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
1 始皇东行巡视郡县,登上邹县的峄山,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业。于是召集鲁地儒生七十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大典。有儒生说:“古代帝王封禅,都用蒲草包裹车轮,不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然后清扫地面来祭祀,席子用草席。”其他人众说纷纭,始皇听了,觉得都难以施行,由此罢黜儒生,不听他们的,直接下令修筑上山道路,从泰山南麓上到山巅,立石碑,颂功德,再从山北车道而下,到梁父县,举行封禅大典,其礼仪由掌管祭祀的太祝制定,跟古代秦国在雍县祭祀上帝的礼仪差不多,而封藏保密,世人无法知道。
于是始皇东游到海上,行礼祭祀名山大川及八方神仙。始皇向南,登上琅琊山,十分高兴喜欢,停留了三个月,筑琅琊台,立石碑,颂功德,抒发他志得意满的情怀。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声称有羽化升仙之术——老而不死,身体消失,变成神仙,升仙而去。燕、齐两国一些迂腐怪诞之人,都争相学习。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相信他们的说法,派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说这三座神山都在渤海之中,离人不远。但山上的神仙不喜欢人去,船快接近的时候,就用风把它吹走。曾经有上过仙山的人说山上有神仙和不死之药。等秦始皇到了海上,那些方士和齐国人徐巿都争相上书说仙山的事。于是派遣徐巿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访求,船来往海中,都拿风来说事儿,说:“看见仙山了,就是过不去啊!”
始皇回程时,经过彭城,斋戒祭祀,想把相传之前沉入泗水之中的一座周鼎打捞上来。派了上千人潜水去找,也没找到。于是向西南渡淮水,到衡山、南郡,乘船于长江中,到湘山寺,遇大风,几乎无法渡江。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于此地。”始皇大怒,派囚犯三千人,伐掉湘山所有树木,让湘山只见赤土,不见草木,以示惩罚。于是才由南郡,经由武关回咸阳。
【张居正曰】
这一段前面是始皇侈心于封禅,后面见始皇惑志于神仙,史臣详记其事,所以深著其骄奉之失,垂万世之鉴戒也。
3 二世数次责备李斯:“你身居三公之高位,怎么让盗贼蜂起如此呢?”李斯恐惧,一心要保住自己爵位俸禄,又拿不出具体办法,于是阿附迎合二世的意思,上书说:“明君贤主的含义,就是能行督责问罪之权,所以申子说:‘拥有天下,却不能恣情放纵,快意人生的,那是因为没有掌握督责问罪之术,他们说以天下为桎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能督责别人去干,而是自己亲身去为天下百姓劳碌,就像尧、舜一样,那拥有天下,反而就是劳碌他们的枷锁了。’如今陛下不能修申韩之术,行督责之道,而是把天下的事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独自苦形劳神,为百姓操劳,这是匹夫的劳役,哪里是一个拥有天下的帝王该干的呢?如果成天干这个,还有什么尊贵可言呢?所以,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才能灭仁义之道,绝谏说之辩,为所欲为,而无人敢言。如此,群臣、百姓找自己的毛病还找不过来,哪里还有工夫图谋叛逆呢?”二世大悦。于是行督责更加严苛,搜刮民脂民膏最多的视为明吏,杀人最多的视为忠臣,于是路上走的人,一半都受过刑罚;街市上遭受死刑的尸体,每天堆积如山。秦国人民,更加惊骇恐惧,日夜盼望天下大乱。
【王夫之曰】
李斯上书给二世说:“人主灭仁义之途,绝谏诤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从古到今,无论贤与不肖之人,都没有忍心这么说话的,而李斯居然毫无廉耻地说出来。呜呼!他何至于此呢!李斯,他是荀子的学生啊!他也曾经给秦始皇谋天下而得天下啊!他怎么能说出飞廉、恶来那样的大奸臣都说不出口的话呢?他的心里难道真是这么认为的吗?如果不是二世愚蠢到了极点,就算是秦始皇那样的骄纵狂悖,能接受他这样的话吗?李斯说出这话的时候,不知道他会因此遗臭万年吗?不是别的缘故,是贪生怕死和患得患失之心,让他顾不上这些了。
既然他贪生怕死,患得患失,又怎么走到这步田地呢?他当初的进身之道,并不是他的应持之道;接着他得以受重用的功绩,并不是他自己所建的功绩;后来他借以自保的措施,也不是他的所学之术;最后他退以求生时,更是手足无措,方寸大乱。他一路走来,都不是正道,那当然就走到这可畏可患的田地。到了这时候,要想无畏无患,不说出这样的荒唐言论,还能怎么做呢?天下没有必死的路,也没有侥幸之得。能早早立志走正道,就不至于有后面的窘迫,就不至于说出这不忍心、不敢说的妖言。早不能诚意正心走正道,到了后面,不走到这一步也不行了。李斯最后被处以死刑,他是到了走向刑场的时候才肝胆俱裂的吗?不,他写下这封奏折的时候,已经肺肝自裂了。《易经》说:“履霜坚冰至。”与其早点看清别人,不如早点看清自己。
3 宋义率军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前进。项羽说:“秦军围赵,军情紧急,应该即刻引兵渡过黄河,楚军在外,赵军在内,内外夹击,一定能击破秦军!”
