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仲继续禀告道:“有一次,官家因咳嗽罢讲,等圣体康健回迩英阁,学士以下侍讲读者六七人,程正叔官职最小,他竟然越级独自前去问候官家圣体。臣居京师近两年,程正叔从未登门,等臣担任台谏官,程正叔马上就来造访臣家……”说着将那日两人的对话尽数告之,“伏望官家、太皇太后分析判断臣之言,并治程正叔之罪。假如不能诛杀他,就请将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
御史中丞胡宗愈紧接着启奏道:“程正叔更改太学规制,一概出于己见,没有条理,学者对此诟病不已。先帝以学问聚集名士,以经义教导他人,三舍科条本来已经非常精致细密,应该一切从旧。”说着滔滔不绝斥责程颐的短处,并说不宜使他继续待在朝廷。
数日后。
朝廷下诏:朝奉郎、右司谏贾易知怀州;通直郎、崇政殿说书程颐罢经筵,权同管勾西京国子监。
贾易诬陷吕陶与苏轼、苏辙结党,已让苏轼、苏辙备受争议。吕陶、上官均被调职后,争议并未减少,如今贾易、程颐等人罢去,朝中洛党、朔党更是掀起了对苏轼、苏辙的憎恨。
这天,苏轼从学士院回到家中,王闰之命厨子老杜炒菜,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端上饭桌。一家人围桌而坐,王闰之笑道:“老杜新学了几道菜,你尝尝,看好吃不?”
老杜站在一旁期盼着苏轼的夸奖。
苏轼看了眼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点点头,语气平淡地说道:“看着不错。”
老杜见苏轼无精打采,心中泛起嘀咕,道:“官人要是觉得饭菜不可口,我再去做点别的。”
苏轼道:“不用,你做的挺好的,是我今天没有胃口。”
老杜这才松了口气。
王闰之道:“学士院出了什么事吗?”
苏轼道:“没事,就是今天事多,有些疲惫罢了。好了,大家赶紧吃饭吧。”说着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王朝云见苏轼欲言又止,静静地吃完饭。
饭后,苏轼径直来到书斋,看起书来。没多久,王朝云走了进来,道:“我看你晚饭没吃多少,我让老杜熬点粥,等会儿你再吃点。”
苏轼将书放下,道:“没事,我不饿。”
王朝云绕到苏轼身后,为其揉着肩,道:“今天公务很多吗?”
苏轼道:“还好,和平时差不多。”
王朝云思索片刻,道:“是因为贾明叔吗?”说完见苏轼身形一晃,料想自己猜对了,一边揉肩一边继续说道,“那日听你和子由在家中谈及贾明叔弹劾亲家与你们结党之事,以你的个性定是坐不住的。如今贾明叔又被罢言职,你和子由必然备受争议。”
苏轼将王朝云拉到面前,抬头看着她,欲言又止。王朝云将满脸忧思的苏轼拥入怀中,道:“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你想离京了是吗?”
苏轼将头埋在王朝云腹部,语气低沉地说道:“我本无心党争,然而朝中非要将我们分为蜀党,而洛党、朔党将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想要平息波澜,唯有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所以……我有点想上书乞求外任。”
王朝云柔声道:“那我们就走。去地方为官,反而自在。此事你要告诉大娘子吗?”
苏轼道:“等我明日上书后,看下官家和太皇太后的态度再告诉她吧。她心态没你好,说太早了,反而让她忧心。”
王朝云道:“也好。不过我感觉你不一定走得掉,太皇太后可能不会同意。”
苏轼道:“那我就多上书几封,直到她同意为止。”
王朝云道:“能走我们就走,走不了就安于现状,切莫太过执拗。”
苏轼点点头,道:“我明白。”
王朝云道:“子由呢?”
苏轼道:“我明日上书后再告诉他。”
王朝云道:“好。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我只盼你每日平安喜乐,其他荣耀富贵无非过眼云烟。”
苏轼紧紧地抱着王朝云,用力点点头。
翌日。
苏轼上书乞求外任,苏辙闻讯也上书乞求和兄长同就外任。两人的乞求的奏章均被驳回。无奈之下,苏轼只得以身体抱怨为由多次上书。
数日后。
延和殿。
太皇太后单独召见苏轼。苏轼闻讯后一路小跑,抵达延和殿,他站在殿外,整理着装,心中惴惴不安,不停揣测对方意欲何为。宦官进去通报后,将苏轼带入殿中。苏轼行礼后,对太皇太后道:“不知太皇太后召见臣所谓何事?”
太皇太后道:“苏卿近来屡屡请求外任,为何?”
苏轼道:“臣患病多年,一直未痊愈,无力肩负此职,故而求去。”
太皇太后直截了当道:“是因为贾明叔之前弹劾之事吗?”
苏轼低头沉默许久,不知如何应答。
太皇太后道:“如果是因为这件事,你大可不必担心。吾不信那些诬蔑之词,你且切莫挂心。再说了,贾明叔已离京,不会再起波澜。”
苏轼道:“人言可畏,如今朝中不少人对臣颇有微词,臣一日不走,风波不息,还望太皇太后恩准臣和弟弟子由的请求,让我们兄弟俩离京外任。”
太皇太后沉默片刻,道:“吾有一事想问你。”
苏轼道:“太皇太后请讲。”
太皇太后道:“苏卿前年此时身在何处,担任何职?”
苏轼思忖着,前年乃元丰八年,宋神宗改任他为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此时他应该携一家老小在前往汝州的路上。想到此,他回答道:“臣前年此时为汝州团练副使,应该正在赴任的路上。”
太皇太后道:“如今你是何官职?”
苏轼看了眼太皇太后,想着对方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不知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如实回答道:“臣此时任翰林学士。”
太皇太后道:“你能有今天的地位,知道为什么吗?”
苏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因为太皇太后的赏识。”
太皇太后摇摇头,道:“不是,与吾没关系。”
苏轼急忙改口道:“是官家的赏识。”
太皇太后又摇了摇头,道:“也和官家无关。”
苏轼道:“那是司马公等人的推荐。”
太皇太后依然否认道:“也不是。”
苏轼见太皇太后接连否认三次,瞬间慌了阵脚。他思绪飞转,除了官家、太皇太后、司马公等重回朝堂的旧臣们,还有谁参与此事,难道太皇太后怀疑我结党营私,急忙解释道:“臣绝对没请别人帮忙,以求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