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五年四月末,西厂查抄晋商张氏,并陆续抄了张氏所有族系。
罪名是倒卖国家管控资源,并且涉嫌通虏。
圣旨下,山西布政司震动。
因为普通人也没想到,张氏居然会卖国。
不过大明报却说“无论张氏犯罪与否,皇帝都拥有天下的一切,私人之所以得以拥有财产,这是出于皇帝的恩典和赏赐。”
此话一出也引起了士子们的关注,多数人也是认可这个说法的。
大明国情就是儒家理学,他们也认可这种说法,就算自己不愿意。
毕竟大家都这么说,只有随大众了。
而且朱祁镇抄家的仅限被搜出来的张氏成员,别的晋商都没有动,甚至下旨勉励他们,并警告不得学习张氏。
因此,朱祁镇并没有在这次大规模的抄家行动上多作解释,至于晋商们的抵抗,更是微乎其微。
不过西厂不查张氏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区区一个商人,竟能拥有如此多来历不明的资产,这正说明了这个吃人的年代,凭借黑心发财是多么暴利。
黄协看到这些的时候人都傻眼了,他爱财,可是他也没想到一个商人居然这么有钱。
看来是自己格局小了。
他将查抄的金银珠宝以九一分账,九成交给皇帝,一成留在西厂,这是皇帝规定的九一分账,他也不敢多拿。
随着西厂雷霆般的行动,迅速查抄了整个张氏,并且查抄珍器重宝无数,估算后总得财产有上千万的程度。
这还只是一家查出来的,没有算上田契地契。
这些东西全部被皇帝纳入内帑,而查抄的钱,大半纳入国库之中,以此也堵上了文官的嘴。
与东厂和西厂分别在山西、陕西两省大规模抓人之外,而在塞外,瓦剌部上的城池也在修筑中。
也先望着正在修筑快要完成的互市城,就感到一阵无力。
这是一枚扎在草原上的钉子。
这枚钉子而且是草原人的依靠,因为这座城可以贸易,换取中原的许多物资,而且价格出奇的比之前便宜,虽然依旧比中原卖的贵。
“这座城正在修建啊!”
也先无力的说着。
“兄长您……”
“哎,瓦剌的荣光已经没了。”也先无力的说着,一战定胜负,瓦剌十五万大军居然被小皇帝二十万的残军击溃,并且让瓦剌战死六万以上,简直动摇了瓦剌的根基。
现在草原各部落无不虎视眈眈,瓦剌已经成了中等部落,没有以前的强势,只能与明人合作。
可是,这是引狼入室啊!
“其木格,你从大明回来,你应该见到明国皇帝了吧?”
也先开口询问其木格。
“是的,我见到了他。”
“那他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其木格一顿,想了想道:“他像先生说的那种人。”
也先好奇道:“哪一种?”
其木格思索片刻道:“他是一个富有野心,想开疆拓土创下一片基业的进取之君,同时他也有虎狼之心。”
“虎狼之君么?”也先听后笑了笑。
中原果然不与草原同,大明朝连续出三任明主就压的草原缓不过气,如今又迎来一位喜欢用软刀子杀人的虎狼之君。
以后这片绿色的大地啊……
他骑在马上看着远处,喃喃道:“这片长生天庇佑的土地,终究是要成汉人的地盘了。”
“兄长……”
……
西暖阁
朱祁镇看了一眼最近被查抄的官员所抄资产,他也是咬牙愤恨道:“这群畜生怎么这么能贪污!”
皇后柔声道:“陛下息怒。”
听到皇后的声音,朱祁镇才慢慢平息怒火,转而柔和的抚摸皇后日渐隆起的腹部道:“你说说,他们这么贪污腐化,挖大明的墙角,等到大明亡了,最后要倒霉的也还是他们啊!”
皇后脸色羞红道:“陛下,这些官员贪污无非是俸禄问题。”
要知道大明的官员简直就是压榨,生产队的驴都没有大明的官员劳累,一身重活一人挑,官俸只够一人花销。
开过时候那群人还能忍受,到现在了谁还能忍受?
人心是会变的,在好的一个人,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与毒打变成坏人。
洪武年间,一品大员一年的工资大概是1000石大米(这个在洪武期间一直有波动,大致这个数字),那会的物价大概一两银子买2石米,那就是一年五百两银子左右。这还只是基本工资,算上其他福利津贴什么的,肯定至少能算殷实之家。
级别低一点的,六品官一年大约120石,这个确实不算多了,但是凑活过个小康之家还是可以的。
而且洪武年间,早期官员的工资都以大米来发,后来开始发一部分大明宝钞,但是那会的宝钞购买力还行,还没有经过后来那么多年的贬值到不能用的地步。
京官尚且是这样,那地方呢?
以海瑞为例。海瑞任淳安县令一职的时候,工资经七折八扣,实际领到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和360贯钞。钞很不值钱,可以忽略不计。仅以12石大米、27.49两银子来计算,它能不能使一个五口之家过上相对来说还过得去的日子呢?
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表明,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两银子,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
有学者曾推算过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大致情况如下:
1.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15—18石(以常年米价1石值银1两为准,约需银15—18两)。
2.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约银7两。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银3两。
4.燃料每年支出约银3两。这样,全年生活费支出为银30两左右。
以海瑞的年薪,一家的生活不应该出现困难。可是海瑞家里人多。最终导致了海瑞的儿子女儿全部夭折。
“所以是大明给他们的俸禄太低了?”朱祁镇思索着,他记得前宋有高薪养廉,清朝有养廉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