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一百五十四章 师生畅谈

轼语 砚曦瑶 2397 2024-07-06 15:28

  苏轼耸耸肩,莞尔一笑,“回不去就不回了呗,以后为官闲暇之时还可纵情山水,岂不乐哉?”

  欧阳修还记得十五年前与兄弟两人初识之时,苏轼立志要有一番作为,如今他三十六岁正值壮年却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想到此不免唏嘘不已。他调整一下情绪,对苏轼道:“在京师为官,离官家近,能为其出谋划策固然好,但在地方为官,为百姓做些实事,造福一方同样重要。”

  苏轼道:“学生明白。”

  欧阳修看了眼沉默不语的苏辙,道:“教书育人同样重要。如今王介甫提倡统一思想,让学子们都学习他所著的书籍,贡举考试也是同样录取与他思想一致的人,如此以往只能培养出会应试的举子,却培养不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因为能够容纳不同的理论与观点,大家汲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如今你虽不在衙门,不能直接为百姓谋实事,但却能为朝廷培养出国之栋梁,也是功劳一件。”

  苏辙道:“学生定不负恩师所望。”

  欧阳修看一旁的苏迈,问道:“迈儿今年应该十来岁了吧?”

  苏迈回答道:“回师公,十三岁了。”

  欧阳修道:“真是长成大孩子了!这段时间都读了什么书呀?”

  苏迈将自己所读的书尽数告之。欧阳修满意地点点头,夸赞道:“不愧是子瞻的孩子,已经读了这么多书了。那我考考你可好?”

  苏迈不假思索道:“师公请问。”

  欧阳修想了下,出了几道典故让其论述一番,苏迈对答如流,如苏轼当年一样引经据典,分析有理,令欧阳修甚为满意,赞叹道:“子瞻教的好啊!”

  苏轼谦虚道:“恩师过誉了,迈儿还需学习之处多着呢。”

  几人闲聊许久,欧阳修突然话锋一转:“对了,我前段时间得了一座石屏风,要不要去看一下?”

  苏轼、苏辙异口同声道:“好。”

  几人起身离开茶室,王闰之表明既然已经拜见过欧阳修就不打扰几位雅兴了。欧阳修命家仆送王闰之、苏迈、苏迨回厢房歇息,自己带着苏轼、苏辙朝放置石屏风的房间走去。

  欧阳修、苏轼、苏辙来到一处房间,打开房门,里面尽是欧阳修这些年珍藏的古玩、字画等物。房屋的角落处一座石屏风赫然在目,苏轼看着屏风上的画,不由感慨道:“真是巧夺天工啊!”

  欧阳修大喜,“不如子瞻为这屏风作诗一首,如何?”

  苏轼欣然答应,仔细打量着屏风上,沉思片刻,吟诵道:“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有天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于诗人同。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欧阳修听后拍手称赞道:“好诗!好诗啊!”当即命人笔墨伺候,将诗写了下来。苏辙当即也作诗一首,亦得欧阳修赞赏。

  三人在室内闲逛着,赏鉴欧阳修珍藏的各类字画,思绪来了便吟诗一首,涉及古人便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一番,直到家仆前来传饭,三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欧阳修看着屋外夜幕已至,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起来,“好多年没有如今日这般畅快!”

  苏轼感慨道:“是啊,记得上次与恩师畅谈还是六年前。”

  欧阳修道:“如今我们三人还能在此畅谈真乃幸事。你们定要在这儿多住几日,我们好好聊聊。”

  苏轼道:“学生也正有此意。”苏辙点头附和。

  三人一边闲聊着,一边朝饭厅走去。吃过晚饭后,苏轼等人各自回房。王闰之见苏轼从吃饭起就心情大好,甚为欣慰,笑道:“看来刚才和欧阳公聊得不错!”

  苏轼道:“是啊!好久没有这么开心地聊过了,每次和恩师聊完都受益匪浅。恩师的学识不得不令人佩服啊!”

  王闰之道:“我曾在京师参加官眷们的聚会时,大家唱过欧阳公所做的词,辞藻华丽,乐曲优美,当时我还问这是何人所做。她们说词曲均为欧阳公所做,当时便对其钦佩不已。”

  苏轼道:“是啊,能得此师真乃三生有幸!”

  王闰之道:“不过我看欧阳公的身体似乎不太好。”

  苏轼脸上开心的表情急速收敛,叹息道:“年岁大了,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下午我们在恩师收藏珍品的房间中赏玩时明显感觉到恩师耳目昏花,走路时步伐无力,怪不得他三番四次请求致仕,实在是体力不支。”

  王闰之见有面露担忧之色,安慰道:“你在路上不是告诉我,他才回到颍州没多久,想必之前累坏了的身子还没调养过来。如今他在家颐养天年,吃些药调养着,慢慢就会好了,你也别太过担心。”

  “但愿吧。恩师为朝廷操劳了一辈子,是该好好歇歇了。”

  欧阳修和薛夫人一同漫步在回房的路上,一路上欧阳修哼着小曲儿,心情大好。薛夫人笑道:“好久都没见你笑得这么开心,果然学生来了就是不一样。”

  欧阳修笑道:“是啊!他们两个是我最得意的学生,我这身子太不如前,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他们二人,真是太好了。”

  薛夫人道:“我记得最后一次在京师见他们二人时,苏子瞻脸上还带着几分傲气,六年不见,这次明显感觉他身上的棱角被磨平了不少。还有苏子由,整个人都有些萎靡不振,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也看不到了。”

  欧阳修道:“寻常人若是经历了这么多尚且心中不平,更何况是他们。他们二人贡举考试一举登科,年少成名,后来参加制科考试又出类拔萃,尤其是子瞻更是成为大宋立朝以来获得三等的第二,此等荣耀加身使他二人站到了比同辈人更高的位置上。站得高必跌得重,如今出了这么多事,对他二人的打击更超乎常人。人的心气儿、面相发生变化也在所难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