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信章
堵不如疏,强迫不如引导。
拾遗子路过咸阳,看见南门口立着一根木杆。学生好奇问怎么回事,旁边有人说:“这是商鞅为了让大家相信新法律,说‘把木杆搬到北门的人,奖励五十金’。”
学生笑了:“搬个木杆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可能给这么多钱?肯定是骗人的。”
拾遗子摇头说:“这其实是引导大家的办法。当年商鞅刚到秦国,老百姓都怀疑他的法律太严厉,所以他先用重金奖励来证明说话算话。如果只是用严刑逼老百姓遵守法律,大家肯定害怕但心里不服;现在用金钱引导,让老百姓知道官府说到做到,才会愿意服从命令。”
过了一会儿,有个壮汉试着把木杆搬到北门,真的拿到了五十金,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拾遗子对学生说:“你只看到金钱的诱惑,没看到信用的重要性。强迫的法律就像用鞭子抽马,马虽然走但心里怨恨;引导的法律就像用草料引牛,牛自己愿意走还觉得开心。商鞅这么做,不是看重搬木杆这件事,而是看重‘讲信用’这个道理。如果秦国国君用杀人来立威,老百姓肯定会联合起来反抗;现在用利益引导,大家才知道遵守法律能得到好处,这才是变法的根本啊。”
学生问:“那法律一定要用利益来吸引人吗?”
拾遗子说:“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会治理国家的人,就顺着人的本性来引导,就像顺着水划船一样轻松;不会治理国家的人,违背人的本性来强迫,就像逆着水拉车一样费劲。以前大禹治水,用疏通的办法而不是堵塞;现在商鞅治理百姓,用引导的办法而不是强迫,道理是一样的。”
二、化俗章
拾遗子在郑国游玩,看到乡村的学校里,老百姓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学生担心地说:“这种批评君主的事,为什么不禁止呢?”
拾遗子说:“子产不拆毁乡村学校,这正是引导的办法啊。以前郑国经常发生动乱,子产知道老百姓有怨气,如果强行禁止大家议论,就像把洪水堵在堤坝里,早晚会决堤;现在开放学校让老百姓说话,就像开沟渠引水,反而能知道政策的弊端在哪里。”
正好有个老头在学校里说:“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让大家都能看到,我们种田交税心里更清楚了。”另一个人说:“但是集市上的税太重了,希望能减轻点。”
拾遗子指着他们说:“这不是抱怨,是老百姓的愿望啊。强迫的法律不让人说话,引导的法律让民意畅通。子产听到有人说税重,就下令清查豪强隐瞒的田产,让税赋公平,老百姓的怨气自然就消了。如果用‘乱议论国家大事’的罪名抓人,大家肯定不敢说话但心里积恨,最后一定会出事。”
学生问:“放任大家议论,不怕损害君主的威严吗?”
拾遗子说:“君主的威严在于品德,不是靠禁止言论。以前周厉王禁止百姓批评他,让大家路上遇到都不敢说话,只用眼神交流,最后导致他被赶到彘地;子产允许百姓议论并修改政策,郑国反而治理得很好,这就是‘听到过错就高兴’的引导办法啊。法律不是困住老百姓的牢笼,而是引导老百姓的船,大家知道法律的方向,才会一起往那里走。”
三、劝农章
拾遗子到了魏国,看见田野里农民都很积极地耕作,官府还搭了棚子施粥,奖励勤劳的人。学生问:“魏国地方这么小,为什么农民都愿意努力种田呢?”
拾遗子说:“李悝当魏国宰相时,推行‘尽地力之教’,不是用刑罚逼农民,而是用奖励引导大家。他下令说:‘耕种收获多的人,赏赐酒肉;土地荒芜的人,罚去做官府的劳役。’农民看到勤劳耕种有好处,懒惰耕种会丢脸,自然都争着好好种地。”
不一会儿,看到官吏拿着册子到田里,丈量收成,对一个农民称赞说:“你家的粮食比去年增产三成,可以到县府领奖励。”农民笑着感谢。
拾遗子对学生说:“如果李悝用‘不种地就处死’的法律来强迫,农民可能会逃到山林里;现在用‘种得多就有奖励’来引导,大家都乐意在田里干活。以前晋文公想让百姓勇敢作战,先给大家看好处:‘明天打仗,有功的人封上卿,赏赐田宅;后退的人斩首。’百姓就奋勇争先。可见老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会治理国家的人顺着这个趋势引导,何必用严刑峻法呢?”
学生问:“可是贪财的老百姓,如果奖励不够就会偷懒,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引导的办法不只是用利益,还要用道义。李悝除了奖励,还推行‘平籴法’,丰收年官府收购粮食存起来,灾荒年平价卖给百姓,让农民知道官府和自己同甘共苦,所以即使没有重刑,大家也自愿归附。强迫的法律就像走夜路只用棍棒防身;引导的法律就像举着火把一起走,大家自然愿意跟着。”
四、省刑章
拾遗子在长安,听说监狱里空荡荡的,狱卒都闲着坐在那里晒衣服。学生奇怪地问:“汉朝法律很严格,为什么犯人这么少呢?”
