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李氏王朝访问,那是必须的,尤其是去见李芳远这个跟永乐帝很相似,又在多年前还有一份香火友谊的人,几乎可以算是政治上的一种做法了。
有人可能会好奇,朱棣怎么就跟李芳远有关系了?
其实很正常,当初朱元璋还在世,朱棣还是燕王时,他就曾见过李芳远,跟对方关系也不算太差,可以说是一起横行过南京城的两个家伙。
有人可能更加不理解了,就像是小朋友经常会缠着六老师问,孙悟……
戏说不是乱说,改编不是瞎编。
人家朱棣当初还真就跟李芳远关系不错,这是在正史当中有过记载的,朱高燧曾经亲眼见到过那份资料,资料里显示,他的那位父皇跟李芳远相谈甚欢。
当然,这是大明的资料显示,到了李氏王朝,李芳远跟朱棣的关系就变成了拜把子的交情。
另外还有一点,朱棣不仅仅跟李芳远关系不错,还跟三部女真、朵颜三卫、乃至于乌通王都有很不错的关系。
其中关系最好的,大概就要属建州女真了。
孟心史先生,也就是研究明清断代史、满洲开国史的这位先生曾经说过:“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这句话是有根据的,而根据就是从朱棣这里开始的。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对待女真这么好的,他甚至对倭国,也就是名义上的不征之国,但实际上却经常会抓起来倭寇吊打,同样也是有历史记载的。
可能又要有人缠着孟先生问了,孟先生啊孟先生,为什么朱棣要那么对待建州女真,以及李氏王朝,乌通王这些国家呢?
这个问题,朱高燧就可以回答。
“立身不正,以叔残侄,地位不稳,生怕做不好,心心念念都是万国来朝,但又限于蒙元残部的威胁之下,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自己才是最正统的。”
其他人离开后,朱高燧目光极为复杂地看着信纸,摇摇头道:“按照历史来计算,五征蒙古,七下南洋,万国来朝,怎么都算是大明最巅峰的时刻了,实际上也是如此。
但,我这位父皇最不应该的,便是把主要目标放在了逐渐衰弱的游牧民族上。”
这是朱高燧感觉最复杂的一点了,而这一点,却是整个大明最大的毛病。
大明既强又弱,既盛又虚。
之所以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游牧民族,其实现如今就已经没有了那么强横的战斗力,他们的时代,已经远远地过去了。
真要说起来,其实大明立国不到百年,就应该彻底崩塌了。
土木堡之变,可比清军入关要厉害的多!
幸好的是,那时候的大明还没有彻底烂透,要不然蒙元可能会在朱元璋后不到几十年,重新回归主宰地位。
从根子上来说,大明就走错了路。
俗话说的好,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朱元璋所奠定下来的基业,基本都是按照一些老农的思想来进行的,把每一项事物,每一个人都拴在固定的位置上。
这难道还不是错吗?
当然了,大明确实很强,就算是这样,搞个一两百年也绝对不是问题。
关键就在于,大明不跟外面通商。
这其实也没有关系,如果那些人真的都是茹毛饮血的家伙,不通商也就不通商了,影响根本不会太大。
但问题在于,不论是三部女真,还是蒙元残部,亦或者是李氏王朝,更甚至是眼下近在朱高燧咫尺间的倭国,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变。
其中改变最大的,几乎就是建州女真了。
他们得到了通商的权利,也获得了最大的实惠,并且还被大明深深地信赖,可以不断地发展自身。
想想都知道,辽东那么大的地方,居然只是给了建州女真相应的位置,其他人怎么活啊?
比如说野人女真,那些人现如今就在苦兀岛上,之后将会被建州女真逐步的蚕食,乃至于征服。
等到什么时候大明衰弱了,他们不来才见鬼了。
更何况,眼下小冰河时期即将来临,辽东那片区域又没有迎来大开发,更不是后世的北大仓,这些人活不下去了,会怎么做呢?
游牧民族能怎么做?抢啊!
大明简直就是给了建州女真刀子,但是却没有给刀鞘的后果了。
刀鞘是什么?就是大明的律法啊。
给了建州女真那么多的好处,最终居然还不让他们实行律法,更不被任何人限制,这不就是在养虎为患吗?
当然了!
朱高燧幼年时的记忆证明,朱棣做的当真不错,他只是没有想到,那些跟野人一样,而且对他卑躬屈膝的人,竟然会发展壮大到那种地步。
他也不会预料到,大明不经历改革,将会逐渐地衰弱下去,直到最后连曾经看不上的人都打不过。
这,也是朱高燧出海的原因。
在大明,他绝对不可能改革成功,因为朱棣现在要做的是从政治上买好大部分人,进而承认他这个皇帝,包括但不限于把其他的小国国王也拉过去给他祝贺。
朱棣是一个聪明人,他太清楚那些文人想要什么了。
不外乎就是想要万国来朝罢了,这也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文人都想要看到的盛世。
所以为了稳固地位,他可以给那些人一点好处,相比起来,也就仅仅只是一点点罢了。
但这么做,却可以彰显自己华夏君主的仁德,也是被文人不断吹捧的。
就像是朱高燧做的这件事,他把人家三山国都给灭了,到时候文人不见得会怎么骂他呢。
灭了干什么?让蛮夷小国好好活着,让他们这些文人享受高高在上不舒服吗?
这也是有证据的,比如说是永乐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可以直接掌握整个南洋的壮举,消灭陈朝,设立郡县。
他做的这件事,只要大明继续保持下去,就算是到了十六七世纪,仍然也足以使得华夏保持领先地位。
但问题在于,朱高炽跟朱瞻基父子上位了。
仁宣之治嘛,没有仁德怎么行呢?你看人家陈朝多可怜,把这里割掉割掉啦,文人立刻歌功颂德……
说实话,朱高燧严重怀疑那些人是不是收了陈朝官员的钱,不然这实在是不科学的啊。
南洋那么多的宝货,那些大人就不动心吗?
当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了。
顺带一提,当时南洋已经开始发展了,三屿就是一个实证,朱棣还封了一个总督在那边呢。
很显然,永乐帝是看重海洋的,但之后嘛……
海洋好像一下子就不值钱了。
那些大人居然开始吹捧奉还国家,以安社稷,复仁德之治……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
连个出海口都没了,仁德有个鸡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