有制度约束可不行。你可以把每艘船上的粮食数量登记清楚,规定到达目的地后,粮食没有损失的,押运的人有奖励;如果有损失,查明原因,是贪污的严惩,是偷懒导致损失的也要惩罚。”
“就像护送货物的商队,规定好货物安全到达有赏,丢失损坏要赔,护送的人就会尽心尽力。漕运也需要这样的制度,让押运的人知道做好了有好处,做不好要倒霉,自然就会认真负责。”
官员按照拾遗子的建议,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加强了监督,漕运中的粮食损失大大减少。
九、军阀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有个小军阀的谋士向拾遗子请教:“我们的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打仗不积极,抢掠百姓倒是很起劲,该怎么整顿呢?”
拾遗子问:“士兵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谋士说:“当兵的待遇差,又没有明确的纪律,打赢了没奖励,打输了没惩罚,所以大家都只顾自己。”
拾遗子说:“军队需要好的制度来管理。首先,要规定好士兵的待遇,按时发饷,立功有奖励,比如升官、发奖金;违反纪律抢掠百姓的,要严惩,比如鞭打、关禁闭。其次,要让士兵知道为谁而战,给他们一些保家卫国的道理,让他们有归属感。”
“就像一群人干活,有明确的分工和奖惩,大家才会齐心协力。军队也是一样,制度好了,士兵知道努力有回报,犯错要受罚,就会认真训练、勇敢打仗,而不是去抢掠百姓。”
谋士回去后,劝说小军阀改革军队制度,赏罚分明,整顿纪律,军队的面貌渐渐有了改观。
十、水利章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村子要修水渠,可村民们总是互相推诿,工程进展缓慢。村长请拾遗子来出主意。
拾遗子问:“修水渠是为了大家灌溉田地,可为什么没人愿意出力呢?”村长说:“大家都想着别人会干,自己偷懒,反正水渠修好了自己也能用。”
拾遗子说:“这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制度。你可以把修水渠的任务按每家的田地数量分配,规定每天必须出多少劳动力,完成任务的有奖励,比如优先使用水渠灌溉;完不成的要受罚,比如最后使用水渠或者承担更多的维护费用。”
“就像一起盖房子,每家出多少材料、多少人力都定清楚,盖好了大家都能住,这样就没人会偷懒。修水渠也需要这样的制度,让大家知道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会积极参与。”
村长按照拾遗子的建议,制定了详细的分工和奖惩制度,村民们纷纷主动出力,水渠很快就修好了,田地得到了灌溉,收成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