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起兵
女真,也就是现在的满族,不过最早说“满”是在皇太极称帝时,在此之前一直叫女真。历史上女真出过一个名人——完颜阿骨打,他建立了金,那个时候的女真是最风光的。
完颜阿骨打兄弟虽努力创业,怎料儿孙不争气,后来金国在南宋和蒙古的双重进攻下灭亡,女真再次衰弱。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开始设置卫所,给女真人官做,用女真人来管女真人,所谓“以夷制夷”,让他们为明朝做事儿。
女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努尔哈赤属于建州女真。其中海西女真又分为四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以北,由于地理位置最差,经济文化落后,也被称为“野人女真”。
女真各部连年战火不断,抢地盘、抢食物、抢人口,明朝也很少管。明朝的态度很明确,听话的,就扶持,不听话的,就灭掉(如王杲)。
整日刀光剑影、尔虞我诈,有可能今天风光无限,明天就脑袋搬家。努尔哈赤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他现在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生存。
离开李成梁后(也有人说逃离),努尔哈赤决定回到建州。路经佳木湖时,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帮手,额亦都。
纵观整个清朝,有功的人很多,但死后能配享太庙,被后人供奉,每天享受香火的人却很少。除去皇室宗亲,就大臣而言,清朝两百余年,享受这种待遇的人不超过二十个,额亦都就是其中之一。
钮祜禄·额亦都,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长白山一个普通家庭,年幼时父母被仇家杀害,额亦都逃了出来。几年后,额亦都归来手刃仇人,为父母报仇,当时,额亦都仅十三岁。杀了人之后额亦都便逃到佳木湖投奔姑姑,隐居下来。万历八年(1580),努尔哈赤路过佳木湖,遇见了十九岁的额亦都,这位豹头豹脑、身材魁梧的年轻人给努尔哈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人彻夜长谈,一见如故,额亦都也十分佩服努尔哈赤,打算跟着他闯一闯,并把想法告诉了姑姑。姑姑不同意,额亦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如果额亦都再出什么意外,如何向他死去的父母交代。但是额亦都铁了心要走,并对他姑姑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碌碌无为过一辈子?我一定好好干,不让姑姑担心。”(大丈夫生世间,能以碌碌终乎?此行任所之,誓不贻姑忧。)就这样,额亦都成为早期努尔哈赤集团的第一加盟人。
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的建立都有其赖以依存的核心力量,也就是社会精英组成的势力团体。不同的王朝所依赖团体的派别是不同的,所倚重的份额占比也是不同的,我把其称作“集团”。
第一种是“地域集团”,也可叫作老乡会,顾名思义,其组成人员大多来自一个地方。比如刘邦的“丰沛集团”、朱元璋的“淮西集团”。这种集团的好处在于适应快,因为彼此熟悉,业务效率高,当然也有弊端——“大锅饭”思想严重。你老刘押送徭役时我给你泡过茶,你老朱放牛时我给你割过草,现在你二位飞黄腾达了,可不能忘了咱们以前穿同一条裤衩的时候啊,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也。但是一般来说,皇帝不太喜欢知道自己老底的人,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多多少少也能理解为啥刘邦与朱元璋要大杀功臣。
第二种是“家族集团”,其组成人员大多是领导者的叔伯子侄,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这种集团的好处在于成本低(不用四处招人)、忠诚度高(都是亲戚)。比如蒙古的“黄金家族”,现在的努尔哈赤。
第三种是“军功集团”,这类人才可谓是难能可贵,跟老板既不是老乡,也不是亲戚,只能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历朝历代每个老板手下都有这么一批人,算是一股清流。
其他的还有“教派集团(因为某某信仰聚在一起)”“跳槽集团(别的公司来的)”等。
顺便一提,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最牛的集团突破了瓶颈,再不属于统治者麾下不同的阶级势力,而是后来的统治者都是从集团中诞生的,其恐怖之处在于把控了中国近五百年。这个集团的人既来自一个地方,其内部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从八个人开始。西魏时期,此八人被称为“八柱国”,包括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的侄儿宇文护拥戴宇文觉(宇文泰儿子)建立了北周;李虎有个孙子叫李渊;李弼有个曾孙叫李密;独孤信有个女婿叫杨坚。这个集团,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关陇集团”。
如果说朱元璋打天下是靠老乡(地域集团),那努尔哈赤打天下就是靠儿子(家族集团),所谓“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莫过父子兵”,不过在努尔哈赤的儿子能独当一面前,主要靠大臣(军功集团),准确来说是五个人,史称“五大臣”,额亦都就是五大臣之首。
万历十一年,命运将努尔哈赤推向了浪尖,并为他送来了一把钥匙,打开了自己实现抱负的长路上的第一扇门。这一年,明朝接到消息:阿台纠众,蓄意造反。
这位阿台,是王杲的儿子,之所以造反,是为了替父报仇。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父亲没干完的事业,儿子接着干,父子二人都十分狠辣。
为了平叛,五十七岁的李成梁再次受命出征,途中遇见了一个人,此人自告奋勇担任李成梁部队的“导游”。这个人叫尼堪外兰,是建州小部落的一个头儿。
八年前,尼堪外兰目睹了王杲的惨败,也见识了觉昌安父子的“生存之道”。形成了一个想法——和明朝叫板,无异于以卵击石,明朝绝对不能惹!
