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由此进一步推论:观水为何观其澜?不仅是领略波澜壮阔之美,更可从中体会到,假如积水不厚、水势不大,又如何能涌起滔天巨浪?同样,日月高悬,其本体的亮度超越一切光源,因此,才能穿透一切至细至微的空隙,将光明播洒到幽隐之处。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曾对孔子取法于水的道理作了自己的解读。他赞美流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由此领悟到,事物有本源才能浩然成势。人也是如此,假如一个人没有本源,缺乏底蕴,那么凭借投机钻营捞取名声,从而“声闻过情”,这就完全背离了君子的道德准则。
志于道的君子也应当仿效流水,一则需有充沛的本源;二则要自高向低,顺势而为,自强不息;三则应积渐生变,积微成著,成就自己的气象与格局。
儒生的理解:量变与质变,遵循客观规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
授受:指交接物品。亲:亲近,接触。
权:权宜之计,暂时适用的办法。
淳于髡的第三问是要害。他所言无非是希望孟子能入仕途以“援天下”。前面的铺设到此也就明朗了:孟子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绝不妥协。那么在“天下溺”的情况下,孟子为何不能为了“援天下”而作出适当的让步呢?
儒生的理解:坚持原则,不让步?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孟子·尽心下》)
殆:大概,恐怕。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负:背靠着。嵎(yú):山体凹进处。
莫之敢撄:即“莫敢撄之”,没有人敢触犯它。撄(yīng):触犯。
攘(ráng):捋。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多形容激奋的样子。
冯妇本是以徒手搏虎闻名的勇猛凶悍之人,后来向善为学,竟成为士人的表率。然而一旦再遇到逐虎的现实场景,加上众人的追捧,便热血沸腾,一下子恢复了本来面目。这则故事说明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
儒生的理解:自己要明白何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