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十二节 最后一个奸臣

  温体仁把握了在崇祯朝生存下去的法则,在朝中拥有大批亲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迎来了人生的顶峰。

  顶峰之后,就是悬崖。

  温体仁不会想到,打败自己的,是一个曾经被他击败的对手。

  崇祯十年,一群官兵的到来打破了常熟县的宁静,此时的钱谦益正在家喝西北风,这群官兵是来抓钱谦益的。原来,常熟县的一个师爷张汉儒控告钱谦益与门生瞿式耜,并列举了五十四条罪状。

  不用说,这是温体仁的计划,钱谦益身为东林党魁首,虽然窝在家里过清闲日子,但在朝中仍有大批亲信、门生。落井下石、斩草除根,正是温体仁的一贯作风。

  温体仁不会想到,七年前,他联合周延儒一起斗倒了钱谦益;七年后,将他送入地狱的也是钱谦益。

  很快,钱谦益就反应过来这是温体仁在中间搞小动作,马上利用关系网打点,据说还找到了孙承宗的儿子。但这些都不重要,钱谦益明白,现在能救他的只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会无条件帮他。

  此人叫曹化淳,是崇祯的亲信太监。曹化淳以前的上司叫王安,王安前面提到过,是魏忠贤的老上司,跟东林党人走得很近。之所以曹化淳会帮钱谦益,是因为钱谦益曾为王安写过墓志铭。

  崇祯收到张汉儒的诉状后,曹化淳自告奋勇,主审此案,崇祯同意了,比起那些大臣,他更相信太监。

  曹化淳没有辜负崇祯的期望,不跟你废话,直接把人往东厂里拖。东厂的花样跟锦衣卫差不多,而这个张汉儒似乎也不是杨涟之流,刚进去就把温体仁给供了出来。

  曹化淳拿着张汉儒的口供来找崇祯,崇祯大惊,自己当了十年的老板,眼皮下兴起个“温党”自己还不知道。

  此时的温体仁正在玩“欲擒故纵”,与钱谦益正闹得火热的时候给崇祯写了一封辞呈,请求告老还乡。谁知崇祯在他的辞呈上批了三个字——随他去。

  温体仁接到批复时正在吃饭,见到这三个字后愣住了,筷子直接掉在了地上(体仁方食,失匕箸)。

  崇祯十年六月,崇祯下令,免去温体仁首辅之位,回家休息,明朝最后一个奸臣就此落幕。

  斗倒了温体仁的钱谦益也被削籍,凡是搞过党争的,通通不用!而钱谦益的戏份还没结束,七年后,他还将出镜。

  温体仁走了,高迎祥也擒了(上年),崇祯觉得,自己能力挽狂澜。就在温体仁离开不久,一个人进入内阁,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对于此人,崇祯曾说:“我用你太晚了。”(恨用卿晚。)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我曾查过杨嗣昌的名次,考得十分抱歉——三甲,且排名十分靠后,估计在两百名左右。我曾说过,如果要入内阁,必须入翰林,考庶吉士,而有资格入翰林的一般是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的头几名,杨嗣昌是三甲倒数,但也进了,情况不正常。

  不正常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杨鹤的儿子。

  招抚达人杨鹤将朝廷的钱打了水漂后,本来是要处死的,此时杨嗣昌站了出来,请代父死。崇祯很感动,杨鹤也由死刑改成流放,从此崇祯记住了这个人。崇祯十年,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尚书,第二年入阁。

  崇祯一朝,崇祯与大臣的关系十分恶劣,在他看来,士大夫误国。到后来明亡时,崇祯曾怒吼:“文臣个个该杀!”但唯独与杨嗣昌关系不一般,崇祯给了杨嗣昌足够的信任,将其视为知己。

  高迎祥死后,闯将李自成成为新任闯王,统领高迎祥残部。而张献忠似乎与李自成有过节,打算分出来单干。一时间又在陕西、四川和明军打起游击战。

  杨嗣昌向崇祯提了一条建议——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正是这条建议,差点儿要了李自成的命。

  简而言之,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管这四地的巡抚专剿,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管这六地的巡抚负责防守,有空的话协剿,总督就派兵进包围圈进行专讨。总之,要动用十个地的力量,彻底歼灭起义军。

  在实行计划前,杨嗣昌还想到一个人,因为此人曾说:“凭我的本事,足以搞定李自成、张献忠。”(自诡足办贼。)此人名叫熊文灿。

  熊文灿,四川泸州人,福建巡抚,崇祯十年被杨嗣昌调来平乱。

  就能力而言,熊文灿最擅长的不是兵法,而是“嘴道”(招抚)。他之所以说自己足以办贼,是因为他自信,而且有过成功的经验——熊文灿曾招降海贼郑芝龙(郑成功他爹)。熊文灿认为,海贼我能搞定,流贼同样是贼,自然不在话下。

  事情就坏在此人身上。

  结果证明,杨嗣昌的这个计划很有用,农民军败得一塌糊涂,一仗下来,李自成的几万大军瞬间被洪承畴和孙传庭打得只剩十八人,藏入陕西深山。一旁的张献忠更倒霉——被熊文灿逮到了。与他一同被逮的还有罗汝才、刘国能,除李自成外,有名的起义军首领都被逮了。

  于是倒霉的张献忠又干起了老本行——投降。

  杨嗣昌接到张献忠要投降的消息时,是坚决反对的,并且提议:如果张献忠要投降,必须表忠心,具体做法是领着起义军去剿灭剩余的起义军。虽说比较毒辣,但该想法一旦变成事实,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估计就此打住了。

  虽说杨嗣昌举荐了熊文灿,但熊文灿不买杨嗣昌的账。鉴于有过光荣的招降史,所以对于招降张献忠,熊文灿成竹在胸!熊文灿还是吃了道行浅的亏,估计他刚来,洪承畴没告诉这位仁兄行情。

  顺便一提,投降的三人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后二人曾与李自成结为兄弟,不同于张献忠与罗汝才,刘国能是真降的。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耿直,不得而知。据说是因为李自成与张献忠不和,作为李自成兄弟的刘国能处处被张献忠刁难,怕被张献忠吞并,于是打算投降官兵。

  李自成的另一位兄弟罗汝才跟张献忠也不和,不过还没死心,打算再闯闯。就这样,刘国能投降,服从改编。张献忠和罗汝才还在等待时机——反叛的时机。

  后来刘国能被派去打李自成,被擒,李自成劝他投降,刘国能骂道:“我当初虽然跟你一样是贼,但我现在是大明的臣子,为什么要降贼!”(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

  总之,杨嗣昌的这个计划很完美,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年,西北大地热闹了十年,此时,终于安静了。

  但在我看来,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至少有两个缺陷。

  其一,开销大。为了实现这个战术,杨嗣昌要求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前面说过,此时的朝廷是没钱的,辽东那么多人还巴望着发工资呢。朝廷拿不出钱,只能征加税收,重担又落在了老百姓头上。此时已经民怨四起,后面李自成能以烽火燎原之势迅速东山再起,全仰仗这些老百姓。

  其二,用错人。虽说杨嗣昌是个干吏,也很有眼光,但明显在用人上欠缺点能力。但凡能使用个懂行情的人,张献忠早玩完了。

  如果说花这么多钱能彻底把李自成、张献忠搞定,倒也值了,但结果是只换来个刘国能,亏了,血亏!

  不管怎么说,这个计划还是有成效的,时效两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