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以白话文写的文章,遣词造句比较怪异,却没到读不懂的地步。文章中李岩以说明文的方式,介绍了完粮纳税对革命军的重要性,完粮纳税实施过程中的相对难点。在最后,李岩表示,对于江淮大都督府控制区之外的明军也好,对于江淮大都督府控制区内的地主士绅也好,“谁敢阻挠今年安徽完粮纳税工作的实施,谁就只可能自取灭亡!向他们扑面而去的,将是得到江淮百姓支持的革命军的雷霆之怒!那些试图阻挡革命军完粮纳税之辈,必然落得螳臂当车的下场!”
再就是“废两改元”。李岩获得了金手指送的“荷兰银行卡”后,就琢磨着建立其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建立起“央行”“商行”,从而建立其银本位。
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银币分量:银八八、铜一二。原定以银两收付者,应以银两8钱2分折合银币1元的标准以银币收付。持有银两者,可由大都督府度支部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在兵务银行、农政银行、商事银行3钱庄兑换银币。
度支部的度支银行是一家纯粹的“央行”,只管铸币和监管下面的银号、钱庄了。
在打土豪吃大户的过程中缴获的黄金、白银、铜钱,就被当成了这所近代化银行的资本金。
这所官银号支楞起来以后,都督府的银子,还有这些官办工厂的银子,就都打它那儿过了。度支部现在都没有银库,银子都存在官号银行里面。而官员们的俸禄,包括李岩自己的俸禄,也都通过官号银行发放。也不需要把银子扛回家,直接转到他户头里就行。
吸收了大量存款的官号银行当然要往外放债了。
现在三大银行共有六百万两的本金,八百多万两的存银,各类贷款余额也超过了五百万两......因为这种近代化的银号,是可以通过反复存款贷款和各种票据,将基础货币放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凭空创造出货币!
比如李岩现在发给士兵们的“记名银行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货币。
每个拿到2银元记名银行券的士兵,他们都实实在在的有了2元银元。但他们只要不把银子从银号中取出藏在家里,那么这2两银就还在官号银行中,官号银行就可以把这笔银子放出去。不过这个“放”出去也不等于要把银子搬出官号银行的库房,通常只要直接划转或是给各种票据即可......这么一来,这银子只是在帐上滚来滚去,就“多”出好多了。
所以军饷和行政人员的工资,除了现银和禄米外,更多的是兑换成“记名银行券”。
这种记名银行券都是一式两份的,一份发给存银人,一份由随军而来的度支银行的伙计们小心保管。而且存银人还可以把这军饷直接汇回家里......度支银行还会提供低费率的汇款服务。
另外,如果存银人暂时不需要花钱的话,还可以把银子存在兵务银行吃利息——年息有百分之五,比如一百两可以有五两银子的利息。
王明阳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整个客厅里面鸦雀无声。对于这文章里面的内容,王明阳并没有太能读懂。他一个城里面的读书人家出身的孩子,不太清楚文章中介绍的大明税收制度,也不甚清楚文章中对地主与佃农矛盾的分析。不过这些东西说的倒是比较清晰,与整篇文章互相呼应。王明阳大概明白了,安庆城里头的最著名的李岩李大都督发了狠话,谁敢让他今年收不上来税,谁就得死。
等王明阳读完报纸之后,却听王明阳的爷爷说道:“明阳,你把报纸放下,先出去吧。”
虽然不理解爷爷到底怎么想的,王明阳很顺从的服从了爷爷的命令。离开了正堂,王明阳以自己要去书馆读书为理由离开了家,他一路小跑的直奔原本读书的书馆而去。
此时书馆只能算是勉强开馆而已,安庆被攻陷之后,当地读书人想去考功名的想法首先就落空了。开书馆的老师在革命军攻城的时候被吓病了,代理的老师基本不管事。这样下来,愿意让自己孩子到书馆继续读书的人也少了。
王明阳并不在乎这点,一进书馆就见到教书先生没在讲台上。而同学们则每人一张报纸正读的起劲,有几个同学已经开始就报纸上的内容争论起来。
《江淮报道》并非只有新闻宣传这一个内容,在其他版块上有诸多不同的分类。最近的主要题材就是关于天文历法的问题。
对于任何朝代来说,有关天文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东西。汉代可是利用天文上的天相来制衡皇权。但是对于李岩来说,如果能够打造自己“文化先锋”的姿态,那等于是开宗立派。任何事情都未必只有好的一面,大明以及反对李岩的这些人看了李岩的报纸之后也能够得到文化教育,这等于是变相的资敌。但是李岩坚信,用文明驱逐愚昧的过程中,大明的那种体制自然会遭到动摇。某些小小的损失也没什么。
所以关于太阳系的介绍,关于地球的介绍,基于太阳系的认识模型去解释四季的变化。以及一部分简单的化学反应,例如弄点醋和碱面做做酸碱中和实验的介绍。
对于王明阳这些读过点圣贤书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报纸上的文章都附带了相关的模型制作。以他们的文字能力来讲,读懂描述如何制作这些模型制作的文章没有难度。难度在于如何根据文章中的描述来完成模型制作。
王明阳来的不算很早,他从同学这里扯过一张今天的报纸开始读起来。那些枯燥的四书五经远哪里能与这些内容丰富,涉及广博的报纸相比。转眼间,王明阳就完全看了进去。头都抬不起来。
“我把地球仪给做好啦!”门口一声骄傲的呼喊,让所有人都抬起了头。大家见到自己的同学刘星怀里面抱着一个东西走进了屋内。别的实验相对都好做,难的就是地球仪。相关文章里面讲的清楚,想做的精致,里面得有齿轮传动的部分。这玩意尽管能用竹子做,材料没什么特别难以取得,可想制作那么精致的齿轮也不是易事。即便不使用齿轮,也需要很多东西。至少得制作出当作轨道的竹篾圆环。
在十几名同学的包围中,刘星拿出的就是简化版的“三体”模式,这个模型中只包括三颗星球,就是太阳,地球,月亮。这三颗星球还是用胶泥捏的。
大家就这从窗户里头直射进来的阳光,按照书里面的模样,演示了一下日食与月食。这帮读书的年轻人自然都从圣贤书中看到过一些关于日食月食的说法。不过那说法都是玄而又玄,哪里有《江淮报道》里面介绍的详细。
然而有同学对这种投影还是不解,他皱着眉头说道:“月亮照着地球,岂不是会把地球的影子投在太阳上了么?”
刘星笑道:“你就没看那文章上说的么,太阳是自己发光,月亮自己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芒。没有太阳照着,月亮上哪里有光呢?”
“你怎么知道月亮一点光都不自己发?”那个同学觉明显没有无条件的接受《江淮报道》里头的讲述。
刘星答道:“在太阳底下越站越热。可在月亮下头,只会越站越觉得冷。这不就能证明了么?”
“这也未必!”同学虽然并非是一定要与刘星对抗到底,但是年轻人没有不喜欢争论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