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十一节 整人大师

  这几轮下来,虽说崇祯对周延儒的态度发生了微妙改变,但温体仁明白,这还不能撼动周延儒,而且这位年轻的皇帝很聪明,在他的眼皮底下过招绝对不能有大动作,他静静蛰伏着,等待着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

  温体仁能够战胜周延儒,原因之一是他比周延儒更奸,但更重要的是,他摸透了崇祯,他太了解这位领导了——刚愎自用、做事急于求成、对大臣没有信任感。所以他尽量伪装,伪装成领导喜欢的样子。

  温体仁制敌的一招在于崇祯对太监态度的转变。

  崇祯刚上台时,魏忠贤把持朝政,他甚至不敢吃宫中的食物,被折腾得够呛,那时的崇祯是很讨厌太监的。

  当皇帝久了,崇祯渐渐发现:士大夫负国家,文官贪财不要命,武将爱钱又怕死。这些大臣整日争权夺利,没一个好东西。特别是在袁崇焕死后,崇祯深有感触,这种观念贯穿于他当皇帝的整个时期。

  文臣不可信,武将也不可信,那就只有太监了,于是崇祯又逐渐开始使用太监督军政。崇祯认为,太监由于自身的缺陷,不会钩心斗角(文化水平有限),做事效率也不错(不拖家带口)。这些太监就像崇祯的眼睛,死死盯着在外的武将和在内的大臣。

  温体仁不愧为老狐狸,他敏锐地察觉到崇祯这一心思,并很快做出了应对。

  崇祯六年,中官王坤弹劾翰林修撰陈于泰,说他盗取功名。

  这里面大有讲究,我来解释一下。陈于泰是崇祯四年的状元,当时录取他的是周延儒,前面提到过,他跟周延儒还有姻亲关系。中官,说白了就是太监,主要照顾皇帝的起居,按规矩来说是没有资格弹劾大臣的。

  这正是温体仁的毒辣之处,他逮住了崇祯的心思,指使王坤弹劾陈于泰。很快,周延儒一边也做出了反应,立马有人上疏说王坤越权,背后有奸人指使。两派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给事中王志道站了出来,将战火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明代的言官,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稀泥、出风头、无事言事”。王志道将言官精神发挥到极致,说道:“内臣确实越权,但辅臣也有领导责任。”说了一通,相当于没说,本以为一番滔滔不绝后能给领导留个印象,但崇祯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崇祯愤怒了,大声说:“你们这一个个大臣,以为跟太监划清界限就一身清风了吗?以为参劾内臣自己就没一点渎职行为吗?在我看来,你们不过是想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罢了(落于史册只图好看)!”

  随后,指着王志道说:“你这么会说,讨论军国大事的时候也没见你说两句。”王志道无以回应,周延儒见势不妙,连忙向崇祯求情,王志道被贬官回家。

  至此,周延儒算是彻底磨没了崇祯的耐性,温体仁全面占据上风,周延儒已经退到了悬崖边上,只需轻轻一碰,便能坠落下去。

  这位叱咤一时的状元郎,终将败在自己的性格上。

  后来,在周延儒与官员的争辩中,一个猛料被爆出来——周延儒曾说:“上先允放,余封还原疏,上即改留,颇有回天之力,今上羲皇上人也。”

  周延儒十分高调,说:“我的能力很强,甚至有回天之力,当今的皇上不过是羲皇上人罢了。”所谓“羲皇上人”,是指无忧无虑的闲人。

  此言一出,犹如一颗炸弹,任你周延儒再大的本事,也会粉身碎骨。

  崇祯六年六月,周延儒被迫辞职。这个讲义气的人曾经亲手将自己的哥们儿拉进内阁,最后却被自己的哥们儿一脚踹了出去。周延儒走后,温体仁代替他,成为内阁首辅。

  温体仁当政后,本本分分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副诚恳认真的模样很得崇祯赞赏。

  除了工作,业余活动就只有一个——整人。

  温体仁很聪明,整人从不亲自动手,一般都是由小弟提出,然后自己再添点油加点醋,让崇祯来决断。用人也差不多,让小弟说,自己随便夸赞两句,这事儿就成了。

  很多官员开始弹劾温体仁,但奏疏上去,就没了。不是被温体仁截下了,而是都到了崇祯那儿,事实上崇祯也看了,不过没管。越是表现得无助孤独,越是能博得崇祯信任,因为崇祯不管你无不无助,只要你不结党,什么都好说。这就是温体仁的生存法则,凭借此法则打破了崇祯朝的首辅任期纪录。

  时人有言,崇祯遭瘟(温)。

  而温体仁之所以被列入《明史·奸臣传》,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坏,相反这个人很有能力,也很自觉,不吃黑心钱。他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能整人了,整垮钱谦益,整垮钱龙锡,整垮周延儒,就连后来崇祯的老师文震孟,也都被他整垮。搞垮后就拉人,拉小弟,以至于整个朝廷全是他的狗腿子,到头来崇祯还以为他不结党。

  我想到一个对温体仁恰当的评价——他是一个奸人,弄权有余,治国不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