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崇明岛的变化(过渡)
萧清菡的提醒并没有让唐冲感到惊讶,说起来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这种常见套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唐冲最多是没有想到古人已经有了这种玩法而已。
实际上只要稍微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萧清菡绝对存在着危言耸听的目的,古人或许会有超出现代人的聪明才智,可毕竟还是会受制于时代限制,不可能玩出后世那些常见的操作。
不过这也不至于让唐冲完全否定萧清菡的提醒,毕竟很多时候古人总是喜欢给现代人留下惊喜,而自己的家庭地位又不是很高,当面否定自己媳妇这种事,理智上唐冲也不会去做。
有了徐光启的帮忙,几天时间崇明岛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万余人的工作即便无法和现代机械相媲美,可人多力量大的情况下,整体的工程效率还是远远超出了唐冲的预料。
不管猜测是否准确,最起码松江钱庄送来的票据是可以当成银子来使用的,加上萧清菡有意烘托三种货币的价值,所以在供货商之间很容易形成了不同的币值。
最受欢迎的无疑还是印了松江府图案的参观门票,因为还没有正式开启发售,所以很多得到消息的供货商都想跑来分一杯羹,也不知道是谁在四处散播消息,松江府版面的门票总数只有三千张,一半以上已经被松江当地富商吃掉,所以供货商们非常想要用门票来结账。
第二等是松江本地钱庄的那些票据,做工上与电视剧中的银票相似,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票据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为松江钱庄见票即兑,所以出于方便的角度考虑,很多本地商人也愿意接受。
最后一等才是现银,大多数时候以外地商人为主,虽然萧清菡的推测不一定是真的,可相对来说,这个时代的富商士绅们倒是非常乐意窖藏白银。
大概率并不是出于保值考虑,华夏财主们存银子的手段有限,骨子里更喜欢积累的性格也导致了这一点,所以很多事情不见得如同萧清菡的推测,却往往会达到她推测的那些效果。
地域之间的问题还是非常大的,即便很多时候大家都认同彼此之间是一个整体,可村与村之间、县与县之间,往往也是存在着相互警惕的情况。
因此松江钱庄的票据完全是依靠本地商人参与的供货量最大,才算是保证了票据的认可度,说起来真要是外地商人和本地商人一样多,还是白银更吸引人。
大量的物资采购使得崇明岛码头附近变得异常繁荣,萧清菡一口气往罐头厂砸了近十万两银子,哪怕其中大头全是票据,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还是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商业运转。
无数出售物资的商人们跟着吃了第一波红利,所以松江府的那些官老爷们也不敢管的太多,只是派了税吏过来监督,却从来没收过一分钱的税。
一开始唐冲和萧清菡也有点担心这是那些人的圈套,毕竟现代人和大明这个时代的人对于税的理解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现代人知道税的重要性,敢于在这种事情上占便宜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对于当前这个时代来说,税却是万万交不得的东西。
士绅官僚绝对不准许皇帝有钱,因为老朱家有钱的几个皇帝都太狠了,一旦有了钱便要掌握刀把子,有了刀把子肯定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大明必须穷,钱只能交给他们。
徐光启的面子,供货商的面子,那些承接门票分销的海商面子,一个个加在一起也算是给了唐冲等人一层‘自己人’的假象,而且罐头厂还在投产阶段,没有盈利之前这群人还会观望一段时间。
几天时间里,罐头厂已经开始了正式生产,首批鱼罐头也开始被本地商人们拿到江南各县去出售。
十几文一罐的价格对于百姓来说也不算贵,只要家中劳动力正常,即便是佃户也能一个月买一两罐。
华夏的百姓对此非常高兴,这可不是罐头做的好吃,毕竟这样的售价不可能添加什么香料,味道上和咸鱼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好吃是谈不上的。
相对于鱼肉来说,这样的价格也不算便宜,如果仅仅用价值来衡量,百姓们更愿意自己买鱼。
之所以会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完全是因为这种罐头的保质期很长,按照唐冲等人的资料记载,密封保存两年没有问题。
这年头的百姓可没办法保证自己家年年都有余钱,农耕靠老天爷心情,地主们又巴不得农民们破产,他们好低价收购土地,所以百姓即便有了余钱也不敢保证就能用来存下粮食。
