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日月昭华

第一章 霭露-1624

日月昭华 诗力 14976 2024-07-06 15:28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

  太湖的梅花,不知严寒为何物,竞相悄然缤纷怒放,梅海凝云,淡香如幽曲曼妙四溢。瑞雪似的花瓣随着清寒的柔风,离枝漫舞,天地顷刻缥缈起来,仿佛给二月的姑苏城,这姣好面容的女子,扑上了一层醉颜的宫粉。

  虽说是大寒时节,但午后的姑苏城内,暖阳辐照,艘艘载着商贾民士,欢快摆动的摇橹船,给宁美的平江河,划出了灵动的气息,河岸边平江街上络绎不绝的行人,一些穿行在依河而建的粉墙黛瓦宅子群里、一些点缀在玲珑巧雅的小桥上。而不时给往来小轿让出路道而停步的人,很快又接着攘攘地汇入到人流中去。

  在这条姑苏城里最繁华的平江街上,商市林立,百货辐辏-朱鸿兴面馆、采芝斋糖果、稻香村糕饼、陆稿荐酱肉、松鹤楼菜馆、汪瑞裕茶叶、月中桂妆品、戎镒昌鞋帽、乾泰祥绸布、还有三四十家绣庄,场面热闹得宛如一幅长卷画,把姑苏城民生活的风情盛茂缓缓展现开来。

  街心的董家绣庄此刻最是客盈满门,说到绣庄,不得不感恩这座蚕桑丝绸发源地的福荫,因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各朝代均在姑苏城设官署织造,而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刺绣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虽然现在城内民家,已是“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但论及刺绣品的精美细腻度,口碑最好的当属董家绣庄。

  董家绣庄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传到董逸辰这代已是第八代了,因祖辈最喜沈周、唐伯虎等才子画家的诗词绘画作品,祖辈们曾品赏作品后,结合独创的刺绣工艺进行再制作,所绣佳品栩栩如生,就连画作上题词字体的勾踢、转折、轻重、连断,都能通过绣技,把笔墨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独树一帜的绣法加上与书画媲美的绣案,使董家绣庄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赞誉,所以能长久地在平江街上吐芳挺秀。

  接近年末了,家家户户置办年货礼品,很多达人雅士趁此时节,慕名来到绣庄选购精品,董逸辰在绣庄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

  忽然,“轰….”的一长声,东面雕花墙廊上挂的《高枕听蝉图》跌落下来,紧接着,安放最内的黄花梨木亮格框内,细致摆放的折扇袋、名片袋、顺袋、团扇面、镜子套等各式绣品都抖散开,顷刻,绣庄整个门面都稍稍震动起来,吓的庄内的客人纷纷逃向街去,

  这时街上也喊声突起:“地震了!地震了!”,四周顿时躁动开来:惊慌失措的喊叫声、交错点踏的急步声、摇撸咚噹的划水声、宅院里及河边柳梢发出的鸡狗雀鸟杂声,打破了水乡的安谧。

  董逸辰从疑惑中迅速警觉起来,“看着门面!”他大声喊向并示意绣庄伙计,心急如焚地便奔向里堂,穿过垂花门、庭院,直奔正房。

  “快,扶少奶奶出来”

  “雪儿!快出房来!地震了!雪儿!”

  偏房的绣娘们个个早已停下活计,慌张地跑到庭院里,董逸辰一边摆手示意她们朝石景处躲去,一边奔向里院并对小厮招喊,没等走进房,陈暮雪便被两个婢女搀扶至门口。陈慕雪刚入临月,沉沉的肚子让她稍稍行走便气喘吁吁。小厮这时已搬来交椅摆到庭院旷处,董逸辰忙扶其搀坐椅上。

  面对刚刚突如其来如狮吼唬的响声,躺在床上休息的陈慕雪还以为噩梦侵袭,随之床震墙晃,就被婢女喊醒,还没来得及意识到什么。看着丈夫大喊地震,便对这从未经历的恐怖事,惧怕不已,坐至椅上,身体仍惊抖不已…

  此时肚子一阵发紧,肚皮却越发牵扯鼓胀的厉害,肚里类似一个小脚丫的硬硬的东西在滑来滑去,不时顶在肚子上,顶得肚子发疼......陈慕雪直冒冷汗,抽了一口气,手紧紧地抓着董逸辰,故作镇定。倒是心细的婢女,看到少奶奶,弓着身抱紧肚子,便担忧说道:“少爷,少奶奶相必是快要临盆了……”

  董逸辰看到夫人离房无碍,刚放下心,猛听到这句又张惶起来,立刻又让小厮务必请南门的稳婆来宅接生,又让另一小厮请街口修行和尚来宅。

  小厮利索地出门了,想起门外慌乱的大街及失措的路人,董逸辰关切的看着妻子,内心十分焦忧。

  那一场威猛的地怒,让平江河水泛漾起来,摇撸船不敢浪荡,服帖地沿岸错摆,船上人的心随着河水悸动不已,平江街上的人已惊慌地远离街宅,靠着河岸沿堤散去,其实平江路上的宅子修建的尚算踏实,刚刚的晃震,各宅内必是凌乱一团,但还没见房塌墙断。

