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四百二十八章 推广农事

轼语 砚曦瑶 2360 2024-07-06 15:28

  苏轼回头一看,见一名道人骑着毛驴朝这边赶来。苏轼一脸迷茫地看着这张生面孔,问道:“道长认识我?”

  道人下了毛驴,对苏轼道:“贫道邓守安。”

  苏轼震惊道:“邓道长!您怎么会在这里?”

  邓守安道:“贫道碰巧听闻先生在这附近就赶了过来,想与先生见上一面。刚才也不确定是不是你,就试着喊了声,没想到果真是。”

  苏轼去年刚到惠州时,路过罗浮山曾去道观拜访邓守安,怎奈对方外出不在观中,只得作罢。邓守安回来后听闻苏轼来访,正打算抽空去拜会一下,不料听闻有人见苏轼昨日和另外几人在香积寺附近游玩,便骑着毛驴追赶而来。

  程之才来岭南后也曾听闻罗浮道人邓守安的名号,既然难得相见便留下来一叙。几人重回寺中借了间干净的僧舍,备了些美酒,促膝长谈,一直聊到夜半铙鼓敲响才意识到已经这么晚了。苏轼作诗《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再用前韵》以赠别。

  翌日,程之才带着程十郎启程离开。博罗县县令林汴送完程之才后,见苏轼与邓守安准备离开,阻拦道:“苏先生既然来了,何不多留一日,随我四处走走?”

  苏轼闲来无事,便欣然答应。就这样,苏轼送别邓守安,带着苏过随林汴一边畅谈着,一边在香积寺附近闲逛着。林汴见苏轼目光游离,不时看向溪水,询问道:“苏先生在看什么?”

  苏轼指着溪水道:“此地溪水水势不小,林大人何不在水上建造水碓磨,再筑塘百步,闸而落之,便可转两轮举四杵,利用水力舂米、磨面。”

  林汴赞道:“此举甚妙,我明日便命人着手操办。”

  三人游玩了一会儿乘车返回。回程途中苏轼将博罗县与香积寺沿途美景,以及督促林汴弄水碓磨一事尽数写在《游博罗香积寺》一诗中以纪念此行。马车路过一处水田时,苏轼将头探出窗外愣神凝望望。林汴顺着苏轼目光直视处看去,除了不远处一些百姓正在稻田中插秧,并无异样。

  苏轼指着躬身将秧苗一根根插入水田的百姓们,对林汴说道:“此地百姓都是这样插秧吗?”

  林汴茫然地看着苏轼,不解他对这种司空见惯之事有何疑惑,反问道:“难道不应该这样插秧吗?”

  苏轼道:“我之前在黄州时曾见百姓使用秧马插秧,十分便捷。”

  “秧马是何物?”

  “是一种农具,百姓可以坐在上面用脚推动秧马进行插秧,这样就不用躬身一根根地将秧苗插入水中,大幅提高插秧效率。”

  林汴惊喜交加:“竟有如此好物!”说着不免心生遗憾,“可惜此地只能徒手插秧,并无此种农具。”

  “这有何难?我将秧马的制作过程画下来,林大人可以制作一批供百姓使用。”苏轼想着,既然博罗县如此,想必整个惠州亦然,等我回去后定要找下詹大人,让他将秧马在惠州推广,进而以点带面逐渐在岭南各州推广,从而提高生产力,改善岭南的经济状况。

  林汴震惊道:“没想到苏先生竟然懂得农事!”

  “不过略懂一些罢了。”苏轼担任几任知州期间经常深入民间,察访民情,闲余时间还有心研读相关书籍以想方设法提高当地经济,加上黄州几年的生活让他有了亲身躬耕的实践经验,较不少从未务农过的官员而言,他更能明白百姓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苏轼等人来到博罗县衙,苏轼将秧马的制作过程画下来,并将之前自己所作的讲述秧马的诗文《秧马歌》默写了一遍交给林汴,随后带着苏过返回合江楼。

  随后的日子,由于苏轼一家搬来合江楼居住,出行更加方便,苏轼终日无所事事,便到处转悠着打发时间。

  一日,他和苏过来到城郊欣赏南国别样的春色。两人越走越偏,不知不觉来到了郊外的一片荒地,此地极其荒凉,杂草丛生。苏过环顾四周,对苏轼道:“爹,此地荒凉并无美景,我们要不换个地方转吧。”

  苏轼道:“荒凉不失为一种景致。”说完大步穿行于茂密的杂草中。他走了许久,忽感脚下踩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俯身捡起,竟是一根细长的骨头。他眉头深锁,端详半天,震惊道:“这好像是人的腿骨!”

  “不会是有人杀了人弃尸荒野了吧!”

  “不知道,既然有腿骨,附近肯定还有其他部分骸骨,我们赶紧找找。”

  父子俩拨开杂草找寻着,很快便在不远处找到了头骨等其他骸骨,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具骸骨附近还有另外两具。

  “爹,已经三具了,不会是个连环杀人案吧。”

  “走,我们往前走走,看还有没有。”

  父子俩踏着杂草四处游走着,一具、两具、三具……越来越多的骸骨映入眼帘。

  苏轼、苏过被数百具骸骨所包围,温暖的三月天仿佛瞬间变得阴冷起来。

  苏过不由打了个寒颤:“爹,这里怎么这么多骸骨啊?这……这已经不是杀人案这么简单了吧。”

  “之前岭南一带曾发生过战争,想必这里就是当年的战场。战争结束,数百名将士曝尸荒野,沦为一摊白骨,可怜可叹啊。”

  “如果战场残骸,兵器呢?”

  苏轼揣测道:“应该被清扫战场的人拿走或者被惠州百姓拿去变卖了吧,毕竟兵器值钱没理由扔在郊外无人问津。”

  “既然有人拾走兵器为何不顺道将尸骨收敛?”

  “可能数量太多了吧,费时费力费钱。”

  苏过看着周围数量如此庞大的骸骨便知当年战争的惨烈,不由叹息:“这些人为国捐躯,到头来竟然无处安葬……”

  “走,我们去衙门找詹大人。”

  苏轼和苏过来到惠州衙门求见詹范,向他说明郊外发现尸骨之事,并请求他将尸骨安葬。詹范当即安排人手去郊外收敛尸骨,苏轼撰写祭文《惠州祭枯骨文》以告慰亡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