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阴为:色受想行识。因诸般色相,而生诸般苦乐,再生诸般念想。而后使得行为狂悖,意识混乱,蒙蔽本心。若要对抗五阴魔,需先堪破色相,知眼前一切皆为空幻。
【概念】
“以刑去刑”,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提高刑罚的震慑力,让所有人都知道违法成本过于高昂,无法承受,从此都安分守己过日子,绝对不敢触犯法网。
怎样才能打破自恋幻觉呢?一个关键是,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自己负责。
检验我们是否为自己生命负责的一个简单标准是:我们是否在抱怨。抱怨就是自恋幻觉的C部分。如果C产生了,那前面势必有A和B。
“为什么?”他问道。
“因为,你没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我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在将你的方式强加于我。”
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诱导无处不在。
用普通的语言来说,这种诱导是强加;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诱导便是投射。
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以他所希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1.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2.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3.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能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圣经·创世记》中写道,原来人们说一种语言,他们齐心协力要建一座通天塔。上帝想阻止这个工作,于是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当语言不通时,这个塔便建不下去了。这就是“巴别塔”的含义。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大致有四种:
1.“我行,你也行”
也即“‘内在的小孩’行,‘内在的父母’也行”。假若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给予孩子自由,认可孩子的独立空间和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2.“我行,你不行”
也即“‘内在的父母’行,‘内在的小孩’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对孩子极其严厉,甚至常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3.“我不行,你行”
仍是“‘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行”。假若父母至少有一人爱孩子,但同时又喜欢孩子温顺而听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我行,你不行”与“我不行,你行”的差别是:前者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小孩”投射给对方;后者则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在建立外部人际关系时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
4.“我不行,你也不行”
即“‘内在的小孩’不行,‘内在的父母’也不行”。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笔记】
语言学家保罗想教会他的狗罗丽说话。
因为,当保罗的太太露西—一个著名的面具制作者—从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上摔下身亡时,罗丽是唯一的目击者。保罗猜太太是自杀,但不明白太太为什么会自杀,他想罗丽一定知道,所以决定教它说话,希望它用人类的语言告诉他答案。
这个想法很奇幻,因而这本小说也多了一些奇幻色彩。
保罗的这个想法并不孤独,在他之前,一些男人已做了这种努力,而且似乎还有人成功了。一个叫贺里斯的男人给很多狗做了手术,最终一条叫“小J”的狗学会了说话。据说它开口求救,并在法庭上说“可恨”“很痛”和“兄弟们死了”等,从而给贺里斯带来了5年徒刑。
同事和朋友都认为保罗的想法太荒诞,但贺里斯给了保罗力量。他参加了一个由教狗说话的男人组成的团体,但在看到小J的那一刻,保罗发现,被改造得拥有类似人脸和人的喉咙的小J只是发出了一些类似人的语言的音节而已,那不是“说话”。
因此,他放弃了这一努力,罗丽没有学会说话。
这是小说的一条主线。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保罗对露西的回忆,从两人相识一直到露西自杀。
既然在第一条奇幻的主线中没有找到答案,答案自然就藏在第二条平淡的主线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