  接稳婆的小厮指挥着轿夫们一起大步沿街尾方向走去,街尾转角往南走,境况有了些变化,些许人家玻璃窗面连台框跌落碎了一地,拖家带口的人们四零八落地躲到石板路边,神情惊懊,一些孩童哭闹不停,放声哭喊着不能名状的害怕。小厮皱着眉头,不敢多想,一心只想寻着稳婆,等到来到稳婆的门档,粘泥黏灰的“祖传刘奶收生在此”的档牌倒落在紧闭的门口外,按平时,门档关门即为谢客,但如此情急之时,小厮便顾不上那么多了,一边敲门一边大喊稳婆救人。

  稳婆已经50多岁了,长得慈眉善目,熟谙接生医术,在这带很出名,刚刚响声雷作,站着地摇,稳婆一辈子都没被天地这样惊吓,迷信的她吓得关上档口紧念神明保佑,听到急促的“救人”声,倒是责任感涌上心头,开门听完小厮道明求请后,她便迅速拿着器具上轿,随轿而去。

  稳婆下了轿,被尽自请到庭院,一和尚正颔首面对孕妇施念。稳婆和董逸辰相互问安后,对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了一句,便看到陈慕雪脸色淡白,脸上挂着豆大的汗,裙摆贴脚处也潮湿一片,口中便直念:“报喜了,报喜了”,“必须入房待产,除婢女,诸位请回避”。

  董逸辰怕地震遂不及防又来侵袭,屋摇地晃,不想夫人回房,无奈生产要紧,不敢迟疑,只好命令各斯们先入房把高柜杂几搬离床塌。婢女们把早办好的桶盆、蜡烛、草纸送入房,又按稳婆指示端来热水、备好一切后就又搀扶着陈慕雪仰趟到铺满草纸的床上。稳婆知道夫人破羊水了,不尽快生产,孕妇和胎儿都十分危险,她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一边安慰夫人,一边命婢女把她带来的催生药散用开水搅匀给夫人送服,不多一会,陈慕雪肚皮一阵发紧发疼,稍息几分种后,又发紧发疼得厉害,忍不住哭喊起来,婢女们不停的给夫人搽汗。

  这时天边又一声低吼,大地微微移晃,董逸辰心里一揪,在回廊踱来踱去,不时望向里屋,跟着和尚的咒音不停祈祷。

  稳婆用双手按揉夫人的肚皮,口中不停安慰,她也能感受到移晃,可心中不能有一丝胆怯,因为此刻她看见婴孩的头已经抵着产门了,便勇敢地给夫人和她自己鼓气:“用力,用力,不要哭喊,留些气力”。

  陈慕雪在稳婆的指导下,双手各抓紧两旁的婢女,咬着牙,卯着劲,每次用劲都生疼万分,她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这样生下她就离开人世,不免悲凉又害怕起来,眼泪直落,特别泄气…..“用力,用力,宝宝快出来了,使劲”。陈慕雪一听到宝宝,像电流一般刺激着她,顿时便鼓足了勇气,努力卯足全身劲、长使出力,之后下身一瞬咕咕咚咚,好似夹着一股暖流涌出,身体便不再扯疼了。“哇儿哇儿”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来,陈慕雪知道她终于等来了她的孩子,便如释重负的摊软过去……

  当董逸辰听到那声清脆绵绵的孩儿声后,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下,等了大半时辰,稳婆才把剪了脐带的孩儿抱到他跟前。“恭喜少爷喜获千金”。董逸辰接过小脸红盈,五官精致的孩儿,感激幸福地直落泪。

  稳婆吩咐婢女熬上定心汤给夫人喝过后,谢了喜钱,便拿着装着胞衣的瓷罐离开了。大地似乎也安静了,绣庄各员从担忧到喜悦,生活节奏慢慢如过往恢复。

  此时天边残阳西落,夹伴几阵凌冽空幽的风吹声。这个危时出生的小孩,像严寒中傲然长出的梅花,在云蒸蔚霞中飘然仙落人间。

  二舞勺之年蒙恩泽

  船沿着通扬运河一直北上,到如皋城东北隅的通济桥一拐向,接着沿城河划过万寿桥、东皋桥,再从观凤桥靠岸,不出几里就远能到达如皋城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冒家。

  董其昌闲逸的从船上下来,被几个仆人扶上了轿子。自以帝师身份回到明光宗朝廷(朱常洛),被授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修《神宗实录》一年后,董其昌便辞官退隐在华亭老家(今上海松江),但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不曾递减,只是其人敛实低调,很少出游。