宋义说:“不然!要打死牛身上吸血的牛虻,就不能关注去打破那些虱子卵。现在秦军攻赵,如果战胜,那他的士卒都疲惫了,我们正可以乘他疲惫攻击他。如果秦军败了,那我们就免了这一仗,直接引兵鼓行向西,一举灭亡秦国。所以,不如坐山观虎斗,让秦、赵两国相互消耗。披坚执锐,我不如您。运筹帷幄,您不如我。”于是下令军中:“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桀骜不驯,不服从命令之辈,一律诛杀!”
于是派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担任宰相,亲自送行到无盐,大摆酒宴。当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冻又饿,项羽对亲信们说:“我们正应该戮力攻秦,宋义却久留不行。如今岁饥民贫,士兵们都吃着青菜拌豆子,军中没有一点存粮,宋义还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去赵国取得粮草,与赵国并力攻秦,说什么等秦赵相互消耗之后‘乘其疲惫’,以秦国之强,攻打一个新建的赵国,一定是秦军获胜。秦军获胜之后,必然军势大振,有什么疲惫给我们乘?况且我楚军新败,楚王坐不安席,集结境内所有兵力专属于宋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他却不体恤士卒,只顾自己的私心,安排他儿子的官位,他不是社稷忠臣!”
十一月,项羽开晨会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击杀宋义,提着宋义人头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反楚,楚王密令我诛杀他。”当时,诸将都慑服,没人敢嘀咕一句,都说:“首义立楚的,就是将军您家,如今将军又为楚国诛杀乱臣。”于是共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又派人追杀宋义的儿子宋襄,一直追到齐国境内,杀之。再派桓楚回去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只能接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王夫之曰】
怀王之立,不是项氏本意。范增的说法,不过是从民望而已。君臣只是名分,心里并没有诚意,项氏大功告成之后,怀王是不能拥有楚国的。怀王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乘着项梁兵败身死的机会,就夺了上将军之权,交给宋义。怀王与宋义谈论军国大事,大悦,他大悦的,不是宋义有灭秦之计,而是能用宋义夺项氏之权。宋义筑营于安阳,而项羽斩之,不是愤恨他不救赵,而是愤恨他夺了自己的权。宋义迟迟不进兵,不是为了乘秦、赵之敝,而是为了找机会再收项羽的兵权。他送自己的儿子去齐国做宰相,一路送行到无盐,置酒高会,不是不体恤士卒的饥寒,而是为怀王树立外援,以齐国巩固自己的势力。
项羽杀死宋义之后,诸将说:“首立楚者将军家也。”这一句话,项羽的心思都在里面了,宋义的心思也在里面了,怀王不能安于项氏之心思也在里面了。救赵的任务交给宋义,入关的任务交给刘邦,项梁死,项羽孤立无援,成为宋义帐下一个小小偏将,楚怀王谋项氏之计就成了。但是,这不能服楚人之心。幸而秦国国君是二世,丞相是赵高,大将是章邯、王离,都是笨蛋,没能乘其隙行离间计瓦解楚军。否则,就算刘邦也无法自保,更何况宋义那样的弱智浅谋,项羽那样的有勇无谋呢?
可见君臣之义,只有名分是不行的。天之所秩,性之所安,情之所顺,缺一不可。
子婴派兵增援峣关,刘邦准备迎击。张良说:“秦兵尚强,不可轻敌。不如先派人于山上大张旗帜以为疑兵,派郦食其、陆贾去游说秦将,诱之以利。”秦将果然被说动,愿意连合。刘邦准备跟他订约。张良说:“这是他的将领想要叛变,士兵们不一定听从,可以因其懈怠而击之!”刘邦引兵绕过峣关,翻越蒉山,攻击秦军,大破之于蓝田南,于是大军抵达蓝田,又战于蓝田北,秦军大败。
【王夫之曰】
秦所诛灭而降辱的,是六国王室;残酷压榨而使之家破人亡的,是郡县百姓;而诛杀二世,甚至要诛灭秦国宗室,要出卖秦国给楚国而自己称王关中的,既不是六国王室之后,也不是郡县百姓,而是赵高。所以怨在敌国,敌国或许还没有能力报复;怨在百姓,百姓也没有决心反抗;宠狎小人,而祸必发于小人。如果赵高真的屠灭秦国宗室,开关和诸侯讲和,要诸侯立他为关中之王,诸侯能接受吗?能不杀了他吗?所以,以智者的智商来判断赵高,一定认为他会死心塌地和秦国相终始;以愚者的智商来判断赵高,也认为他只能与秦国共存亡。但是他为什么会杀胡亥以侥幸一时呢?(都是慌不择路。)祸福之外,有无籍之欲;死生之外,有无方之谲;俄顷之间,有忽变之情焉!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圣人君子也防备不了,别说二世了。
秦国以为他的法令严密,可以防备天下。但是,项梁曾经犯罪,曹咎给司马欣一封信,就把他的罪给免了。项梁是楚国大将军之子,是秦国最需要防备的人,而司马欣一个小小的狱掾,一封信就能给他脱罪。可见法令越密,而吏权越重;死刑越多,而贿赂越彰;天子之权,倒持于掾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