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袍章
拾遗子与弟子过宋都汴梁,见龙亭公园石碑。弟子指碑问:“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为何能黄袍加身做皇帝?难道真是天命所归?”拾遗子笑答:“哪有什么天命,不过是时势推着他走罢了。”
弟子疑惑:“他不是主动谋反吗?”拾遗子摇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幼主柴宗训即位,天下动荡。北边契丹南下,后周军队奉命北上御敌,走到陈桥驿时,士兵突然哗变,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他一开始还假装推辞,后来才‘勉强’答应做皇帝。”
“这不是演戏吗?”弟子追问。拾遗子说:“就算他有野心,也是时势给他机会。当时后周孤儿寡母执政,大臣们人心惶惶,军队只认赵匡胤这个统帅。士兵们怕打仗送命,想拥立主帅换取功名,这就是‘风’。赵匡胤就算不想反,这股‘风’也会把他推上皇位。就像秋天的叶子,不用自己跳下来,风一吹自然会落。”
拾遗子顿了顿又说:“后来他‘杯酒释兵权’,也是顺应‘风’——刚建国时,将领们手握重兵,容易叛乱,所以必须收权。赵匡胤的‘转舵’看似主动,实则是被时势推着走。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借力使力,就算不主动‘转舵’,也能借‘风’行船。”
二、辅政章
拾遗子在殷都废墟,遇老叟谈伊尹辅商。老叟说:“伊尹先是夏朝大臣,后来辅佐商汤灭夏,是背叛吗?”拾遗子答道:“不是背叛,是时势变了。夏朝末年,夏桀暴虐,百姓咒骂‘时日曷丧’,都盼着有人推翻他,这就是‘风’。伊尹在夏朝做官时,多次劝谏夏桀,夏桀不听,他才转投商汤。”
老叟问:“难道不能死守夏朝?”拾遗子说:“死守无用,只会陪暴君一起灭亡。商汤施行仁政,民心归附,伊尹看到‘风’往商汤这边吹,才决定辅佐他。就像船夫划船,逆流而上再用力也难前进,顺流而下不用拼命划,船自然走得快。”
“所以伊尹是识时务者?”老叟悟到。拾遗子点头:“是的。伊尹辅政五十多年,历经五代商王,不是他想‘转舵’,而是商朝需要他稳定大局。时势就像河水,推着人往前走,就算你想停在原地,水流也会带你走。伊尹的聪明,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顺流’,什么时候该‘掌舵’。”
三、退避章
拾遗子与弟子论春秋史事,弟子说:“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为何在城濮之战时退避三舍?是怕楚军吗?”拾遗子笑道:“他不是怕,是借‘风’造势。当年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问他如何报答,重耳说‘若两军交战,退避三舍’。这承诺在当时是‘风’,后来成了晋军的‘势’。”
弟子问:“怎么借势?”拾遗子说:“城濮之战时,晋军退避三舍,看似退让,实则让楚军以为晋军软弱,放松警惕。同时,晋军赢得了‘守信用’的名声,诸侯都支持晋国。楚军骄纵轻敌,晋军则士气高昂,此消彼长,最终大败楚军。”
“这说明‘风’能自己变成‘势’?”弟子问。拾遗子答道:“对。重耳早年流亡,各国对他态度不同,这是‘风’;他记住别人的恩情,避开别人的敌意,等时机成熟,这些‘风’就变成了‘势’。就像攒够了顺风,船自然能远航。晋文公没主动去‘转舵’,但他接住了每一阵‘风’,最后成就了霸业。”
四、淮阴章
拾遗子过淮阴故城,与士人谈韩信。士人说:“韩信早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名将,是怎么做到的?”拾遗子答道:“因为他知道‘风’没到的时候,要学会低头。秦末乱世,百姓苦于暴政,天下反秦,这是大‘风’。韩信有本事,但一开始没遇上明主,所以宁愿受辱,也不浪费力气。”
士人问:“难道不应该早点起兵?”拾遗子说:“时机不成熟,起兵就是找死。韩信先投奔项梁、项羽,不被重用,又转投刘邦,一开始也没被重视。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拜他为大将。这时候‘风’来了——刘邦需要能打仗的人,韩信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他的成功是因为等来了‘风’?”士人追问。拾遗子点头:“是的。韩信没主动去‘创造风’,而是耐心等‘风’来。就像农夫种地,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不能在冬天硬要插秧。他的‘转舵’看似被动,实则是对时势的精准判断。见风转舵的最高境界,就是‘风未动时稳如山,风已动时疾如箭’。”
五、安乐章
拾遗子在成都武侯祠,弟子望着刘禅画像撇嘴:“刘禅昏庸无能,为什么能做四十年皇帝?”拾遗子叹道:“因为他赶上了好‘风’。刘备托孤时,诸葛亮等大臣忠心耿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刘禅只需当个‘甩手掌柜’就行。这就像坐在顺流而下的船上,不用划船,自然能走。”
弟子问:“难道他自己一点本事没有?”拾遗子说:“本事不大,但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如诸葛亮,所以放手让诸葛亮北伐、治蜀,从不猜忌。等诸葛亮去世后,他又重用蒋琬、费祎等人,延续了蜀汉的稳定。虽然最后投降曹魏,但那时蜀汉已经是‘逆风’,换谁也难回天。”
