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三百八十九章 阻止开掘八丈沟

轼语 砚曦瑶 2586 2024-07-06 15:28

  八月二十五日。

  颍州。

  苏轼和阿九抵达颍州,这里对于苏轼再熟悉不过,恩师欧阳修生前居住于此,他多次和苏辙前来拜访,如今恩师已故,喜悦之情外徒增几分伤感。两年前,师母薛夫人病故,欧阳棐、欧阳辨扶柩来此,并在此地守孝居住。此外,通判赵令畤、州学教授陈师道也是苏轼的朋友。闲暇之余,他可以约这些人吟诗作赋、郊游赏景。

  苏轼下了船,一名衙役指着他,对一旁的另一名衙役道:“你看,那位是苏大人吧?”

  衙役从袖中拿出一张赵令畤给他的画像,对比了下,道:“赵大人说按照来信苏大人应该这几天就会抵达,我们已再此等了两天,想来也该到了,而且赵大人说苏大人身形修长,此人也符合,应该是他。”

  两名衙役走上前去,拱手道:“请问是苏大人吗?”

  苏轼见两人一身衙役打扮,想必是来接自己的人,道:“是啊!”

  衙役挥了下手,示意车夫驾车过来。苏轼上了马车,衙役等人也翻身上马,一同朝颍州衙门进发。

  苏轼抵达衙门,赵令畤闻讯前来相迎,笑道:“我还想着你要在京师多待几天,要下月初才来呢,没想到这么快就抵达了。”

  苏轼笑道:“颍州离京师近,走水路几日便可抵达。朝廷任命一正式下发,我简单收了下行李就来了。德麟近来可好?”(赵令畤,字德麟)

  赵令畤笑道:“一切安好。”他见派去的众多马车上并未下人,疑惑道,“仲豫他们呢?”

  苏轼道:“他们在杭州,我回京时没有带他们。”

  赵令畤道:“你这是压根儿没打算在京师就留呀。”

  苏轼笑道:“是啊,还是在地方为官自在。”

  赵令畤问道,“不知仲豫他们何时抵达,我好派人迎接。”

  苏轼道:“我已寄信去了杭州,等他们收拾好家当再过来估计得两个月后了,你不用为他们操心。对了,你把颍州这几年的文书、账簿、刑狱案牍等都拿来让我看看,我先还了解一下颍州的情况。”

  赵令畤笑道:“颍州太平,民风淳朴,衙门事也少,你明天再看都来得及。连日舟车劳顿,还是去官舍歇歇吧。”

  苏轼道:“也好。”

  赵令畤命衙役带苏轼去官舍,自己则返回通判厅继续处理公务。

  颍州不比杭州繁华,公务也少了很多,苏轼每天的日子过得十分清闲,仿佛已致仕还乡一般。他经常约着欧阳棐、欧阳辨、赵令畤、陈师道等朋友或泛舟颍河,十天能来九天。

  九月初五。

  苏轼又约着欧阳兄弟、赵令畤、陈师道同游颍河。

  几人泛舟河上,苏轼心情大好,不由吟诗一首:“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作完诗,他对欧阳棐和欧阳辨道:“今日天气不错,你俩何不吟诗一首?”

  欧阳棐和欧阳辨素来不喜吟诗,百般推辞。苏轼觉得此番美景不吟诵几首岂不少了几分乐趣,怎奈欧阳兄弟没兴趣,劝说许久只得作罢,打算改天再怂恿二人。

  正在苏轼因为衙门闲来无事怡然自得的时候,朝廷的一封圣旨送达颍州。苏轼打开一看,是一篇征集意见的诏书。

  汴京地势低经常发生水灾,朝廷对此头痛不已,广泛征求意见,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自扫门前雪的方案,挖沟引水至惠民河。结果惠民河水位不断升高,最终漫过堤坝,造成陈州被淹,于是官员李义修提议开掘八丈沟,将陈州的水引入颍河,再由颍河引入淮河。朝廷将这个方案下发给沿途水域周边的各州,让大家发表意见,如果各州没意见,朝廷就开始组织人动工。

  苏轼看后眉头深锁,命人将赵令畤叫来。赵令畤来到知州厅问道:“子瞻你找我?”

  苏轼将诏书递给赵令畤,道:“你看看,对此有何看法?”

  赵令畤在诏书刚送到的时候已大致瞟了几眼,他接过诏书又仔细看了一番后,道:“开掘工程不涉及颍州地界,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苏轼道:“工程虽然不涉及颍州地界,但是他们最终将陈州的水都注入颍河,一旦颍河水涨,漫过堤坝,颍州又会像陈州那样被淹。”

  赵令畤道:“我看上面说颍州的水又引入淮河,河水一来一去,保持畅通,应该对颍州影响不大。”

  苏轼道:“理论上来说与颍州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为保万无一失,我们还是查证一番比较好,不然一旦工程完工,涝季时水淹颍州城就糟了。”

  赵令畤道:“也好,你打算怎么办,我全力配合。”

  苏轼道:“我打算去各县实地走访一番,你命人下发公告招募懂得水利的人献策,并实地勘察一番,将最终结果报我。”

  赵令畤道:“好,我这就去办。”

  就这样,苏轼先带领部分官员、衙役分别去了万寿,汝阴、颍上三县,实地考察一番。返回州衙后,他下令逐县仔细打量,每二十五步立一竿,每竿用水平量见高低尺寸,一共五千八百一十一竿,然后地面高下、沟身深浅、淮河涨水高低、沟之下口有无阻塞就显而易见了。

  各县考察并汇报了实际情况后,苏轼又写信给陈州知州李承之、府界提刑罗适、都水监所差官、以及本路提刑、转运司等官员,让大家都来颍州开会,商讨开掘八丈沟的利害。

  经过大家的详细调查和商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八丈沟不能开掘。于是苏轼上书《申省论八丈沟利害二首》,表明开掘八丈沟不光劳民伤财,损害百姓良田、有水患风险等问题,还会因八丈沟建成后导致商贾行船不路过颍河,对颍州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苏轼担心万一各州都表示可以开掘,只有颍州、陈州反对似乎很难说服朝廷,于是他一边继续考察,找寻可以说服朝廷的强有力的证据,一边和李承之等人继续商讨。

  十月。

  苏轼又上书《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将之前的调查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请求朝廷不要开掘八丈沟,最终朝廷终止了这项工程,让苏轼觉得一个月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