  本来辞官隐逸近4年,董其昌仍无心走动,但世交冒梦龄卸任云南省宁州(今云南华宁县)知州返乡之后,彼此还没联络过,恰近日又收到冒寄来孙子冒襄的诗集《香俪园偶存》,看到这少年才华勃发,欣然写下了序,眼下时间富足,便兴致勃勃地拿着刊刻好的诗集来如皋会友。

  冒家是书香门第,族人积学有素,祖上承蒙圣上赞赏,世代为官,冒氏子孙大都走“学而优则仕”的儒生道路,到冒梦龄这已是第十辈了。

  冒家一世祖冒致中因任上曾莅如皋,被这里的田园丰饶之色,乡风淳朴之气所吸引,因此购田产、置别墅,携家定居如皋。六世祖冒鸾所至有政色,受到百姓称颂,为方便政务迁至如皋城内集贤街(即冒家巷),到了冒梦龄的祖父冒承祥时,家业庞大,富甲一邑,在万历中期(公元1600年间),拓建了好几所府第,当时朱门华堂,望衡对宇,盛极一时。

  如今累就成为如皋首富的冒家,整个府邸北至学宫巷,西至通城巷,东和南紧挨护城河河沿,内呈两府一园的布局。两府-东府和西府在冒家巷两侧,冒家巷再往北直走为水绘园。

  东府(纵横均达一百米左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房屋百余间)内有留耕堂、爱日堂,正门朝南,侧门朝西。冒梦龄祖辈父辈都居其中,现在由冒梦龄之子冒起宗及妻儿居住;冒梦龄及妻室则住到对门新建的西府里,府内有得全堂、香俪园、拙存堂、五美堂、凝禧堂、艳月楼、染香阁、宝彝楼、别有园等。水绘园内四面环水,中间河池纵横,内有涩浪坡、碧落庐、天镜舫、洗钵池、芝兰轩;因所有景色都落水倒影如绘画,所以取名为水绘园。

  轿子正对冒家桥方向望北走,便被抬进了冒家巷,巷内立有牌楼,上书“恩荣坊”。冒家巷又称轿巷口,来往的宾客轿马皆停于此,董其昌的几个仆子都熟门熟路了,忙停下轿子,扶董其昌走向正门。

  帖子早已送进府内,冒梦龄这下和儿子孙子,一起在西府正门,把董其昌恭迎进园。

  西府大门里,有四扇白色的屏门,进入屏门,有大约三十米长的南北甬道。屏门后面有垂花门,垂花门内的院落中间有一座六楹的大厅-得全堂,香俪园地处得全堂之南,香俪园廊东北方为赠云轩;得全堂后有火巷,分隔前厅和内院;入三门又有庭院,正厅为拙存堂,其左右耳房连同厢房都是内宅,后为凝禧堂,自成院落,南出是一组庭院住宅;正厅名五美堂,堂南首入一小院,有楼名艳月楼;五美堂后是别有园,园有泛雪斋、西堂、瓷香斋、对山亭和回廊诸胜,最西有五间建筑名为妙香居。

  冒梦龄领着儿孙与董其昌行礼作辑后,一行人便来到得全堂。枋间高悬牌匾中的“得全堂”堂名,还是董其昌亲手题的。堂厅四周散置着紫檀大理石桌、太师椅和兰花瓷墩,一派雅色。

  “世兄当时为祝我三代同堂时题的堂名,现在十多年过去啦,孙都长大了!”冒梦龄待请董其昌分别坐上太师椅后,手掌向冒襄挥挥,示意其来到董其昌跟前。

  董其昌看着这个当年还是叫绳绳的小娃娃,如今已14岁,长得一副斯文匀净的模样: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拢梳成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嵌宝紫金发冠之中,穿一件银红撒花箭袖,束着五彩丝如意结长绦带,外罩灰陈锻穗花褂,蹬着青缎陈底小靴。身形俊挑,肤陈脂润,三庭饱满,棱角俊美,一双如墨剑眉下,点漆黑瞳闪着自信的神气,高挺的悬胆鼻下,唇形秀美。

  冒襄温文尔雅地向董其昌作了跪揖,笑目贻然地说:“晚孙冒襄,见过伯公。”

  董其昌起身扶过冒襄,自是又增多几分好感,满意地笑着命随从递来诗集。

  “多年未见,襄儿如今已是一表人才,你爷爷常让我看你的文章,我逢人就赞扬,幸爷爷父亲悉心栽培教育,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就靠你们这些后辈了。”“近日又收到你写的诗集,把堂外这香俪园写的神致,我看过倍感欣慰,犹见初唐王勃诗文再现,神童啊,便立即命书斋刊刻,喏,这就是成本。”

