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一百三十二章 懂事的苏迈

轼语 砚曦瑶 2348 2024-07-06 15:28

  苏轼换上轻松的语气:“好啦好啦,赶紧上车吧,路上照顾好弟妹。”

  苏辙点点头,踏上了马车。

  苏轼拉着苏迈走到张方平所在的马车旁,轻唤道:“张大人……”

  张方平掀开窗帘,探出头来,对苏轼笑道:“怎么了?”

  苏轼对车窗旁的张方平躬身行了一礼,道:“张大人对我兄弟二人的大恩大德,子瞻没齿难忘。我虽力薄,但今后大人有用得着子瞻的地方尽管吩咐,子瞻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张方平笑道:“老夫一行将入土之人,没啥报不报答的。你以后好好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就是对老夫最好的报答。”

  苏轼再度拜谢道:“子瞻铭记于心,大人一路保重。”苏迈紧随父亲,躬身行礼。

  张方平摆了摆手,对苏轼道:“回去吧。”随即对车夫道,“走吧。”

  车夫挥动缰绳,马车缓缓前行,后面的车队也依次行驶起来。苏辙的马车在车队的最后,苏轼拉着苏迈一直等到苏辙的马车路过身边,对其挥手道:“一路保重。”

  苏辙点点头,道:“兄长快些回去吧。”苏迟、苏适、苏景娘、苏惜娘探出头来,挥手告别,

  苏迈看着即将离别的弟弟妹妹们,紧紧地拉着苏轼的手,强忍悲痛,对其说道:“你们俩要乖乖听叔父的话,好好念书、习字啊!”

  苏迟、苏适、苏景娘、苏惜娘探异口同声答道:“会的。”

  马车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苏轼父子二人的视野当中。苏迈抬头看着苏轼,悲伤道:“爹,叔父他们应该很难再回京师了吧……”

  苏轼低头看着满脸沮丧的苏迈,伤感道:“不会回来了。”

  苏迈不解道:“为什么大人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呢?”

  苏轼震惊地看着苏迈,不知其为何突然有此感慨,询问道:“为什么突然这么说?”

  苏迈道:“王大人和叔父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就是这样吗?”

  苏轼大惊,他从来没有对儿子提过朝中之事,对方竟主动提及王安石,并且还直接指明制置三司条例司。他急忙看了眼周围,好在四下无人,蹲下身来,平视对方,低声道:“谁对你说的?”

  苏迈道:“爹,我十二岁了,如今王大人新法闹得沸沸扬扬,书院也难免不议论此事。叔父之前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就是为王大人做事吗。任期未满就离开,一想就知道其中缘故。王大人只要依然受官家恩宠,叔父就没法回到京师,不是吗?”

  苏轼这才意识到自己眼中那个年幼的苏迈早已长大,当时自己在天庆观北极院读书时,只七岁便对朝政感兴趣,非让师傅张易简对自己普及庆历新政之事,儿子如今已十二岁,确实到了对这些感兴趣的年纪了。苏轼站起身来,拉着苏迈朝马匹处走去,边走边说道:“你说的没错。爹知道你聪明,但是在书院还是少议论朝政,免得引火烧身。”

  “我才不说呢,再说了,他们也不感兴趣。平时先生教的知识,他们都学不明白,哪有功夫了解别的。”

  苏轼将苏迈抱上马背,自己翻身上马,缓缓行进在回程的路上。许久,他对苏迈道:“迈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以后迈儿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只管问爹,爹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迈扭头,用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看着苏轼,“真的?”

  苏轼语气坚定地说道:“真的,爹何时骗过迈儿。”

  二月。

  延和殿。

  宋神宗看着一本本官员们呈送上来的奏章,大多都在议论新法,看得他颇为头痛。

  当他翻到苏轼所奏的《再上皇帝书》,不由眉头深锁,对一旁的王安石道:“这苏子瞻也是够执着的,几个月前上书一封,朕没回他,这又来了一封。”

  几个月前苏轼刚了一封《上神宗皇帝书》,针对各类问题予以阐述。

  宋神宗没有回应就是无声的回应,一般人意会后便不再谏言。怎奈苏轼太过执着,看到不平事非要上书言事,以对得起这身官服,于是再度上书。

  王安石思忖着,这苏子瞻果真是个人才,本以为开封府推官忙碌的工作能将他困住,安生一点少管新法之事。

  没想到两个多月,他对于公事不但决断精敏、处理得当,还深受汴京百姓爱戴,声闻益远,看来是老夫小瞧他了。

  想到此,他微微叹了口气,心念着,只可惜我们政见不同,要是能为我所用,绝对会助我一臂之力。

  门外宦官来报,审刑院孙固求见。宋神宗准允其进殿,又看了眼一旁的王安石,想着王安石与孙固政见不合,二人同时在场难免会一言不合引发争端,于是对王安石道:“王卿,你先退下吧。”

  王安石行礼告退。孙固与其擦身而过,进入延和殿。

  孙固跪拜起身后,将所要呈奏之事一一陈述,陈述完见宋神宗正在详阅奏章,眉头深锁,不时微微叹息。

  他见宋神宗一直没回答自己刚才所奏之事,只得静静等待。过了许久,宋神宗终于将奏章看完,突然发现孙固还站在殿内,问道:“你怎么还站在这儿?”

  孙固回禀道:“臣刚才所奏之事……官家觉得……”

  “就按你说的办吧。”宋神宗说完重新翻着刚才看过的那本奏章。

  这是韩琦千里迢迢从大名府送来的奏章,经过那次百姓登门跪求后,他对青苗法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研,最终形成这份奏章向宋神宗表明青苗法对百姓的荼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祈盼宋神宗能改变心意,废除青苗法。

  韩琦历经三朝,虽外任,但在宋神宗心中的分量不轻。

  宋神宗之前已经读过无数封针对青苗法弊端的奏章,但都半信半疑,并未表态,直至今日看到韩琦的这封,心中那颗执着的心终于开始动摇。他合上奏章,对孙固道:“你觉得青苗法如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