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宦游成羁旅柳永传

第四章 教育启蒙,少年柳永初露才华

宦游成羁旅柳永传 木石心致 2400 2024-07-06 15:34

  公元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柳永八岁

  柳宜已经只身前往全州赴任,我们继续把目光放到柳永身上,此时的他在故乡崇安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

  在文学方面,柳永已经进了学堂,跟几位哥哥一起朗读圣贤书,而且他的四位叔叔,也都是腹有文墨的人,今后也都金榜有名,因此在闲暇之余,也会考察柳永几兄弟的学业进展,并且会时时督促指导,因此在这一方面,柳永自然是有很大长进的。

  另外当时福建崇安文风非常旺盛,据《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建州(今福建闽江流域)至宋而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另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记载,两宋词人有籍历可考者七百余人,其中福建就有九十多人,因此这给柳永打造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家人和老师的教导下,柳永逐渐认识了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等这些人,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柳永可能尤其对同情天下寒士、多年四处漂泊的杜甫心生敬佩。

  这年九月的时候,柳永看着窗外的青山绿水,早已不是杜诗中那种“国破山河在”的破败景象了,因此有感而发,便有了这首《读史怀今》。

  《读史怀今》

  金风送爽入吾庐,缅忆前贤九月初。

  借得少陵大手笔,墨香终彩绘新图。

  所谓“少陵”就是指的少陵野老杜甫,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得出来,内容纯粹是写景、写事,里面还没有柳词后期那种快要溢出来的离愁别绪。

  同时,除了四位叔叔和几位哥哥之外,这一阶段对柳永影响最大的,应该要算是他的母亲刘氏了。刘氏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在乐理方面,要知道后来柳词之所以被当时的歌妓,以及后代的文人所推崇,不单是因为其内容描述生动、感情饱满,同时也在于柳词符合音律,被伶工歌妓唱出来之后非常动听。

  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柳永“少有俊才,尤精乐章”,柳永的侄子柳淇在为柳永所作的《墓志铭》中也记载“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所以说,此后柳永在填词作曲上取得的成就,跟他所具备的乐理知识是分不开的。

  上文中我们也提到过,柳永小时候经常在母亲身边听她弹唱些小曲小调,那个时候就算是开启了自己的乐理启蒙。

  而且柳永的母亲刘氏,也不是一般人家,她是唐代著名乐师雷海青的后人,因此刘家本身就有比较浓厚的乐理家风,柳永接受了这样的音乐启蒙之后,自然储备了比较浓厚的乐器、乐理基础知识。

  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柳永十岁

  今年柳宜在全州通判任上已满三年,他的官阶从著作佐郎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依据朝廷规定,需要回京述职,等三司差遣。

  因此在今年正月的时候,柳宜把全州政务安排妥当之后,便启程赴京接受吏部考查,估计应该在这年的四五月份便到达了汴京,等把相应的文书资料与三司交接完毕之后,他就在汴京一边享受汴京繁华,一边等待朝廷最新的委派。

  不过对于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两个版本:一种版本认为柳宜从此留在了京城任职,柳永一家人也在这一年都来到了京城团聚;另一种版本认为柳宜在汴京短暂停留后,便被派遣到扬州任通判,柳永一家人很快都去了扬州。

  本书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即柳宜进京述职之后,被委任为扬州通判,很快就到扬州做官去了。原因是什么呢?有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为证,其中有记载“屯田有素交,屈此关市征。昔年同应举,典衣飞巨觥。博士东观客,求官得步兵。况且丹陛前,同为出谷莺。殿丞尹我邑,桑梓复弟兄。”其中的“殿丞”指的就是柳宜,因为他三年后寄禄官升为殿中丞,所谓“殿丞尹我邑”意思就是说柳宜治理着我目前所在的扬州城。

  另外我们也可以大概推断下,三年前柳宜刚改官成功,如今就能直接留在京城做官,他的仕途难免有些太顺当了,如果是第二次到地方任职,期满后再定在京城,貌似更合理一些。

  另外无论是以上哪种版本,柳永一家人也都很快就离开崇安,跟柳宜团聚了,这一点我们在后文中还会提到。

  身在崇安的一家人听到柳宜官阶再升的消息,尤其是柳宜将要到扬州任职,自然非常高兴,因为到扬州任职是可以携带家眷的。

  而此时的柳永在崇安的生活又怎么样呢?相信这个时候有三样东西最能吸引他了:先贤的诗词、母亲的乐理以及崇安的山水。

  诗词可以让他表达平时无法表达的情感,乐理可以把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崇安的山水则让他在现实中找到了这种情感的映衬。

  在闲暇之余,叔侄几人经常到附近的奇峰幽谷、寺庙古刹之间散心游玩,作诗纪念。这一天叔侄几人就来到了崇安县东寂历山中峰寺,几个人不免要各自作诗一首,其中年纪最小的柳永,便做了这首《题中峰寺》。

  《题建宁中峰寺》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这首诗描述的是,柳永看到山峦之间一位年轻人沿着陡峭的山壁,攀过高岗、穿过溪水、又穿过树林,终于来到了群山环绕的古刹中峰寺,想一窥古刹内伏龙坛的胜迹,柳永脑海里也浮现出了当初中峰寺禅师叱咤风雷降龙伏虎的景象,山水古刹间令人流连忘返。

  很快时间到了这一年的6月份,柳宜因为母亲虞氏健在,因此就利用赴任前1个月探亲假的时间,再次回到故乡崇安看望母亲,顺便把刘氏以及柳永三兄弟一起接到扬州。

  扬州的繁华自然是崇安所不能比拟的,自从10岁时候去过汴京之后,扬州算是柳永生活的第二大都市,这里的亭台楼榭、市井繁华、湖光山色,都成了柳永培养自己才气的无尽给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