  冒襄双手接过诗集,喜出望外的摸索着自己的第一本书,得意的翻看着,董其昌还给他的诗集作了序,要知道,董其昌乃大书画家,不说他的画,单书写字体已是一绝,他书法出自晋唐,自成一格,序中“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非前身老诗人再来”,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冒襄十分得意,既为如获至宝的拥有文苑巨擘的隽秀字迹,又为得到老前辈的倍誉赞赏。忙拿着序词递给给爷爷和父亲看,接着跟长辈们揖别,又跑往内堂想给母亲及家眷享看,得全堂内外自是朗声四溢。

  冒梦龄请董其昌喝茶叙旧,其实自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后,上位成功的宦官头目魏忠贤,备受继位的明熹宗(朱由校)宠爱,一度把持朝政,打击直臣异己,一心为公的冒梦龄看到宦党专政致朝廷乱遭,哪是心甘情愿卸任啊,他跟董其昌的温和退隐不同,他是气得拂袖而归的,这下两人心领神会地品着茶,叹气地想着,现在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仍属士大夫及有识之士,但董其昌及冒梦龄深知自己已老,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便督导冒起宗自是好好习作,尽快科考高中为朝廷尽力。

  冒起宗答谢父辈关注,聊来落寞之际,冒梦龄说水绘园已大致建好,便提议董其昌到水绘园游园散心。

  “世叔快至古稀福年,我呢,我也有争取享福花甲之年,我们如皋自古乃长寿之乡,如有闲情逸意,请多到这久住!”。冒梦龄并不夸言,长寿之乡誉名其实,如皋市历史悠久,其长寿现象亦源远流长。长寿名人,如三国时期军事家吕岱,如皋林梓镇人,92岁出任吴国大司马,享年97岁;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学,被王安石尊为当朝“孔、孟”,均为大家熟知。

  董其昌看着怡景的水绘园,对冒梦龄肯定的点了头,其实他华亭的家何尝不是家华园敞,儿子的事虽然常害他闹心,但老了,心总是贴着儿孙才安定,这样一来,环境也就不太纠结了,他答应冒梦龄有空常来,说完便被领到芝兰轩下棋休憩。

  三魁首浮沉慕归隐

  这已经是钱谦益第三次从朝廷回乡了。几月以来,钱谦益主仆一行坐着船,沿着京杭运河,过徐州、淮安、到扬州瓜州渡口,又换上顺长江东去的船到达张家港市,换乘了家仆驶来的小舟,往三干河方向直下,直到近冬时节,才顺利到达常熟鹿苑奚浦的家。

  坐落在美丽富饶长江三角洲的张家港和常熟市,风景宜人,四时的长江美景更各有特色,钱谦益最喜欢冬季的长江,长江两岸银装素裹,一片清白,白日时分,阳光照下,江面波光粼粼。虽近冬,但长江的水却还没结冰,江水哗哗淌流,甚是醉人,但此时钱谦益看着隐冷的江景,却心灰意懒的悲叹道:“门外天涯迁客路,桥边风雪蹇驴情”。只能说,钱谦益每次归乡的心情总是复杂又落寞。这次更盛。

  钱谦益出生于学问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研究《春秋》经学的,钱谦益在文化家庭的熏陶栽培下,17岁就成了一名秀才,25岁得中举人,29岁,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本来学而优则仕,当官的钱谦益应当有了光宗耀祖的自豪,但现实是,凭学识才气,原本得第一的他,被同考的、暗通后门路子的湖州人韩敬开更换了名次,状元变探花!失落的心情萦绕着他;钱谦益进京没几个月,父亲钱世杨去世,按制度,他需回乡丁忧守制,服丧期约3年,那是第一次怀着“双失”的心情回的乡。

  守制三年后,钱谦益并没有“服满起复”,说起来,钱谦益入仕时,东林党争剧烈。

  明神宗朱翊钧(1573年万历元年起)在位前,政治日益败坏,不断有被压榨的人民反抗。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还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重用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使澄清吏治、改进税制、增辟财源、兴修水利和整顿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十年后年长的张居正离世,神宗因“国本之争”问题而荒于政事,之后便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任由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代表日渐操纵着朝政,原本改革的制度都废除了,之后强征矿税、军事衰败、财政拮据局面骤生,国政比万历前更为黑暗,苛政暴敛下,国民暴动,连向大明朝贡的女真部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这时在江南民间,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讲旨的东林书院有志之士,和一部分在朝廷任职、敢直言参劾的官员遥相呼应,共同主张开放言路、清议朝政,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渐渐形成了以文臣、士大夫极其追随者组成的“东林党”这个政治派别。

  另一批身居要职的官僚,按籍贯划分成几个“党“,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他们一起不断攻击动摇其权位的东林党人,而东林党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朝堂群臣遂逐分化为东林党和宣昆齐楚浙诸党两大派系。