罐头能够长期保存,其中还有盐分,这就使得百姓们一口气存下了盐和粮食,精打细算之后自然愿意买鱼罐头储存。
至于唐冲等人的盐从哪里来,说起来倒是不算什么大事。或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食盐还是官营,那些大盐商们会死死的把控住不让其他人参与进来。
可实际情况也恰恰因为这帮人的垄断导致了私盐贩子越来越多,大明总体的盐产量是不够用的,唐冲等人直接让人在崇明岛上开挖盐田,趁着天气好的几天用水泵抽海水,把扬州那些盐商邀请过来观摩,自用盐自然就会有盐商们来提供。
道理很简单,崇明岛上晒盐都是扯淡,一来这是砸盐商们的饭碗,一个个身价百万的盐商真要是联合起来,唐冲等人就只能开战或逃离。
二来崇明岛在长江入海口,淡水居多,也晒不出来多少盐。
所以这种恐吓手段只能骗一骗那些盐商,算不得人家容易上当,实在就是双方都需要一个妥协的契机而已。
盐商们担心唐冲等人跑到其他地方去晒盐,这种拥有武力还懂得大规模晒盐的对手可不是那些私盐贩子能比的,搞不好就砸了他们的饭碗,打起来也不见得能赢,所以妥协也就成了自然。
保证罐头厂的用盐,而且还是低于市场价格的供应,唐冲把晒盐和后续的过滤工艺分享给了盐商们,那群拿了技术的盐商自然不会再说什么。
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是双赢的局面。
罐头厂大批量采购他们的粗盐,这本身就是给他们赚钱的机会,虽然没有他们分销卖高价来钱快,可是罐头厂有三万多人工作,也不是轻易就能散伙的,说起来细水长流,这笔买卖胜在长久。
而罐头中的盐分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底层百姓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就会购买大量罐头,间接的保证了盐商们的长久利益。
晒盐和过滤技术又能让盐商们拿细盐去赚取富人的钱财,他们很多煮盐的已经准备开始扩张盐厂来晒盐了,而那些本身就是晒盐的盐商也不算吃亏,最起码第一批大规模过滤细盐肯定还是由他们来出货,一年的领先足够他们赚到第一波红利。
同时罐头厂的模式也给了盐商新的经营角度,盐商们自己就能想到一些腌肉类的产品能够增加用盐量,这会儿大明的盐还是不够使用的状态,自然不会有人担心市场份额不够的问题。
事实证明实业赚钱确实比不上金融炒作,罐头厂一个月之内完成建设生产,首批十万罐鱼罐头也不过是两千两银子左右。
按照整体产能粗略计算,即便周边渔民都用上了唐冲等人提供的渔网和捕鱼技术,罐头工厂的最大产能也不过每月百万罐,产值2万两左右。
刨除成本之后,利润连一半都到不了,更不要说供养三万余流民了,所以仅靠鱼罐头一个产品,不能把所有流民都用上的情况下,一个厂子根本就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
推广红薯和土豆的事情徐光启很用心,这个老头在忙活完了罐头厂的基础建设后就开始忙活起了这件事。
唐冲给出的是良田产量价格为标准,下等田按照中等田产量计算,中等田按照上等田的产量计算,上等田则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溢价计算,全部以产量最高的时候做为计算标准。
想要粮食的由唐冲等人购粮兑换,想要银子的则按照十年内最高粮价给银子。
这种直白给钱的方式显然是最高效的推广方式,见到实打实的利益,而且松江钱庄可以提供担保证明,就算最后唐冲不回收红薯和土豆,耕种的地主和农户也可以去钱庄拿钱,地主和农户们哪里还会犹豫。
唯一的问题就是种子的数量上有些不够,徐光启虽然尝试过推广,可惜效果并不明显,江南种植红薯的地方还是以福建为主,据说广西那边也有人耕种,推广效果很好,所以大量手眼通天的商人们已经开始了收购种子的计划。
至于土豆就没有什么办法了,除了唐冲等人在战舰上的储备可以拿来做种子之外,想要在大明收集土豆种子还是非常困难,所以目标只能转向海外。
西方已经开始推广土豆了,虽然不清楚推广的效果如何,但最起码他们可以从南美洲原产地弄来种子。
为此唐冲与那些西班牙俘虏谈了一下合作的问题,计划安排一艘帆船由大副和水手驾驶返回基隆港通讯,让对方拿火炮、火枪和土豆来换他们的俘虏,同时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只要对方同意签署合作协议,后续可以跟他们贸易大明的商品。
当然,马尼拉的事情对方必须要给一个交代,不仅要提升当地华人的待遇,还得赔偿那次事件造成的损失,这方面西班牙俘虏们就已经给了唐冲明确的答复,他们有信心说服自己的同胞和总督达成这项合作。
这也不是唐冲天真轻信,毕竟还有俘虏在自己手上,这些俘虏也见识了自己这边的实力,真要是不答应也没有什么关系,大不了就是开着战舰去基隆港或马尼拉和对方谈,除非西班牙不想再要远东利益,否则对方一定会妥协。
更何况有了唐冲的保证,西班牙就多了一条从大明获得商品的渠道,这本来就是西班牙在远东获利最多的项目,能够获得大明的商品足以满足他们全部的损失,只要利益足够,西方人哪有什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