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常山之巅,有一草庐,庐内坐着两个人,年长的名叫童渊,因其枪法出神入化,故有“枪神”之称,几十年来不断有人上山拜师学枪,可童渊收徒要求极其严苛,故一生仅收了三名弟子,此刻坐在他对面的便是其最年幼的弟子赵云。
童渊朝赵云问道:“此行你有几成胜算?”
赵云略加思索了一番,答:“五成。”
“胜当如何?”
“胜,徒儿便来与师父辞别,下山游历,惩奸除恶!”
“败又当如何?”
“败,则再随师父修行三年!”
“如此,你必败矣。”童渊长叹一声。
“师父何以如此笃定?”赵云满是疑惑,想自己学枪十年,虽不如师父般精通枪术,但至少也是枪法高手了,何况师父从未见过那人,只是听自己描述过那人的招式,如何断定自己此战必败?
“三年前,论枪法招式,你便已超过你两位师兄,但你却败给了他们,你可知为何?”
“徒儿不知。”三年前赵云与两位师兄张任、张绣切磋,皆败之,故而继续留在山上,磨炼枪技。但他不甘心,便四下找人再度比试,谁料又输给了一个无名之辈。
“你太过拘泥于枪法的一招一式,而忘却了枪法本身的目的乃是击败对手。你大师兄张任,枪随心动,枪之所指,心之所向;你二师兄张绣,枪随意动,意念所到之处,皆可出枪。而你,因枪所指,心随之至。”
“师父讲的太深奥,徒儿不太懂。”
当初赵云只觉得二位师兄的枪法皆能出其不意,且灵活多变,故而不敌,想着自己多加练习,总有一天能赶上他们,如今听师父这般说法,心中更加困惑了。赵云又继续问道:“那我此行必败无疑了?”
“非也,与你约定比试那人,枪法有形,有形便有可破之法,但你需临机应变,观其招式,寻其破绽,方可找出制胜之法。”
“徒儿明白了!”赵云虽不懂什么心啊意啊的,但一招一式都能看的清清楚楚,经师父这般点播,想着只需在对战中以守为攻,摸清敌人招式,那么便一定能找到破敌之法。
见赵云心领神会,童渊脸上闪过一丝欣慰,随即从胸口掏出一个锦囊,递给赵云:“如此你且下山去罢,无论胜负,也不必再回,我这锦囊,待你比试完后再行打开。”
赵云接过锦囊,顿了顿,想到此番真要离开师父了,胸中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十多年前,师父将他带回,教他识字,传他枪法,赵云对童渊的感情绝不仅仅局限于师徒之间,更有一层父子之情。
此次三年之约,他不仅是为了自己的不甘,更是为了替师父争一口气,“枪神”的徒弟,岂是轻易言败的?
“师父保重,徒儿日后定会常来探望您!”
“那倒不必,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当有一番作为,何况为师也要云游去了,他日随缘再见吧。”
童渊这三个徒弟中,他最疼爱的便是赵云。张任、张绣皆是慕“枪神”之名前来拜师,童渊对他们仅是师徒情谊,而赵云却是童渊捡来的孤儿,因早年遭遇变故,童渊孑然一身,故对赵云视如己出,教的最认真细致,要求也最严苛,可也许就是这份严苛,使得赵云学得太过死板,为此童渊也是后悔不已。
赵云亦早已将童渊当做父亲看待,此次下山,一想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师父,赵云的内心一直有些不安。三年前,赵云意气风发,自认为学有所成,虽然败给了两位师兄,但他知自己比师兄年幼数年,故而并不纠结。
为了向师父证明自己的实力,赵云四下找人挑战,谁知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就将赵云击败了,那人见赵云根基扎实,将来大有可为,便放下话说:“你根基不差,只需勤加练习,不出三年,便可追上我。”
对方仅是一句激励,赵云却听成了挑衅,我还要三年才能追上你?那我什么时候才能超过你?什么时候才能超过二位师兄?便信誓道:“三年!我一定击败你!”
那人也是个直爽性子,见对方满怀信心,便与赵云立下约定:“好!三年后,你我再一决高低!”
为了这个约定,三年来赵云练得更勤,可是却觉得自己的枪法不进反退,师父也不似以前那般细致指点,任由赵云自己琢磨。赵云每天练习着早已熟透了的枪法,寻思着怎样才能有所突破,可是这,很难。
学习任何事物都会到达瓶颈期,瓶颈期越长往往意味着这件事物的突破难度越大,很多人一辈子都卡在了瓶颈期,难以突破,而童渊深知,要想突破瓶颈,唯有靠自己和机遇,这是别人帮不上的。
想当初自己突破枪法的极限用了整整30年时间!每个人遇到的瓶颈都各不相同,不是旁人加以指点就能突破的,否则像童渊这样的大师也不会寥寥无几了。他早已看出赵云在三年前就已到达了瓶颈期,而要突破它,需要契机,赵云的悟性自不用多说,能够这么年轻就到达瓶颈期的已是少有,所以下山多加历练才有可能帮助赵云早日突破。
而赵云满心想着与那人的三年之约,也不管其他,平时只是专注练枪,直到下了山才察觉缺少了师父的陪伴,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
也许这就是名为成长的东西吧,人活着总要学会独自承担、独自面对,在山上时赵云心心挂念着独自闯荡,可真到了这一天来临的时候,赵云内心反倒有一丝害怕,具体怕什么,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害怕。
不过这份害怕并没有持续多久,赵云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快他便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
山下的日子并不太平,三年前巨鹿人张角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下来,可是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了。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夺回民心,皇帝请来了一位高人实行变革,从政治、经济、农业、军事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改制,三年来效果显著,天下十三州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这变革的关键时刻,皇帝骤然驾崩,变革也就此停滞。因少帝年幼,先帝在临终前下达遗诏,命刘备、曹操、孙坚、袁绍为托孤大臣,辅佐少帝执政,并继续推行变革。然而刘备与孙坚均在外平叛,曹操与袁绍也并非变革的拥护者,加上变革频繁触动朝中宦官、外戚等多方利益,宦官们隐忍许久,如今先帝驾崩,一场阴谋逐渐在宫中酝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