  新进的朝臣钱谦益为了前途,不得不选派站队。他自然是选择东林党的,他家常熟离无锡的东林书院不远,加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荣登进士的东林先锋杨涟,在常熟任知县。钱谦益受到东林书院和东林君子的耳濡目染,早就心向东林。现当了官,做东林党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问题是,正当钱谦益服满起复时,东林书院的组创人顾宪成因为写信给大学士叶向高,力称淮阳巡抚李三才廉直,支持其入阁。那时反对的官员忌意四起,很快又引发官党之争。不久顾宪成在诽谤声中死去,更使党争陈热化。而与顾宪成关系密切的钱谦益后来一直未被起复的原因,便与这次政治纷争有关。

  好不容易等到天启元年初(1620起),东林党通过“三宫案”(梃击、红丸、移宫)大获全胜,此时正值东林党在朝廷地位上升之际,钱谦益得到一道诏令-担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受命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同年,担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本来以为能一展官赋,谁料当年就发生了科场舞弊案:考生钱千秋与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勾结,科考作弊,将“一朝平步上青云“写在每段话的末尾作为暗号。事发后钱谦益受牵连被罚俸,没多久他便因病告假,仕途得意没几月,第二次悻悻而归。

  天启4年(1624),钱谦益复出,此时东林党与宦官魏忠贤其跟随派组成的“阉党”形成对抗之势,阉党为罗织东林党人的案事,把钱谦益列入《东林点将录》,他排名靠前,属于“党魁”之列,起绰号“天巧星浪子”,“阉党”指使御史崔呈秀和陈以瑞,弹劾作为“东林魁首“的钱谦益,这次复出没多久,他又便被革职回了乡。

  等船驶进鹿苑奚浦的家,放目满园的自家田产映入眼帘,钱谦益的坏心情才渐渐消散:“耦耕旧有高人约,带月相看并菏锄”,也许,学学陶渊明,归隐田园也是乐事一桩。

  四严防死守固九边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推翻后,国力强盛,疆域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阴山,西至新疆哈密,西南临孟加拉湾,并收复安南为交趾(今越南)。往后东北邻国高丽大肆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明朝东北辽东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明太祖朱元璋1393年内迁铁岭卫,默许高丽李氏朝鲜占据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地区;哈密多被吐鲁番滋扰,明廷因国势日弱,以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由放弃哈密战事,西界至退守嘉峪关;西南临海诸地多因鞭长莫及所弃,边界折回至云南;因安南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廷罢交趾;明朝中后期,东南的澳门虽有葡萄牙人长期居留,但其需向明廷交付租金,明东南疆域不变。

  为了打击依附元顺帝的残余部力所建立起的北元割据性政权,朱元璋八次出兵北击,使北元回归到蒙古部族状态,后部族内部兼并,大致分为兀良哈、蒙古西部为主的瓦剌和蒙古东部为主的鞑靼。北征结果虽然削弱了蒙古军事实力,但始终没能使蒙古臣服,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改变策略,进行全面的北疆防御布置:一,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各地的主要城市。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分封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持续打击北元势力。二,修筑长城,利于屯兵出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即位后,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

  但朱棣迁都北京,新迁的京师需要大量的防卫军队,而北京靠近北方,朱棣就把朱元璋时期防御蒙古的军队都调来保卫北京-宁王、谷王、辽王等全部内迁。“塞王”归拢,漠南诸卫渐废除,北大后方空旷一片。而后为加强北部的防务,愈加巩固修筑长城,并沿着长城,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立了九大军事重镇,也就是明朝九边,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

  朱棣在位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乃永乐盛世。他控制北蒙,走的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在永乐8-22(1410-1424)的15年间,先后5次继续发兵北击,兀良哈臣服,非凡军事实力不言而喻。

  瓦剌和鞑靼之间不和,攻战不已,明廷派遣使节去招抚各部,在游牧地区建立了一些羁縻卫所,通过同化、以夷制夷、开通互市等文化、政治、经济等手段绥服部落,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时隔25年后,实力却发生了大的转变。那是1449年,无王镇守的北方空地给了势头正猛的瓦剌伺机入侵大同的机会,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宠信大太监王振,贸然亲征失败被俘,即《土木堡》之变,结果损失了大约二十万精锐、武将几十位,明朝军力大伤。

  国力强时,北蒙被治得服帖,国力弱时,北蒙却轻易威胁到京城。往后各朝治疆策略由以攻为守渐渐发展到以长城一线的防御为主。

  如今,蒙古的威胁还未尽除,那边厢,努尔哈赤却自立“大金”国。

  从辽代(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就大部族生活在南起鸭绿江、长陈山,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一带的女真族,曾由完颜阿骨打统一各女真部落,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金国,随后12世纪初,在蒙古人有力的打击下,金国土崩瓦解,金人接受来自元朝政权的统治。

  明朝时,通过招抚,明廷将这个溃散的、经历了由分散迁徙,几经变迁,最后又南迁到一块的女真诸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就地设置成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并委任各部首领,依照女真旧俗,各统其属。