拾遗子说:“汉文帝废除了肉刑,用鞭打代替砍脚,用服劳役代替死刑,这就是用教化代替惩罚的引导办法啊。以前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按规定要受肉刑,他的女儿缇萦上书说愿意代替父亲做奴婢,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感动,就修改了法律。”
正好有个老狱卒路过,拾遗子问他,老狱卒回答说:“以前砍断脚的人一辈子残疾,现在鞭打三百下可以免死,老百姓知道犯法不一定会死,所以敢于改过自新。而且官府每年春天派人到乡里,教大家孝顺父母、努力耕种,大家懂了礼仪,犯法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拾遗子对学生说:“秦朝法律‘误了期限就斩首’,逼得陈胜吴广起义;汉朝法律‘罪不至死就宽恕’,反而让老百姓敬畏法律又亲近官府。强迫的法律像锋利的刀,见血就让人害怕;引导的法律像春天的雨,滋润万物让人改变。”
学生问:“放宽刑罚恐怕会助长坏人,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引导的关键,是在人们犯法前就让他们明白善恶,而不是在犯法后施加刑罚。汉文帝让地方设置三老,负责教化百姓,大家没犯法时就知道对错了,何必严厉打击呢?以前鲁国人擅长打猎,很久抓不到野兽,后来训练狗帮忙就收获很多。强迫的法律像空手抓野兽,引导的法律像驯狗指路,哪个难哪个容易,不是很清楚吗?”
五、屯田章
拾遗子路过许昌,看见大片良田,农民都穿着军装,一边种地一边训练。学生问:“这是曹操的屯田兵,为什么愿意为曹操种地呢?”
拾遗子说:“曹操推行屯田制,不是强行征用百姓,而是承诺‘耕种的人得收成的一半’:官府给种子和耕牛,收成各分一半,农民知道种得多赚得多,自然卖力干活。”
看到一个屯长巡查田地,对农民笑着说:“今年蝗灾不严重,你们要是能多收十石粮食,我向上头申请赏你们酒肉。”农民们都欢呼起来。
拾遗子说:“以前袁绍在河北,强行征收‘桑椹税’,老百姓饿得人吃人;曹操在这里,用‘分粮食的好处’引导,大家争着开垦荒地。强迫的法律断绝百姓的活路,引导的法律给百姓希望。而且屯田兵战时当兵,闲时种地,官府又设立‘军功爵’,打仗和种地都有晋升的机会,这是双重引导啊。”
学生问:“如果遇到懒惰的人,不肯种地打仗,怎么处理呢?”
拾遗子说:“懒惰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因为有利益而勤劳,懒惰的人也会不好意思落后。曹操下令‘屯田满三年,表现好的可以当郡县官吏’,这是用荣耀来引导。老百姓的需求,不只是钱财利益,也看重面子,会治理国家的人两者一起引导,何必每天用刑罚责打呢?”
六、轻赋章
拾遗子到了沛县,看见乡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喝酒,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学生问:“汉高祖刚平定天下,为什么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呢?”
拾遗子说:“因为他定下‘约法三章’:‘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和小偷按情节治罪’,废除了秦朝的苛捐杂税,这就是用简化政策引导民心啊。而且下令‘十五分之一的田租’,老百姓知道负担轻,愿意拥护汉朝。”
有个老人喝醉了说:“以前秦二世征收粮食,拉车的草都要检查车轮印,稍微浅一点就治罪;现在汉朝量粮食,斗装满就停止,我们怎么能不拥护呢?”
拾遗子对学生说:“秦朝用‘征收一大半的赋税’来强迫,老百姓活不下去;汉朝用‘轻徭薄赋’来引导,老百姓自然归附。强迫的法律像紧紧勒住缰绳,马疼了就会受惊;引导的法律像轻轻握住缰绳,马舒服了就走得稳。”
学生问:“可是简化法律、减轻赋税,恐怕会导致豪强兼并土地,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汉朝初年虽然有这个问题,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引导的办法,下令‘贵粟政策’,老百姓交粮食可以封爵位、免罪,既抑制了商人,又鼓励了农业。引导的办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调整,就像琴师转动琴弦,音调变了但曲子不乱。”
七、兴学章
拾遗子进入蜀地,看见孩子们都穿着青色的衣服,在学宫里背诵《论语》。学生说:“文翁治理蜀地,为什么教化推行得这么成功呢?”
拾遗子说:“文翁设立官学,选拔郡县的子弟入学,学成的人可以做官,这就是用仕途引导大家学习啊。一开始蜀地风气野蛮,老百姓不懂礼仪,文翁就让官府子弟带头入学,老百姓看到读书能获得功名,争相送孩子拜师。”
遇到一个学童的父亲,他笑着说:“我儿子在学宫,不仅认识字,还能参加乡里的饮酒礼,邻居们都叫他‘小儒生’,我们家脸上也有光。”
拾遗子点头说:“强迫的法律规定‘老百姓不能私自办学’,就像关着门赶走光线;引导的法律设立‘学习好就能做官’,就像打开窗户迎接风景。以前蜀地有‘衣襟向左开’的习俗,文翁没有用‘改变习俗就奖励’来强迫,而是用学宫的礼仪慢慢影响,老百姓自然就放弃了旧习惯。”
学生问:“如果老百姓愚笨,不愿意学习,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老百姓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不知道学习的好处。文翁在学宫旁边设立‘集市店铺’,让学生当众讲解法律,老百姓围观听案,渐渐就懂得法律和礼仪了。引导的办法,贵在让老百姓自己领悟,而不是强行灌输。就像医生治疗未发作的病,疏导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何必动刀剖开皮肤呢?”
