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轼语

第三百六十章 仇恨发酵

轼语 砚曦瑶 2518 2024-07-06 15:28

  五月底。

  越州衙门。

  章惇正在衙门处理公务。三个月前,他从汝州知州改任越州知州。

  忽然一名衙役手持信件匆匆来报:“大人,有您的一封书信,说是苏州寄来的。”

  章惇年近九十的父亲在苏州养老,他一听是苏州寄来的,大喜过望,急忙拆了信件阅读着。顷刻间,他双眼通红,泪水划过脸颊,双手一松,信纸飘然落地。

  衙役斜眼望去,看不清纸上的内容,只隐约看到“五月十六日”、“殁”等字样。他知道章惇的父亲目前住在苏州,再结合此时章惇伤心的神色,猜想多半是这位知州大人的爹于本月十六日在苏州殁了。

  衙役不好意思点破,关心道:“大人,您没事吧?”

  章惇摆了下手,示意他下去。

  衙役退下后,章惇拭去泪水,脸上的忧伤之色被仇恨覆盖,双拳紧握,自言自语道:“当年先帝在时,我并未对贬谪的你们严加打击,然而你们却以怨报德,回朝后对我百般弹劾。我被贬往汝州,你们还是不肯放过我,继续弹劾!我不过想出知扬州,方便照顾我爹,以尽孝道,都被你们横加阻拦,如今我爹没了,我却不能床前尽孝,这些仇我都替你们记着,他日我东山再起,定让你们加倍偿还!”

  衙役刚走没多久,又跑来回来。

  章惇怒吼道:“出去!”

  衙役从没见章惇发过如此大的脾气,脸上的表情异常可怕。他吓得双股颤颤,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大……大人……圣旨到!”

  章惇收起怒容,平复了下情绪,急忙跑出去接旨。使者宣旨:知越州、提举洞霄宫章惇知苏州。

  章惇冷笑一声,心念着,爹都没了,去苏州又有何用!

  使者不知章惇父亲已故,对其笑道:“章大人,朝廷体恤您父亲年迈,特下旨改任您为苏州知州,以便照顾老父。这可都是范相为您求来的呢。”

  章惇故作平静,道:“哦,是吗?”

  使者笑道:“是啊,您之前不是请求出知扬州,以便就近奉养父亲而被拒绝,后来范相替您向太皇太后求情,说您父亲年迈,现居苏州,官家以孝治天下,岂可使旧臣不能朝夕奉养父亲呢?求太皇太后成全您的孝心。这不,上个月十四日朝廷下诏,并命我特来宣召。”

  章惇接了旨,命人带使者下去休息。他命人将圣旨收好,等众人离去后,双拳紧握,仇恨在心中逐渐加深。

  你们这些人都给我等着!总有一天我东山再起,要你们加倍偿还!

  还有你,苏子瞻!枉我们相交数十载,我视你如挚友,乌台诗案你身陷囹圄,多少人明哲保身坐视不理,我却不惜惹怒官家为你上书求情!如今我们遭遇相仿,你又如何待我!

  这份仇我记下了,你我之谊就此断绝!他日莫怪我翻脸无情!

  数日后,章惇将请求服丧以及拒绝苏州知州任命的奏章命人送往汴京,然后开始和通判做交接工作,准备回苏州为父亲料理丧事。

  六月。

  刘安世时隔一个多月再次上书弹劾胡宗愈。

  八月。

  在刘安世不依不饶地多次弹劾下,欧阳棐由朝奉郎、集贤校理、权判登闻鼓院改任职方员外郎。

  九月。

  刘安世继续上书弹劾胡宗愈。

  十月。

  刘安世仍在弹劾胡宗愈,可谓十分执着。

  数日后。

  傍晚。

  苏宅。

  苏轼从学士院回来前已命人去户部通知苏辙晚上带全家人一起来吃饭,并派人送信回家,让王闰之提前安排厨子备饭。

  吃过晚饭,苏轼对还没离座的两家人说道:“今天我有一件事想征求你们的意见,这也是我将子由一家叫来的原因。”

  由于苏轼从没当着众人的面说过这些话,大家不免心中疑惑。

  苏辙问道:“何事?”

  苏轼对苏辙道:“子由,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兄弟相守,再也不要忍受分离之苦。这几年我们终于得偿所愿,同在京师为官,我很开心……”说到此脸上突然爬满歉意,他继续说道,“然而我可能要食言了……随着朝廷党争越来越严重,我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想法也越来越迫切……我想向朝廷请求离京外任。”

  苏辙道:“太皇太后不会同意的。”

  “那我就求到她同意为止!”苏轼说完看了眼王闰之等人,道,“所以我想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如果我想从今以后再也不回京师了,等任期一满,我就以疾病为由向太皇太后乞求提前致仕,我们一家人回眉山闲居,可好?”

  王闰之感慨道:“说起来,我们已经数十年没有回乡了,是该回去了。”

  苏辙震惊道:“什么!兄长,你是认真的?”

  苏轼点点头,语气坚定地说道:“认真的。”

  苏辙道:“太皇太后不会同意你提前致仕的。”

  苏轼道:“她不同意,我就再乞一州,以后就这样游走于各州之间,总之,再也不回京师了。”

  王闰之道:“子瞻,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只要你每天开开心心的就好。”

  王朝云也随声附和道:“对啊,天涯海角,我们都随你去。别说现在锦衣玉食,就算回到粗茶淡饭,我们也过得。我们只盼你每天平安喜乐,一切顺遂。”

  苏迨道:“对啊,爹,您要是在京师过得不开心,我们就走。”

  苏轼眼眶泛红,感动不已。

  苏辙道:“兄长,你好不容易做到了翰林学士,再升一级可能就拜相了,真的要这么一走了之吗?”

  苏轼道:“我本来就无心于高位,更无心党争。自从我当上翰林学士,两年间遭人四波弹劾,且每波弹劾都短则数月,长则近一年,就连我推荐的人也难以幸免,屡遭弹劾。这些年,我已身心俱疲……”说到此,他长叹一声,道,“即食君禄,当尽君事,与其在京师为朝廷效力,还不如随便给我一州来守,起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日子也过得舒心些。”

  苏辙道:“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你就算去了一州就会太平吗?”

  苏轼道:“起码比京师好点,毕竟当地知州为大,有我坐镇的地方,下面的人也不敢太放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