虽说女真内部连年征战不断,但一直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属于大明的子民。所以女真对于明朝的态度一般来说都很本分,该问候时问候、该朝贡时朝贡,当然也有不一般的(王杲),此类猛人在女真屈指可数。所以女真内部大多都是“亲明派”,巴结明朝以发展自身势力,立足于女真诸部落。这就是觉昌安的生存之道,也是大多数女真人的生存之道。
尼堪外兰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为了讨好李成梁,自愿担任军队“导游”,一路将大军引到古勒寨。正巧这次觉昌安与塔克世父子也在,二人向李成梁汇报,看能否让自己进去劝劝,避免动干戈。前文说了,觉昌安与王杲家是有姻亲关系的,觉昌安不忍看自己孙女婿就这样交待在李成梁屠刀之下。
由于觉昌安一家还算本分,李成梁同意了他的请求。寨里,觉昌安与塔克世费尽了口水,但一旁的阿台就是无动于衷,显然他不忍父亲的事业半途而废,已经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外边的李成梁见二人迟迟不出来,已经没了耐心,加之一旁的“大导游”尼堪外兰也在疯狂催战,李成梁终于下了令,全军攻寨。
战斗打响,这几乎是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古勒寨在李成梁铁骑的踩踏下仅剩残桩倒板,闹事者阿台也被部下所杀。出人意料的是清理战场时,地上多了两具尸体,一个是觉昌安,一个是塔克世——他们被明军误杀了!
觉昌安是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也就是明朝的官,平时对明朝也是毕恭毕敬,老实本分,但现在就这样被“自己人”杀了,这算什么事?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努尔哈赤的耳朵里,努尔哈赤怒火中烧,打算找明朝讨个说法。
当然,明朝不会料到这件事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对未来历史走向的影响。对明朝来说,死个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儿。但是,大国的气度还是要有的。事后,明廷主动送还了觉昌安父子的尸体,并赔偿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袭父职。
但对于这些东西努尔哈赤似乎并不买账,他回到了赫图阿拉,找到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以此起兵报仇。注意,这儿说的是“起兵报仇”,跟王杲的性质不太一样,而且报仇的对象十分讲究,不是大明的辽东总兵,而是“大导游”尼堪外兰。
要找明朝闹事,那就是造反了,别说十三副铠甲,就算是一千三百副铠甲也不够玩。中国古代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则无往不利”,努尔哈赤十分聪明,报仇的旗号打得响当当。而明朝,对这件事似乎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的起兵无非是在众多女真部落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多了一个普通的参战者。
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起兵了,以这样一种方式。父祖的死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为了实现抱负,他踏上了这条路,不再犹豫、不再回头。此后四十年,他都将活跃在这个战场上,在建州、辽东,甚至天下,留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名字。
努尔哈赤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招人,当时他的身边除去叔伯弟兄,就一个额亦都,跟光杆司令没什么两样。尼堪外兰有明朝的支持,势力很大,周边很多小部落纷纷归顺,甚至努尔哈赤的族人为了不得罪尼堪外兰,打算杀掉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幸得额亦都护卫屡屡化险为夷。
尼堪外兰此人虽势力大,但人品不好,在当地没啥口碑,其甘做朝廷鹰犬的行为也为很多人不耻。努尔哈赤招揽了一些不满尼堪外兰的人,完布禄、安费扬古父子前来归顺,组建了一支不满百人的军队。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尼堪外兰的驻地——图伦城,开始了统一女真的第一仗。虽说是有大哥罩的,但尼堪外兰实在很没种,一听努尔哈赤来报仇,带着老婆就跑了,努尔哈赤顺利攻占图伦城。
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攻取了兆佳城。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攻克鄂尔浑城,并杀了仇人尼堪外兰。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派额亦都攻取巴尔达城,至浑河,因涨潮无法过河,额亦都命士兵绑着绳子,首尾相连,相继过河(鱼贯而渡)。过河后,额亦都夜袭巴尔达城,城内守军仓促接战,被额亦都攻破。额亦都一战成名,获赐“巴图鲁(勇士)”称号。努尔哈赤看人的眼光十分独到,额亦都在此战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天赋。不仅如此,此人作战十分勇猛,属于那种打起来了第一个带头冲锋的人,有点常遇春的味道。据说,登巴尔达城时,额亦都冲在最前面,身体受伤五十余处,依然不退,愈战愈勇。
在额亦都拿下巴尔达城的时候,努尔哈赤攻取了洞城,至此,哲陈部完全被努尔哈赤吞并。
万历十六年九月,苏完部长索尔果、费英东父子,董鄂部长何和礼,雅尔古部长扈尔汉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一时势力大振。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和之前的额亦都、安费扬古组成了早期努尔哈赤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五人,即后来的“开国五大臣”。
随后,努尔哈赤攻克王甲城,吞并了建州的最后一部——完颜部,至此,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