  之后统一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1616年建立“大金”国(后金)后,继而进攻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十二万大军惨败,明朝力量大衰,此时在辽东已失去优势,也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

  替代杨镐经略的熊廷弼联合辽东巡抚王化贞,虽招集流亡散兵、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但仍被努尔哈赤击败,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失陷。紧接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亦被夺取。熊廷弼、王化贞只好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王山海关而去。

  战败的熊廷弼、王化贞最后在明廷的悲怒中成了死囚。但战火依旧狂嚣,刺痛着明朝的心脉,孙承宗就是在这危难时刻被推举出来的。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时,孙承宗本来按部就班地给皇帝讲课授业就完满了,但国家战事屡屡吃败,能臣寥无。水深火热之际,朝中大臣都觉得只有熟识兵事的孙承宗才能挽救万危,于是在御史方震孺的奏请下,明熹宗同意孙承宗坐镇辽东战务。

  十一月的山海关仍抚吹着股股暖湿的海风,山海关现在算是万里长城最东的一关,连接着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创建,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但孙承宗坐在这“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的第一关内,这位谨毅的帝师脸上,却如霜凝冷。

  前些日子的他还算踌躇自信的。孙承宗时常看着地形图反反复复用心模拟战事战术,直到至山海关实地考察阅示后,才最终采取巩固原九边重镇的计划:他招兵选将、拟订兵制、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安置了近百万难民、组织屯垦、重筑宁远城,原先城内外荒凉一片的区域,现在渐渐发展到好几万军民驻守屯田耕种,关防固实渐有次第。又命袁崇焕、满桂驻守宁远,命江应诏为大帅、马世龙为平辽大将军,统领关内外各军。而辽海防务则委任袁可立。

  孙承宗亲自镇守在最重要的山海关。从明初建关开始,经过自己和历朝明廷的不断加固和完善,山海关已建成以关城为中心,以长城为主干线,自长城入海处到角山之北九门口长达26公里的防线,设有关口、卫城、敌台、烽燧、座炮位、石炮位完备的镇辽大关,它是“內拱神京、外捍夷虏”之“最契紧处”,关内关外天堑两隔。

  等到宁远城重筑竣工后,关内外军马亦同步填实各关,这些举措和防务建设,有效地打击了一些企图偷袭滋事的蒙古部落,使其诸部落纷纷逃离,而野心勃勃的大金也畏缩一隅,不敢贸然来犯。

  在辽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及心血的孙承宗,觉得万事俱备,只要上书皇上求得军饷二十四万后,便可立即向疆外发起进攻。谁知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向朱由校进谗不给钱,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出征之日待无定期。

  禁锢不前的状态让这位60多岁、容貌正伟的军师多了几分苍伤,锁眉纹的皱现下,平日一双彻亮的双眼也黯淡下来,也许“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才是孙承宗此刻的心态,尽管他只是离朝驻疆。

  不错,孙承宗仕务两朝,朝廷宫囿深深浅浅的案事了然于心,虽然驻守边疆一心为国,但朝廷对己、或者说皇上朱由校对己的态度转变,让他自然而然的想到又有迷雾干扰皇上而倍感忧心忡忡,而这迷雾,魏忠贤必定是领头的那团。他记得不久,魏忠贤派内应刘应坤来,说他镇辽有方、威望极高,转达魏想攀附自己的意思,但自己只是冷冷地看着刘应坤一句话也不回,这回求饷受措,阻因也许在此。

  当初驻疆时,皇上除了赐给孙承宗尚方宝剑、坐蟒、白金;派大臣带着数万武器装备供给边关军队;虽将白金十万,蟒、麒麟、狮子、虎、豹等银币赏赐将士,却还附带了魏忠贤的耳目-一群监军的宦官。尽管孙承宗上书监军宦官的弊端,皇上却回复无碍,孙承宗只好冷待这些监官,一心扑向边疆战务,以答皇上及朝臣的支持与厚望,他可不想卷入朝廷内部党植纷争。

  这下通过亲信带来的消息,他知道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皇上朱由检并未细看奏折,而是让魏忠贤念读,魏忠贤为掩盖自己罪行自编自念了所谓的奏折,结果皇上觉得是细碎的事便不再提及了。羽翼渐丰的魏忠贤便斗胆想方设法矫旨逼走杨涟,杨涟为辅佐太子朱由校能顺利登基他呕心沥血,还成功解决了当时李选侍赖在乾清宫要皇上封为皇太后的“移宫案”。正值的官臣被革职为民,让孙承宗愤怒、疑虑。奋身边疆的岁月,让远离宫廷不见细末的他急切地想回京辨察,至少,他希望通过面上后,内廷能以国事为重,平和相处。

