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四百二十九章 初食荔枝

轼语 砚曦瑶 2606 2024-07-06 15:28

  数日后。

  苏轼正坐在家门口纳凉,一匹马在合江楼门外停了下来。阵阵酒香扑面而来,苏轼朝香味处望去,只见一名差役下马快步朝自己走来。差役走到苏轼身边,试探性地问道:“请问,苏先生是否住在这里?”

  苏轼起身道:“我就是。”

  差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苏先生,小人途中颠簸不小心打碎了章大人送您的六壶酒……”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递给苏轼,“这是章大人派我送来的信件。”

  “碎就碎了,起来吧。”苏轼拆开信件认真读了起来。

  广州知州章楶和苏轼是多年的好友,同时他也是章惇的弟弟,虽然苏轼如今和章惇势如水火,但和章楶的友情并未受到影响。

  苏轼回房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让差役带回,以表达自己的谢意,顺便诙谐地逗一下章楶。(章楶,字质夫)

  春去夏来……

  四月十一日。

  初夏岭南的炎热气候夹杂着许许潮湿,苏轼感觉难以适应,慵懒地倚在睡塌上小憩。

  王朝云走了过来,轻坐塌边,温柔地扇着扇子。苏轼微微抬眼,伸手按住王朝云挥动扇子的手:“不用扇了,天太热,你也去躺会儿,少活动少出汗。”

  王朝云推开苏轼的手,继续为其扇着,柔声道:“没事,我不热,你睡吧,睡着了我就走。”

  苏轼叹息一声:“都是我不好,害你跟着我受苦。”

  王朝云道:“何来受苦,此生能跟着轼哥哥是我最大的幸福。”

  苏轼捋了捋发白哦胡须:“还轼哥哥呢,该轼爷爷了!”

  王朝云噗嗤一声笑出声来:“不管过去多少年,在我心里,你永远都是我的轼哥哥。”

  “爹,你看我带什么东西回来了。”苏过提着沉甸甸的竹篮欢欣鼓舞地跑来,刚走到门口见苏轼、王朝云正深情款款地凝望对方,瞬间僵住。苏轼咳嗽了两声,以缓解气氛的尴尬。

  王朝云接过苏过刚才的话尾继续说道:“叔党出去了这么久,可是找到好东西了?”

  苏过走了过来,将竹篮放到睡塌边,开心道:“邻居送的荔枝,爹,王小娘,您们尝尝!”

  苏轼猛然坐起,盼了半年的荔枝终于成熟,可以一饱口福了。“你尝了吗?好吃吗?”

  “爹没尝,我怎可抢先品尝呢!”

  苏轼拿了两颗荔枝分别放在苏过、王朝云手上:“来,一起吃。我倒要尝尝这一颗小小的荔枝究竟有多大魅力竟让杨贵妃如此垂涎!”

  苏轼将荔枝凑近鼻尖,鲜红的外皮透出隐隐清香。他剥开外皮,里面露出白玉般的果肉,“没想到里面竟然是这样!”说着将荔枝送入口中,口感醇厚,甜而不腻,不禁赞叹道,“果真是人间美味啊!”

  听到苏轼如此夸赞,王朝云、苏过也剥开荔枝尝鲜,纷纷对其赞不绝口。

  苏过道:“邻居们说把荔枝放到冰盘里冰镇一下清凉爽口,味道极佳。”

  苏轼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对王朝云道:“那你让小惠去冰窖拿点冰来,我去洗下酒杯。”然后看向苏过,“叔党,你去把我的桂花酒拿来,桂花酒配着荔枝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王朝云笑道:“刚才还无精打采地瘫在塌上呢,一篮子荔枝就让你生龙活虎了。”

  苏轼道:“唯美食、美酒不可辜负也。”

  不一会儿桂花酒、冰镇荔枝全部上桌,苏轼、王朝云、苏过落座后,招呼小惠、小善也一起过来坐下吃。

  苏轼吃着荔枝,喝着美酒,忽然诗兴大发,让小惠拿来纸笔,当即赋诗一首夸赞荔枝: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支:通假字通“枝”,下同)

  挥毫即成,苏轼继续开心地吃了起来,不知不觉一盘荔枝尽入腹中。他摸着黏糊糊的手,回味着口中残留的果肉醇香,感慨道:“真是太好吃了!”

  苏过道:“邻居们说了荔枝摘下来不能久放,所以爹想吃时就给他们说一声,他们现摘。”

  苏轼道:“想当年杨贵妃若想吃到新鲜的荔枝,护送者必定千里疾驰,一路上不知累死多少人与马。自古官员为了献媚争宠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就像丁谓、蔡襄进贡的武夷山茶叶。官家缺茶吗?无非是这些人争宠的手段罢了。”

  想到此,他提笔又写了一首诗,以讽刺官员谄媚的行径: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夏去秋至,转眼苏轼在惠州已生活快一年。一年的时间,苏轼结交了一堆朋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百姓。大家时常来苏轼家做客,更有远道而来的朋友在合江楼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才走。对他而言,惠州的日子虽然清贫,倒也乐在其中。

  为官多年的他虽然赋闲在家,但只要看到惠州有军纪政务问题就忍不住想要干预,只可惜自己戴罪之身没有实权,只得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反应给詹范或者程之才,并附上自己的解决办法,请对方代为处理。

  惠州军营破旧不堪,无法居住,将士们经常租借民房居住,扰的附近居民痛苦不堪。将士们嗜酒赌博成性,军纪涣散,军威不振。苏轼深入调查后将军营情况写信反映给程之才,请其添置营房三百余间,整顿军纪,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秋收之时,百姓纳税可以选择纳钱或者纳米粮,然而负责收税的官员为了减轻漕运负担只允许百姓缴纳钱,不得缴纳米粮,于是惠州一带出现米贱钱荒。

  苏轼多方走访后,建议程之才与提举常平司、转运使司等相关部门的官员们协商,允许百姓自主选择纳钱或者纳物。最终惠州及周边各州的百姓皆因苏轼的建议而获得了纳税自主选择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