八、恤囚章
拾遗子路过洛阳,听说监狱里的犯人都称赞“曹摅是青天大老爷”。学生问为什么,路人说:“前任太守曹摅放犯人回家祭祖,约定时间自己回来,结果没有一个人逃跑。”
拾遗子说:“这是用信任引导人的良知啊。强迫的法律把犯人锁在枷锁里,把他们当畜生看待;引导的法律给犯人尊严,唤醒他们的本心。”
找到曹摅以前的下属,下属说:“当时年底了,曹太守对犯人说:‘你们虽然犯了罪,但也有父母妻儿,我放你们回家,年后某天一定要回来。’犯人感动得哭了,到了约定的日子果然都回来了,还有犯人说‘蒙受太守恩德,死也不敢辜负’。”
拾遗子对学生说:“以前唐太宗放三百九十名犯人回家,一年后他们自己回来,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可见人都有羞耻心,引导得法,即使是犯人也知道守信用。”
学生问:“万一有人逃跑了,岂不是坏事?”
拾遗子说:“曹摅放犯人时,下属们都劝他不能这么做,曹摅说:‘我用诚心对待百姓,百姓怎么会用欺诈对待我呢?’这就是引导的根本:对百姓讲信用,百姓就会对法律讲信用。强迫的法律像拿着武器防贼,贼也会拿武器反抗;引导的法律像开门请客人,客人也会整理衣服进来。”
九、通商章
拾遗子到了齐国,看见临淄的集市非常热闹,各地商人都聚集在这里。学生说:“管仲治理齐国,为什么货物流通得这么好呢?”
拾遗子说:“管仲设立‘轻重九府’,不是禁止商业、打压商人,而是用政策引导商业流通啊。他下令‘关卡和市场只检查不征税’,商税很轻;又建造‘邸店’供商人存放货物,设立‘质人’掌管契约,让商人没有后顾之忧。”
看到一个胡商和齐国人交易,官府派“驵侩”在中间定价,公平不欺骗。拾遗子说:“强迫的法律‘重视农业打压商业’,老百姓像怕老虎一样怕商人;引导的法律‘促进商业造福百姓’,老百姓知道商业对国家有好处。以前郑国的子产和商人约定‘不强行抢夺,不苛刻勒索’,商人就愿意为国家效力。现在齐国设立‘女闾’(妓院)、‘平准’(调节物价),都是引导商人的办法,不只是为了赚他们的钱,也是为了疏通民情。”
学生问:“商人追求利益,恐怕会扰乱国家政策,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管仲设置‘贾人’这个官职,定期考核商人,擅长经商的人赏赐‘束帛’,差的人进行训诫,这是用奖惩来引导。商路就像人的血脉,堵塞了身体就会衰弱,疏导了身体就会健康。强迫的法律像筑坝断河,河水一定会泛滥;引导的法律像疏通沟渠导流,河水自然平静。”
十、缓刑章
拾遗子住在南阳,听说乡里很少有打架斗殴的,打官司的也很少。学生问:“光武帝中兴,为什么民风这么淳朴呢?”
拾遗子说:“刘秀推行‘缓刑简政’,不是废除法律不用,而是用宽厚来引导啊。他即位后,连续下达‘释放奴婢令’‘减轻刑罚令’,把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全部废除,老百姓知道新朝不追究过去的过错,都安心种地。”
遇到一个乡老,他说:“以前邻居们争田地,县官不着急判案,而是把双方叫到祠堂,让他们一起读‘孝经’,又让族里的长辈调解,最后用交换田地的办法解决了争端。”
拾遗子感叹说:“这就是‘用礼仪引导法律’的办法啊。强迫的法律‘简单判案’,老百姓虽然服从但心里不服气;引导的法律‘先讲礼仪再用刑罚’,老百姓心里高兴,官司自然就少了。以前孔子当鲁国司寇,先教老百姓互相礼让,三个月后‘卖羊羔小猪的人不哄抬物价’,这不是引导的效果吗?”
学生问:“宽厚刑罚时间长了,法律就会松弛,怎么办呢?”
拾遗子说:“光武帝虽然宽厚,但对于‘贪污腐败’的罪行一定严厉惩罚,这就是‘宽恕小过错,严惩大恶行’。引导的法律就像农民除草:除去杂草,保护禾苗。如果看到草就烧,禾苗也会被毁掉;如果任由草生长,田地就会荒芜。善于引导的人,在小事上辨别善恶,在合适的时候调整宽严,这才是法律的精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