  孙承宗想乘着西巡蓟州防务后,以朝贺万寿节为由,入京面见皇上奏释辽饷事宜,借机弹劾魏忠贤,但孙承宗带着茅元仪等一行将领,才走到通州,便收到一道“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的圣旨和兵部连下三道禁止前行的命令。抗旨违令罪大,还没战功的孙承宗只好领着将领们折返回山海关。

  五投移新都展骁勇

  位于辽阳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建成,城筑围面呈“菱形“,东西长大约896米,南北宽大约886米,占地面积0.75平方公里,每面城墙各置二座城门,共八门;城内二个高点建有“八角龙殿“和“寝宫“。

  八角龙殿内,范文程作为努尔哈赤统领的镶黄旗章京(书记员),正毕恭毕敬的在殿内,听努尔哈赤和诸将领,谋划迁都沈阳等事宜。

  这个长得魁梧、面庭俊朗的年轻人并非女真族人,他生为汉人归降后金有些缘由,6年前,22岁的他正准备和哥哥范文寀备考乡试,他们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考取功名、辅佐君王是范家世袭的内在责任。无奈那年努尔哈赤所向披靡的八旗军蜂拥而至,攻占了他们祖辈后来贬徙而居的抚顺以东诸堡,血腥杀戳近在咫尺。

  怠政多时的明神宗怎么也没想到恭顺的女真在这些淡漠的时日里崛起,当他感到时态严重,传召了大臣们,花了半年才集结明、蒙叶赫、朝鲜兵一同到辽东以围剿后金,但因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掣肘散驻在辽东,辽东成了战对双方拉锯的热身场。

  一边是压派战饷下的生活艰辛,一边是掳掠屠杀的临近,家境败落、生存无望的兄弟两对寥无顾民的明廷和溃散的救兵大失所望,而努尔哈赤的威望在蒙辽一带很高,他在吞并哈达、辉发的基础上灭了乌拉,势力的逐渐扩大,从“建州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加上他们传看了努尔哈赤与明朝结有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十分同情邻里生活的女真族人,其时明廷辽东兵队,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控制局势,以贻国中之安。而之后辽疆边臣为了争功领赏,一赶西南疆部屡获战功的喜势,竞相灭杀女真人为荣,明廷文武官将,贱视女真,称其为“东夷“,对其任意欺凌,百般盘剥。受害者之一的努尔哈赤反明,就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说的汤征葛伯的故事,有道义之因。兄弟两也想拥有先祖范仲淹“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加之“喜功名,而不为朋党”,于是毅然远离朋党割争得明廷,投靠了努尔哈赤。

  没等八旗大军攻下抚顺,兄弟两便主动求见。明初时,临靠汉人的部分女真族已被汉文化日渐同化,属于建州熟女真的努尔哈赤,早年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这期间习会蒙古语和汉语,他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敬祀忠义的化身、忠君爱国的关帝,他善用诚心投靠的范家兄弟,当知道他两为汉族名臣之后,更是赞许他们,并同意他们加入战事,记录谋划兵策及国策事宜。

  后金女真人属于渔猎民族,在努尔哈赤的统教下,后金国民闲时耕种为农、战时持器为兵,生产和军事统一行进。随着努尔哈赤征战的节节顺利,统一族人、收复周边的蒙古部族、袭取俘虏明朝汉人,人口队伍越来越壮大,于是他把之前以牛录制为管理国民的组织,扩展为八旗制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把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的黄、陈、红、蓝四旗组织基础上,增编镶黄、镶陈、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

  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牛录即满语“大箭”的意思,设牛录额真1人(佐领);5 牛录为1甲喇,设1甲喇额真(参领), 5甲喇为1固山(旗),每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设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设一名固山王或硕贝勒,固山王或硕贝勒均由努尔哈赤有血缘关系的亲信当担,属于真正的旗主。同时,每一牛录除了1额真,还附两名附手,4名达旦,每位达旦配1名章京(书记员)及1名拨什库(领催,负责册籍、俸饷),整个八旗制度内,有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12万人。

  努尔哈赤指挥着这支庞大的入则为农,出则为兵的力量,不再满足于驻守才住了几年的东京城,他希望这支力量能成为后金继续状大的引子,迁都沈阳,后金就能带着这支力量持续西进扩充。

  这些年,兄弟两不只是凭着文笔,安逸地做着文书工作,他们也得跟着努尔哈赤的八旗征战,戎马生涯,刀光剑影,生死无常,哥哥范文寀虽与一样弟弟勇猛,但没挡住乱刀颠马中携裹而来的厄运,年纪轻轻便远逝了。哥哥的离世没有让范文程沦缩,相反,跟着善遇他的努尔哈赤及其族人生活出战,使他变得越来越成熟骁勇。

