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信的拓跋嗣极其不甘心,因为你让他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这是非常难受的。
可是现在骑兵在北方被牵制,南方又要面临甘祖的虎狼之师,就为了一个平阳,怎么说都是不值得。
吴承宗同意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为了立威。
毕竟和刘裕的一场大战他们并没有获得胜利,很容易让拓跋嗣觉得他们好欺负。
与其让拓跋嗣过来打他们,还不如他们主动出击,反客为主,让这个鲜卑小儿见识见识他们的厉害。
果不其然,拓跋嗣和自己的幕僚商讨了几天,最终决定妥协了。
三月二十三日,拓跋嗣表示只要吴承宗退兵,管好自己的匈奴部落,他同意归还平阳。
双方达成协议,一拍即合,随后各自退兵。
就这样,到了四月份,天下太平。
但吴承宗还是担心刘裕,事实上刘裕对于去年的失败依然是不甘心,他回到健康之后就好了,又变成了那个生龙活虎的老人。
刘裕总是给人一种静不下来,必须要闹腾的感觉,可不管是宋朝内部还是刘裕自己都已经开始面对一个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刘裕他老了,422年的时候他已经59岁了。
他本质上很像一个皇帝,明朝永乐大帝朱棣。
他们同样是篡位登基,同样的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比起皇帝,他们更加像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元帅。
更重要的是,他们到了晚年依然在征战沙场,朱棣更胜一筹,他就是死在北伐回归的路上的。
不过相比之下,朱棣活了65岁,刘裕才59岁。
不管是正史还是大业的世界观里,只要他多活几年,可能天下都太平了。
公元422年四月中旬,刘裕下令整备军资,欲北伐北魏,毕竟在周宋大战的时候北魏没少添乱,骚扰山东地区。
这一次刘裕只是想教育一下拓跋嗣,并且把边境线拉长到黄河北岸而已。
只可惜到了四月下旬,刘裕就生病了,北伐的事情就耽搁下来了。
刘裕这一生病就是一个月,到了五月底才恢复过来。
大病初愈的刘裕对自己的身体抱有极大的自信,并且很乐观的继续策划北伐,搞得北魏和大周紧张兮兮的。
但时间持续到了六月十八,刘裕再次病倒,而且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六月二十五日,刘裕召见了十七岁的太子刘义符。
刘裕生儿子很晚,年过四旬才生了长子刘义符。他担心幼稚的刘义符能否治理好一个新成立的王朝,所以特地叫来了四个顾命大臣辅佐儿子。
这四个人分别是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镇北将军檀道济。
他们四个人都是中流砥柱,在刘裕安排的时候都痛哭流涕,极其不舍。
这个时候,我们的老朋友终于要和我们道别了。
这位文治武功的帝王,他的出现打破了魏晋以来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用寒人掌机要,让社会阶级流通,不再那么僵硬古板。
他南征北战,灭南燕,后秦,统一南方,几乎同时代的枭雄都被他打了一顿。
他先后杀桓楚皇帝桓玄,南燕皇帝慕容超,谯蜀皇帝,后秦皇帝姚弘,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被人称之为六位帝皇完。
当然了,还要算一个自立为王的伪汉王李明。
我整理了一份表格,把吴承宗和刘裕的生卒年重合在一起了。
363年——刘裕出生。
374年——吴承宗出生。
397年——吴承宗家破人亡。
399年——刘裕投入刘牢之麾下。
402年——刘裕平定孙恩。
403年——刘裕击溃卢循。
404年——刘裕起义,击溃桓玄,扶持晋安帝复位。
405年——刘裕剿灭桓玄,遣使后秦,要求后秦归还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诸郡,后秦皇帝姚兴或鉴于西面战事吃紧,不想再在东面与刘裕为敌,于是答应将淮北十二郡全部归还。
406年——刘裕受封豫章郡公。
407年——刘裕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权。 吴承宗起兵反晋。
408年——刘裕攻伐吴承宗,吴承宗自我防御。
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吴承宗扩张地盘。
410年——刘裕灭南燕,卢循,徐道覆反叛,刘裕讨伐,吴承宗扩张地盘。
411年——刘裕灭卢循,徐道覆,吴承宗把政治中心从永嘉移到南部。
412年——刘毅反叛,刘裕剿灭,并且重创伪汉李明。进拜太傅、扬州牧,加赐羽葆。
413年——刘裕灭伪汉,击溃吴承名骑兵,占领龙川,灭亡谯蜀。
414年——刘裕改革,吴承宗加紧扩张军队。
