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七节 错失良机

  崇祯六年,高迎祥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的庸才领导王自用死在了河南,高迎祥成功上位,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高迎祥之所以能成为起义军中的佼佼者,除了本人能力外,他手下还有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部队。明朝的正规军穿的是皮甲,而高迎祥的部队穿的是铁甲,号称“铁甲军”,实实在在的重装部队。可能有人会问,穿这玩意儿上战场,机动力不是大大减弱了吗?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高迎祥的铁甲军每人配备了两匹马,不仅防御能力突出,还善于奔袭。

  受阻于卢象升后,高迎祥转战湖广、四川,打算在西南闹点事儿。朝廷以为,现在各镇巡抚、总督指挥不统一,应该专设一个职位来全权管理剿匪事宜,这个职位叫“五省总督”,看名字就知道,管五个省,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地方官。

  这个职位谁能胜任?

  按能力与资历来讲,洪承畴是最好的人选。但现在洪承畴在陕甘宁一带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开身。

  崇祯七年,明廷擢升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四川、河南、湖广五省军务。

  陈奇瑜,山西保德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年间曾在陕西任职,后来搞定不少起义军首领,履历很光鲜,能力也还行,算得上是个猛人。

  但这样一个猛人最后变成了罪人,因为他的性格。历史多评价其:优柔寡断,长于谋,短于断。然而真正优秀的一把手不仅需要谋划,还需要决断,很可惜,陈奇瑜不具备这种能力。

  崇祯很够意思,还把卢象升调了过来,协助陈奇瑜。

  此时高迎祥又回到了陕西,他打算攻下一个地方——汉中。

  汉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很特殊,虽说位于秦岭以南,气候、习俗跟四川也相差无几,但元朝的统治者在建立行省制的时候,将汉中划给了陕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四川。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别人打进来难,但自己想打出去也不容易。所以极易产生割据势力,如后来的张献忠,李自成都死了,他还在四川折腾。有言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为了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元朝统治者将汉中划给了陕西。

  汉中作为四川的北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刘邦要出川,要打汉中。刘备和曹操争天下,同样也要打汉中。

  汉中的北边,就是西安。

  陈奇瑜洞悉高迎祥的想法,马上做出了应对,具体安排如下:

  派唐通守汉中,守住就好;贺人龙守略阳;杨正芳守褒城;陈奇瑜本人则驻扎在洋县。最后给卢象升分配了任务——把守要害,慢慢打。

  对于陈奇瑜的应对,我十分好奇,并且曾经在地图上找过这几个地点,发现此人确实不简单——这几个点连起来正是一个包围圈。

  就这样,陈奇瑜在外面围,卢象升在里面打。高迎祥想回四川,但后路已经被卢阎王切断,只能一边打一边退,哪儿有路往哪儿走。照地图来看,陈奇瑜这个包法,是没路的。可以确定的是,高迎祥脚下的路,是陈奇瑜让出来的。

  现在领会到慢慢打的精髓了吧,说白了,卢象升的任务就一个字——赶。就这样,高迎祥来到了那个决定他命运的地方——兴安。

  兴安,今天叫安康,在陕西东南,陈奇瑜之所以把地点选在这儿,是因为这儿有个峡谷——车厢峡。因为很像车厢,所以叫车厢峡,之所以像车厢,因为它四面全是山,中间有四十里的空地(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

  有点《三国演义》中上方谷的味道,它俩有个共同特点——易进难出。

  高迎祥进去了,与他一同进去的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当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起义军又冷又饿,山上还时不时招待些石头、火把,苦不堪言。这一围,足足围了两个多月。

  卢象升觉得,高迎祥完了;张献忠觉得,高迎祥完了;高迎祥觉得,自己完了。包括后来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如果此时陈奇瑜一鼓作气,起义军将全军覆没,自然也就没了李自成这帮猛人,明朝何时亡还真不好说。

  但历史有时候就是很奇妙,它想给更多的人出场机会,让这个平凡的舞台更加精彩。《三国演义》中老天给司马懿送上了一场雨,而此时,同样给高迎祥送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顾君恩,是李自成的下属。

  顾君恩建议,事到如今,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投降,不对,应该是诈降。

  李自成与高迎祥交流了想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活命,于是高迎祥给陈奇瑜送了礼,并表示:只要陈大人网开一面,放了我们,我们回去后保证做良民!

  陈奇瑜信了!

  不费力就平定叛乱,何乐而不为呢?并且好人当到底,送佛送到西。不仅收编了这三万多起义军,每一百人派一个安抚官护送回乡。而且下令,各地还得拿出粮草接济这些“良民”,所到之处官府还不得拦截。

  完了!

  高迎祥前脚刚踏出山谷,后脚就把五十个安抚官全部杀掉,又开始折腾。事后,陈奇瑜被崇祯撤职,充军去了。

  第一次能一举铲除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三巨头的机会就这样没了,是第一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