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剿匪开始
杨鹤到任后不久,就接到了第一个好消息——王二被杀了。
作为明末第一个闹事儿的主,相较于后几任大佬,王二实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死后,由王嘉胤继续领导起义军。
此时杨鹤面临的敌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王嘉胤,一个是王左挂。
崇祯二年,王左挂率军攻打韩城,杨鹤慌了,因为他手下没人。
虽说是来平叛的,但杨鹤没带兵,只带了钱。杨鹤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吃不起饭。所以,只要给他们饭吃,事情就解决了。
总之,杨鹤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下来就两字——招抚。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户部给杨鹤拨了款。据说这些钱户部拿不出来,崇祯还得让藩王捐点。
情况万分危急,眼见韩城将破,一位参政率军出战,挡住了王左挂的攻势,这位参政名叫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人,名人。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参加福建乡试(全省第十九名),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考中进士——二甲第十四名(全国第十七名)。洪承畴考试成绩不错,仕途也是一帆风顺,至天启七年,已升任陕西督粮参政。
陕西在明末是个不好的地儿,经常闹旱灾。更要命的是洪承畴刚上任,王嘉胤等就开始闹事儿。
崇祯元年,洪承畴迎来了他的上司——杨鹤。一年后,王左挂攻打韩城,杨鹤手下无人可用,洪承畴率军出战,挡住了王左挂。一个小小的参政竟敢领兵出战,崇祯很高兴,要给洪承畴升官。洪承畴用自己的勇气换到了另一份工作——延绥巡抚。
此时大西北各地起义军安分了不少,原因是都收到了杨鹤的安抚款,时效半年。
钱花完了,粮食吃完了,接着反。
当时农民军有一条黄金法则: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不掉就投降,投降后再叛。杨鹤吃过亏,后来的巡抚、总督也吃过亏,但这些农民军就是不敢投降洪承畴,原因是洪大人有个不好的习惯——杀降。
洪承畴虽说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但在陕西从政的这几年让他明白,所谓起义军,无非就是一群素质低下的流氓。对这群人,道理是讲不通的,招抚是不靠谱的,要想彻底平定叛乱,只有一个字——杀。
那位投降后的王左挂打算再出去闯一闯,洪承畴听到风声后,将其砍死在饭桌上。所以,不要小看读书人,读书人的手很黑。
王左挂一死,洪承畴名声大噪。但洪大人火了,另一个人就倒霉了——杨鹤。朝廷给的那么多钱全打水漂,干什么吃的?随后,杨鹤被罢免,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看着老领导的下场,洪承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要搞定这一群起义军,招抚是不行的,必须打,往死里打。
横空出世的洪承畴成了起义军的噩梦,碰到了打不赢,想活命只能跑,连投降都不给机会。基本上所有闹事儿的头领达成了一个共识——洪承畴的兵是惹不得的。
洪大人也确实勇猛,在他的带领下,手下的陕西剿匪部队有了一个新名字——洪兵,并逐渐成为明末的主力军之一。
陕西是待不下去了,去山西。
当时的山西跟陕西差不多,也隔三岔五的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饥民、饥兵遍地都是,就差一个像王二一样的带头大哥闹一番事儿。
王嘉胤把目光放在了山西,跟着他去的还有李自成、高迎祥等一干名人。在王嘉胤看来,至少山西是安全的。
然而,看似安全的山西也并不安全,另一个猛人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叫作曹文诏。
曹文诏,山西大同人,时任延绥副总兵,就级别上来说,算是洪承畴的下属。但跟洪承畴不一样,曹文诏是个实打实的粗人,早年在辽东打仗,跟着熊廷弼混,熊廷弼死后跟孙承宗混,再后来跟袁崇焕混。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他都打过;从保卫北京到收复关内四城,他都参与过。《明史》评价:“勇毅有智略。”
当时群众间流传一句话: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摇!
崇祯三年七月,曹文诏正式转战西北战线,同时还带来了一支特殊部队——关宁铁骑。虽说仅有千余人,但用来打毫无纪律的农民军实在是绰绰有余。九个月后传来捷报,王嘉胤被剿灭,曹文诏一战成名,从副总兵升任总兵。
崇祯四年九月,另一位起义军首领神一魁被手下叛徒杀害,王自用被推举成为新一任起义军首领。
王自用将手下的各部起义军整合,编为三十六营,跟水浒的三十六天罡相对应,在当时,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串名字——红军友、扫地王、一条龙、混世王、李老柴、满天星、八金刚……
不用记,因为这些大都是打酱油的,不是被洪承畴、曹文诏干掉,就是被即将要登场的另外几个猛人干掉。
只有五个人需要记住:
闯王——高迎祥;
闯将——李自成;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正是这五位骨灰级造反人才后来将西北闹得天翻地覆,此时,他们都在王自用手下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