415年——刘裕推辞太傅、扬州牧等官衔,仅接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随后开启第三次伐吴承宗的战争。
416年——吴承宗投降晋朝,北上河南地区,刘裕第二次北伐。吴承宗占领洛阳,年底获得三郡。
417年——吴承宗击退北魏,抢先一步接受姚弘的投降,刘裕吴承宗翻脸。刘穆之去世,刘裕急忙回归健康。
418年——赫连勃勃围关中,刘裕派遣朱龄石救援,吴承宗击败胡夏,占领关中。
419年——梁锐文劝吴承宗称帝,遭到拒绝。刘裕杀晋安帝司马德宗,进爵为宋王,获加皇帝规格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殊礼。吴承宗北伐胡夏,攻破统万城。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吴承宗称王关中,建立周国,灭西秦。
421年——吴承宗抵御胡夏南下,生擒赫连勃勃,分封十二匈奴部。刘裕第三次北伐,目标周国。年底撤退,攻占上洛,宜阳,并且歼灭吴承宗数万精锐。
422年——吴承宗收复平阳郡,六月二十六日,宋武帝刘裕驾崩于健康,时年59。
……
我们的老朋友刘裕离开了。
他的死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轰动,刘宋朝廷按部就班的把他送入了帝陵,不管他生前是多么的强大,到了现在,他也只能长眠在地底下,不见天日。
当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中旬了,吴承宗得知刘裕的死讯,反应最为激烈。
据说那时候吴承宗先是大笑,随后大哭,泪如雨下,极其可怜的样子,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帝王姿态。
这个状态持续了十几天,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陛下已经得了失心疯了,更有甚者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我很理解吴承宗,因为当一个人长年累月的头上顶着巨大的压力,但那个压力一瞬间消失不见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解脱了,如释重负,紧随而来的就是一种落寞。
放眼望去,天下唯有刘裕能压制吴承宗,也只有刘裕才能被吴承宗看成是对手。
他的死,对于吴承宗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
八月六日,吴承宗幡然醒悟,脱离了之前那种疯疯癫癫的状态,恢复到了一代雄主的模样。
随后下令,整顿军队,准备物资!
这是要开战的节奏啊!
八月十日,吴承宗召开朝会,这一次可以说是整个王朝的一线人物和吴承宗亲信都到齐了。
周王吴承宗本人,王太子吴立炎,冯祤公主吴小宁,天骑将军吴承名,丞相梁锐文,常备军统帅于大文,甘祖,河南军统帅曹达,野军统帅宋得之,太子太傅葛延,光禄大夫公孙籓,十二军现任统帅林众(林大三儿子),潼关将军林从(林大二儿子)。
这一次他们商讨的内容主要是三个。
而商讨之前吴承宗首先公布了这一次讨伐的对象。
不是宋朝,而是北魏!
他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自己的决定,于是开展问题。
首先就是出动都是兵力,其次就是兵分几路,最后是制定路线。
之后众人争论不休,讨论了整整三天。
到最后得出结果。
兵分三路!
第一路,即为主力军队,以攻城略地为主,骑兵配置两万,步兵十万。统帅甘祖,于大文。从三郡根据地北上攻克太原,随后进逼北魏首都平城。
第二路,以骚扰为主,主要是机动骑兵,征召十二匈奴部五万骑兵,再加上吴承名麾下两万精锐骑兵,骚扰嘉乐,平城北部地区,等待甘祖攻克太原,然后两面合围。统帅吴承名,曹达。
第三路,目标邺城,邺城是河北地区南部的重要城池,攻克之后有利于吴承宗接管河北,配置骑兵两万,步兵三万。统帅者为太子吴立炎,宋得之,林从。
为了打好这一战,并且确保一战灭北魏,统一北方,吴承宗第一次向自己的辖区提升税收,并且进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
公元422年十月份,拓跋嗣率领北魏大军,想趁着刘裕驾崩,南朝局势不稳的时候捞一笔。
此举正中吴承宗下怀,随后他开始坐山观虎斗。
当然了,拓跋嗣并非傻子,为了防备吴承宗还特地在河东郡东部的河内郡布置了两万骑兵,两万步兵。
拓跋嗣御驾亲征滑台,刘宋东郡太守王景度放弃滑台逃走。
拓跋嗣下诏命成皋侯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镇守滑台。
十二月,拓跋嗣派寿光侯叔孙建等率部从平原东渡,攻下青、兖二州各郡县。
刘宋兖州刺史徐琰听说北魏军队渡过黄河,便弃城逃走。叔孙建于是东到青州。司马爱之、秀之先在济州东部聚众造反,并率部前来归降。
北魏伐宋,高潮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