  六莱阳世家飘书香

  四月,梨香园(今山东莱阳蚬河公园)的梨花放肆的开着,争着将白嫩娇俏的一面,施展在名叫青春的时光里。满园映目,一片仙缈,馨香的皑皑白雪直教人迷醉,春日的迎春、紫荆、樱花可不敢怠慢,它们努力使出浑身解数,也想偷些支持的目光。

  每年这月的二十日,莱阳的男女老少可不愿辜负这好春光,接踵来到梨香园,一同庆祝属于他们的梨花节。而每逢此节,宋玫必领着家中几个弟弟来游园。宋玫对这“领班式的节目”其实并不反感,但今年宋玫已经18岁了,本想约着好友相逛,但拗不过舅母们和母亲的安排,只好照旧。也罢,反正几个弟弟们还算文静听话,带着出门一路有说有笑,没有如别家兄弟打闹争执般的反感,宋玫也就惬意地和弟弟们游起园来。

  宋玫是家中老三,父亲是南京鸿胪寺正卿宋继登,母亲李月白是河南河内县(古怀庆府今博爱县那带)人,宋继登是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进士。没中榜前,宋继登已有妻子左氏,生了宋玫的两个哥哥宋琮、宋珵。宋继登督永平(今云南一带)储粮道时,左氏随宦,因路途劳顿,身体急疾,不多久就病逝了。为了照顾幼儿,时任汝宁(今河南信阳及驻马店一带)同知的继登父-宋兆祥,经同僚媒荐后,便安排儿子娶颍州卫(明朝以颍州属凤阳-安徽,颖州卫属河南)做文官的李魁先之女李月白续弦。

  为了照顾家庭,避免左氏之悲,李月白不再随宦,带着宋玫和两个哥哥一直住在莱阳城宋家庄村。

  1613年,李月白堂弟李精白中了进士,任夏津(山东德州、济南一带)县令,因政绩优秀,很快升任山东巡抚。

  当时巡抚属于京官,辅助朝廷管理地方,巡抚有实权,统管省级地方中都指挥使司(军事)、按察使司(司法)、布政使司(民政)。由于处理地方事务繁杂,巡抚在地方可能好多年都未能脱身,加之朝廷又规定巡抚不能在原籍任职,必须回避,所以朝廷便建造专门的衙署,允许巡抚携带家眷来住。

  河南的李家兄弟因姐弟都在山东,生活优越安定,便都迁来莱阳,李家老少就住在莱阳城李格庄村。

  安居乐业后,李家的男丁陆续出现了,李月白的亲弟李再白于1614年生下了李信、李精白生下了次子李鹤孙(长子李麟孙-李栩在1610年山东任上出生),李精白亲弟李允于1616年生下了李牟;李鹤孙6岁时发了场高烧,不治,所以和几个没存活的孩子一样,并未在人世久留。

  宋玫的哥哥们比他大好几岁,都成家了,又因母亲的缘故,宋玫就和这几个健康的孩子一起成长。

  几个孩子按长幼顺序,两两间差三岁,李栩比宋玫小三岁,今年15,李信11,李牟8岁。

  “表哥,考考你,你知道哪些诗有描写梨花的吗?”最小的李牟最是活泼,他并不知道宋玫再过几月就要参加乡试,只知道大人常常考宋玫问题,于是有样学样,撅起脖子看着拉着他的手的宋玫。

  宋玫生于官宦世家,饱览群书,文才禀赋自有过人之处,别说梨花,整个诗经都可以娓娓道来,宋玫不因问题难到,只是被李牟一句稚气的“考考你”逗得哈哈大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有多难?”李栩看着一边笑开怀的宋玫,扔了一句给李牟。

  “不行,这句我也记得,来点别的。”李牟神气地说。

  “这句好啊,你记得的话,你知道是谁写的吗?”宋玫摸着李牟的头问道。

  “这个嘛,信哥哥知道!”滑头的李牟指着比他高大半个头的李信,把握十足地说道。

  李信本来默不作声地在思考着梨花的诗句,没想这刻就问起自己了,他在才气十足的哥哥们面前可不敢搬文弄斧,一度拘谨地有些不安,可这句诗确实是他所熟悉的:

  “北风卷地陈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是唐.岑参的《陈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你看,这回信哥的吧!”李牟人小鬼大,挑衅着看着他的几个哥哥。

  “不错,那李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想呢?

  兄弟间一聊起诗文便驻足到一片梨树下,不知不觉融成春天的一幅画,任凭周围来来往往的赏客投来悠然的目光。李信听到李栩的问题,不知是因赏客投来的视线,亦或是问题的难解,竞害羞或为难的低头不语。

  “这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真挚的友情,和他们爱国热情。我们除了背诵,还需要多理解诗人的想法和感情,这样,才算真正的领会诗文……”宋玫对着弟弟们说道。

  兄弟们接着聊了许多诗和别的话题,但李信却良久沉浸在哥哥的解说中,他佩服哥哥的学识,暗暗立下了多学文书的决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