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访欧阳修

轼语 砚曦瑶 2333 2024-07-06 15:28

  苏辙、张方平听完苏轼所做的这首《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皆赞不绝口。诗中不光表扬了张方平的文章,更借着李白、杜甫官场不如意暗喻自己。苏辙听后感同身受,回想起当年兄弟俩来到张方平家,满怀雄心壮志准备赴京赶考,怎么也不会料想如今依然是他们三人,却已落得此番田地。

  张方平感慨道:“之前我曾听人说先帝在时,曾夸赞自己遇你二人好似得了两名太平宰相,如今官家竟……”说到此将说了一半的话咽了回去,坦然道,“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苏轼感慨道:“是啊,世事难料啊!”

  张方平见他兄弟二人神色忧伤,随即转移话题:“好了,我们不说这些伤心事了。来,我们继续吟诗。”说着吟诵起诗来。

  几人吟诗作赋许久,苏轼、苏辙尽兴而归。两人还未走到大门口突然遇到了苏家的车夫阿宗,苏轼自从来到苏辙家总有一种好像缺了些什么的奇怪之感,但又想不起来,直到看到阿宗才恍然大悟,原来家里少了一个人。当初苏辙离京时,除了苏辙夫妇、孩子们、杨金蝉、小柔还有阿宗,一脸疑惑地看着阿宗道:“你怎么在这儿?”

  没等阿宗回答,苏辙抢先道:“是我让他来的。如今我俸禄低微,除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不能像以前一样给大家发放月例,所以就让他来这儿了。”

  阿宗对苏轼道:“您务必替小的劝劝官人让我回去伺候,什么月例不月例的小的不要,小的从小就跟随着您二位,除了二位官人,小的谁家都不想去。”

  苏辙道:“如今家里事少,你留在家里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来这里挣点钱,攒些家当。”

  苏轼见阿宗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自己,想了想,对苏辙道:“要不这样,这几天家中人多事杂,我京师的家仆大多变卖或者遣散,带来的也没几个,不如就让阿宗回来帮忙几天。”

  阿宗激动地看着苏辙,等待他的回复。

  苏辙想了下,道:“也好,那我回去给张大人说一声,等兄长走后再让他回来。”

  阿宗哀求道:“官人,你就别让小的回来了。”

  苏轼道:“子由,要不就直接给张大人说人我们带回去了。若是到时你不想留他,我带到杭州便是。”

  既然苏轼都这么说了,苏辙只得同意。

  苏轼随后的时间与苏辙或畅谈、或赋诗、或近郊游玩,无限惬意。

  九月。

  两月的时光匆匆而逝,又到了离别之时。颍州位于杭州与陈州之间,苏轼多年未见恩师欧阳修,打算借机绕道去颍州拜访一下,苏辙听后也打算同去。两家人站在苏辙家门口依依惜别,苏辙对史萱苒嘱咐道:“我已经拜托了张大人,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家中有什么困难就去找他。务必要照顾好自己。”

  “放心吧。”

  苏迈看着弟弟妹妹们,哽咽道:“这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你们要好好读书,切莫贪玩荒废了学业。”

  苏迟等人纷纷点头。

  大家又互相嘱咐许久,苏轼等人踏上了前往颍州之路。

  颍州。

  欧阳宅。

  苏轼、苏辙按照欧阳修信中所述的位置来到欧阳修家。阿宗上前敲门,许久大门微微开了条缝,门僮探出头来,问道:“何事?”

  阿宗问道:“这里可是欧阳公家?”

  门僮道:“正是。”

  阿宗道:“还望小哥通传一下,苏子瞻、苏子由前来拜访。”

  门僮听后喜上眉梢,打开大门热情相迎:“小的恭候多时,快快有请。”说完看了眼门外停靠的多辆马车,回头高声唤家仆速去通知欧阳修,并过来帮忙搬行李。

  苏轼让阿宗去通知王闰之等人下车。苏轼等人在家仆的带领下,前往茶室。欧阳修此时正拄着拐杖在宅子里散步,听说苏轼、苏辙来了便往茶室赶。

  苏轼、苏辙、苏迈以及抱着苏迨的王闰之五人来到茶室无人便在屋外等候。没多久,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朝他们缓缓走来。苏轼、苏辙二人对视一眼,快步迎了上去,只见到此时的欧阳修老态龙钟,头发全白,和数年前惜别时的状态判若两人。泪水在苏轼的眼眶中打转,他回想起自己年少进京与欧阳修初识的情形,当年的他身体健硕,意气风发,如今岁月如梭,容颜老去,竟变成这副模样。

  欧阳修见苏轼、苏辙脸上写满了震惊,笑道:“怎么,不认识了?”

  苏轼缓过神来,对欧阳修道:“没……没有,恩师近来身体可好?”

  欧阳修笑道:“年纪大了,就那样吧。”

  苏辙关心道:“我看恩师面色略显病态,可有寻个当地有名的大夫看一下?”

  “找了,只不过我这病很多年了,吃什么药都不济事。”说完欧阳修拄着拐杖缓缓向前走着,苏轼急忙扶住他的胳膊。

  苏轼将步调放慢,跟随欧阳修的步伐缓步前行,对其说道:“那也要吃着。调理终归是有点作用的。”

  欧阳修道:“好。”

  几人到茶室,苏轼、苏辙扶欧阳修坐下,明显感觉对方放下拐弯的那一些所有重心都压在了两人的胳膊上。两人不约而同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默默叹息,恩师不光面容衰老,身体也疲态尽显。

  家仆为三人斟茶后退了出去,欧阳修喝了口茶,润了下嗓子,对苏轼道:“前段时间,我收到你的来信,信中说你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着实令老夫意外啊!可是因为谢师直的弹劾而获罪?”(谢景温,字师直)

  苏轼解释道:“不是,因为没有证据最后案件不了了之,是我主动要求离开京师。”

  欧阳修听后回想起自己两次被人诬陷,一次被贬,一次主动离京,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没想到子瞻竟也沦落至此。如今王介甫当政,你这一走只怕再也回不去京师了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