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一直在地方为官的王安石被调回汴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任没多久,他便给宋仁宗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上万字,从政治、军事、经济、科举、文化等诸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以及想要改革的主张。
其实,宋仁宗任用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后,暗地里依然在进行十几年前庆历新政的改革,只是不再像当年大张旗鼓地呐喊变革,而是哪儿出了问题就补哪儿改哪儿,没有形成立法或条贯,更加隐晦地进行着,以免引起守旧派的反对。
自从文彦博、富弼、韩琦重新执政后,当年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提出的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条改革措施,大多数都在暗戳戳地进行。
比如前年嘉佑元年,更定选举补荫之法,并削减每年可以获得官品的人数,即是“抑侥幸”的落实。
去年,订立考察官员政绩的考课法,即是“明黜陟”政策内容的细化。去年及今年,多次下诏减少贡举进士人数,以及放榜后立即授予官职的人数,同时改革考试内容,即是“精贡举”的实施。此时已在商讨中,并打算于下个月下诏命各路官员体谅衙前之役,并裁减差役之人的数量,即是“减徭役”的落实。
除了范仲淹的十条措施,大多数在偷偷改革,或者准备改革之外,宋仁宗又命人商议盐、茶等的通商改革之法,让利于民。
总之,各类改革方案都在偷偷进行,哪儿实施起来出问题了马上停止,针对不妥之处商议后再行推广。相比于当年庆历新政的雷厉风行,现在的变革更加趋于保守,查漏补缺,循序渐进。
盛世出文人,乱世造英雄。在这样的形势下,宋仁宗执政的三十六年间,虽然存在着各类社会问题,但总体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娱乐、饮食业发达,文坛之秀此起彼伏,留下来无数的经典名篇,而用于宴席间唱和以助雅兴的词的空前发展也间接说明了大多数百姓的生活还算安乐。
宋仁宗耐心地读完了王安石这封上万字言辞激昂的奏章,长叹了口气,将奏章束之高阁。
宋仁宗仁慈却不懦弱,十几年前任命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等人进行的那庆历新政改革以及这些年的执政生涯,使他意识到立朝九十八年来,各类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已不是简简单单这一万字的奏章就能解决的,王安石报效朝廷的心固然好,可是理论用于实践绝非易事,还应循序渐进才是。
在他看来,如今这样查漏补缺式的慢慢改革也挺好,起码动静小不会让百姓因为巨变而影响生活。
如今,百姓安乐,天下无事,安逸平和,岁月静好,就这样维持下去吧。
此时天色将晚,宋仁宗处理完政事回到后宫,准备去探望了已有身孕的董氏和周氏。
自从宋仁宗的三位皇子去世后,这么多年来公主已有八人,却仍没有一名皇子,已年近五十的宋仁宗迟迟没有立储。
朝臣们这些年总是上书请求宋仁宗过继宗室的孩子立为储君,逼得急了时常声泪俱下,让大臣们再给自己一些时间。
朝臣们见其如此,只得暂且搁置。但宋仁宗明白后宫再生不出皇子,朝臣们又该逼自己立储了,所以这几年他一直努力地宠幸“十阁”,希望她们十位能为自己诞下皇子,以免皇位落到宗室其他人手中。
大宋立朝有以来建立起了皇权、相权、台谏三方相互制衡的制度。
天下大事有中书、枢密院两府制定,皇帝负责最后拍板,同时谏官、御史们独立于相权,负责风闻言事及弹劾。皇帝不能独断,宰相也不能专权,群策群力来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
今年朝臣们再度旧事重提,希望过继宗室之子立为储君,好在十阁中的董氏、周氏先后怀孕,终于解了宋仁宗的燃眉之急。
宋仁宗日夜期盼两人其中一位能诞下皇子,虽然八位公主也很可爱,但只有皇子才能继承大统,如果皇位在自己手中断送实在无颜去见泉下的父皇。
宋仁宗来到董氏的寝宫,摸着她微微隆起的肚子,感慨道:“一定要是个皇子啊!”
董氏笑道:“天佑官家,定会为官家赐来皇儿。”
大概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明年即嘉佑四年,董氏、周氏先后诞下九公主、十公主,家有五年,董氏、周氏又分别生了十一公主和十二公主,嘉佑六年,董氏再次诞下十三公主……
另一边,王安石等了许久也没有收到宋仁宗的回信,想着就算官家同不同意,总得有个回声吧,如此不了了之实在令人费解,难道是奏章太长了,官家没耐心读完?长的不行,那就写封短的。
于是他暗下决心,准备再写一篇简短精要的改革奏章呈送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