“所以他的‘无为’是借了大臣的‘风’?”弟子悟到。拾遗子答道:“对。刘禅没主动‘转舵’,但他借着诸葛亮的‘风’、借着蜀汉忠臣的‘风’,稳稳当当做了几十年皇帝。时势有时候会推着人走,就算你不主动作为,只要不瞎折腾,也能在‘风’里走一段路。”
六、灵武章
拾遗子过灵武旧址,与老叟谈郭子仪。老叟说:“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临危受命,为什么能多次平定叛乱?”拾遗子答道:“因为他背后有‘风’——唐朝民心未失,百姓还是向着朝廷,这是最大的‘风’。郭子仪只是借着这股‘风’,把船稳住。”
老叟问:“他难道没有真本事?”拾遗子说:“有本事,但更懂得借势。比如收复长安时,他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就向回纥借兵;打叛军时,他不急功近利,而是等叛军内乱再出击。他的‘转舵’不是自己乱转,而是顺着‘民心所向’的‘风’转。”
“所以‘风’比‘舵’重要?”老叟问。拾遗子点头:“是的。郭子仪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为将,历经多次贬谪又被起用,不是他会‘转舵’,而是朝廷离不开他,百姓需要他。时势就像潮水,涨潮时,就算你站在岸边不动,潮水也会把你托起来。郭子仪的成功,一半在自己,一半在‘风’。”
七、澶渊章
拾遗子在澶州故城,与士人论寇准。士人说:“寇准逼宋真宗亲征,打赢了澶渊之战,为什么后来被贬官?”拾遗子答道:“因为他没看懂‘风’——宋真宗一开始需要他稳定局势,局势稳定后,又怕他功劳太大,这就是‘风’的变化。”
士人问:“难道皇帝过河拆桥?”拾遗子说:“不是过河拆桥,是时势变了。澶渊之盟后,宋辽议和,边境安定,皇帝不需要‘主战派’了,反而需要‘主和派’来维持和平。寇准却还想继续主战,就像船已经靠岸,还在拼命划桨,自然会被嫌弃。”
“所以寇准的失败是因为没跟上‘风’?”士人追问。拾遗子答:“是的。他在‘逆风’时挺身而出,借‘皇帝需要忠臣’的‘风’成功;但在‘顺风’时没及时‘转舵’,不知道功成身退。见风转舵的关键,是知道‘风’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停。寇准只懂‘借风’,不懂‘看风’,最后只能被‘风’抛弃。”
八、立国章
拾遗子在元上都遗址,与老叟谈忽必烈。老叟说:“忽必烈是蒙古人,为什么要定都大都,推行汉法?”拾遗子笑道:“因为他看到了‘风’——蒙古铁骑能征服中原,但治理中原必须用汉人的办法,这是大势所趋。”
老叟问:“难道蒙古贵族不反对?”拾遗子说:“反对也没用,时势推着他们走。元朝疆域辽阔,汉人占绝大多数,若不用汉法,根本管不住这么大的国家。忽必烈不是主动想‘转舵’,而是被‘风’吹得不得不转。就像骑在马上的人,马要往草原跑,你却想往城市去,最后只能顺着马的方向走。”
“所以他是被迫‘汉化’?”老叟悟到。拾遗子点头:“是的。忽必烈的‘转舵’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顺应时势。他的孙子元成宗即位后,继续推行汉法,也是因为‘风’还在往‘汉化’吹。时势就像大火,靠近了自然会被烧到,想不改变都难。”
九、变法章
拾遗子在江陵张居正故居,与弟子谈万历新政。弟子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为什么能成功?”拾遗子答道:“因为他借了‘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百姓逃亡,这股‘风’吹得明朝摇摇欲坠,必须变法。”
弟子问:“但之前的变法都失败了,为什么他能成?”拾遗子说:“因为他有‘风’相助——李太后支持他,冯保配合他,万历皇帝信任他,这是‘朝堂之风’;百姓希望减轻负担,这是‘民间之风’。两股‘风’合在一起,推着变法往前走,就算有阻力,也能被吹散。”
“所以他没费多大力气?”弟子疑惑。拾遗子说:“不是没费力,而是‘风’帮他省了力。就像放风筝,风大的时候,轻轻拉着线就行,风筝自己会飞高。张居正的‘转舵’,其实是顺着‘风’的方向调整,让变法的‘风筝’借势而上。等‘风’停了(张居正去世),风筝自然会掉下来,这就是时势的力量。”
十、北洋章
拾遗子在天津,与商人论冯国璋。商人说:“冯国璋身为北洋军阀,为什么能当上民国总统?”拾遗子答道:“因为他赶上了‘风’——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需要一个‘老资格’来维持表面统一,冯国璋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商人问:“他有什么本事?”拾遗子说:“本事一般,但资历够老。他早年跟着袁世凯练兵,在北洋系中有一定威望。更重要的是,各派系军阀不想让某一方独大,所以把他推出来当‘傀儡总统’。这就像牌桌上缺个‘庄家’,大家找个看起来无害的人来坐庄,其实他说了不算。”
“所以他的总统是‘风’吹来的?”商人追问。拾遗子笑道:“没错。冯国璋没主动争总统,而是‘风’把他吹到那个位置。但‘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等各派系谈崩了,‘风’转向了,他这个总统也就做不下去了。见风转舵的人,有时候不用自己动,‘风’会把他带向该去的地方,只是能待多久,要看‘风’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