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建文野望

三十八 扬帆起航

建文野望 祎尔善 2607 2024-07-06 15:34

  “有了粮食、淡水、黄金。这船要出海,还缺甚么?”朱允炆对于航海,当然是个十足的门外汉,只好向石永年询问。

  石永年答道:“禀陛下,眼下唯一缺少的,便是掌舵升帆的水手。”

  “水手?咱们自己便不会掌舵升帆么?”朱允炆不解。

  “陛下明鉴,若是摇橹拉帆这等力气活,人人皆做得。但如何掌舵,如何依风向挂帆,这样的事情,臣是不会的,恐怕非得专门的水手才懂得。”

  “海禁十余年,如今却到哪里寻水手去。”朱允炆皱眉沉思了一阵,便豁然开朗:“我怎地忘记了,军中当然会有水手。”

  若鸿福号真是个寻常商号,以江船为名打造海船也不是难事,只不过经验丰富的水手却无处寻找。纵然又长江上跑船惯了的船帮,也是万万不敢出海的。

  但以前澎湖巡检手下的水手们,随着澎湖巡检衙门裁撤,眼下都在京军之中。朱允炆一问之下,保安队中便有不少人,因曾在军中任职,识得个把水手船夫。朱允炆手写调令,将他们一律“发银遣散”,招募到保安队中,军中自然是一路放行。不消半日,便聚集了二三十位经验丰富的水手。

  眼下铁匠们已经打造了数十只鸟铳,既然是长期雇佣,朱允炆也带着这四位铁匠一同前往夷洲,一方面鸟铳数量远远不够,便是到了夷洲,恐怕也需要他们继续打造。另一方面,夷洲的各种建设也需要铁器。只不过夷洲是否有铁矿出产,就难说得很了。

  保安队这一次算得上是举家搬迁,就连京中鸿福号的商铺,也已赁了出去。京郊那一片保安队原本的驻地,一时不易变卖,何况变卖得来的大明宝钞也是无用。石永年便任由它闲置,只是把驻地一干物事,都办往船上。

  好在五条宝船甚是宽大,纵然搬上了一百多人,诸多粮食清水,仍是十分宽敞。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朱允炆的船正式出海了。

  皇帝制造铁甲船的事情,京中大臣岂有不知。日前皇帝在兵部试制铁甲乌篷船,围观者甚众,搞出了好大动静。随后京郊便有一处码头开始打造铁甲大船。船只规模,远大于一般江船,若说这与皇帝无关,谁也不会相信。

  因此朝中稍有实力的大臣,都派遣手下盯着这一处码头,想看看这新皇帝葫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眼见码头打造的船只越来越多,也明显在做着出海的准备。却不想一夜之间,码头却空无一人,几条大船皆已不见,想必是扬帆远航去了。

  皇帝打造的船离开了码头,当然会有人猜测,皇帝也在船上。朱允熥、黄子澄和齐泰虽然被皇帝要求,要尽量隐瞒皇帝出巡的消息,但百官请求觐见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过数日,便再也瞒不住了。

  吴王眼见百官之中传言纷纷,有的道皇帝出海去寻长生,恐怕不会再归国,有的传天子已遭歹人暗害,恐怕已经归天。传言越来越不成话,吴王只能在朝上当众取出朱允炆的密诏宣读,自认暂摄监国之位。

  自朱允炆出走,朝中奏折皆从司礼监秘密转呈吴王府,由朱允熥批阅后,再秘密送回司礼监。眼见这层窗户纸已经捅破,朱允熥便道:“今后朝中大小事由,若有奏折呈上,不必再送往司礼监,天子南巡期间,直接送来我吴王府中便可。”

  朱允炆皇位来自朱元璋亲自指定,尚不能完全掌握大明实权。这朱允熥仅凭一纸不知真假的密诏,百官如何肯服,当下便有官吏站出来问道:“吴王奉诏监国,为何天子不当众宣布,而是要下密诏?”

  又有人问道:“吴王此诏,不知是何人所写,又有何人可为见证?无端端生出这一封诏书来,恐怕难以服众。”

  朱允熥年纪不大,见百官咄咄相逼,一时有些慌乱,不知该如何对答。

  却见黄子澄越众而出,朗声说道:“天子南巡,密诏吴王监国,又严令保守秘密不许泄露。此事我可以作证。”

  “荒唐,天子要吴王监国,我们一点消息也不知,这怎么可能?”说话的是礼部侍郎章义。

  “此皆天子意思,吾等臣子奉诏而已,岂敢揣度圣意如何?”黄子澄答得义正辞严。

  “若是天子意思,咱们臣子定当遵从。只怕是有歹人趁天子不在,矫诏欲行不轨。”章义说着,眼望着吴王,那意思再明白不过。

  “章大人要抗旨不遵?”黄子澄心知,今日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恐怕会酿成朝纲倾覆的大乱,当下喝道:“礼部右侍郎章义咆哮朝堂,质疑天子诏书,已属大不敬,臣奉天子诏整肃吏治,将此人乱棍打出!”

  朝堂上侍卫众多,但却无人敢动。眼下皇帝不在,章义同黄子澄吵了起来,也不知哪个是对,如何敢听黄子澄一面之辞便拿了朝廷的礼部侍郎。

  黄子澄见状,也请出朱允炆所授的密诏,当众念出。诏中言明,朝中一切大臣若行不轨,黄子澄皆有先斩后奏之权。

  “大胆黄贼矫诏。”章义见黄子澄跟自己撕破了脸,也就不再顾忌,大骂道:“难道尚书寺卿、也是尔想斩便斩得的?你何德何能,天子如何会授这样的诏书给你。分明是伪诏。”

  “是不是伪诏,大总管还不知道么?”黄子澄眼望着太监董平安,等着董平安发话。

  明初对于宦官权力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群臣早朝,太监虽然侍立在皇帝身旁,但所用只限于作皇帝的传声筒,以及传递上奏的表章等。是以群臣虽然吵成一团,董平安却始终没有插话。

  不过,眼见黄子澄问向自己,董平安也朗声言道:“吾皇授吴王监国之位,授黄大人临机专断、先斩后奏之权,俱是老奴亲眼所见,做不得假。”

  “你……你们串通谋国么?”章义眼见董平安也力证黄子澄的诏书是真,今日恐怕无幸,仍旧强辩道:“哪里来得这么多诏书!”

  “叉将出去!”黄子澄更不多言,一挥手,便有许多侍卫手执庭杖,动气手来。

  若说黄子澄、吴王串通谋国,侍卫可能还有犹豫。但是董平安平时待人甚是和善,又毫不干预政事,同宫中侍卫的私交也甚好。这章义既然污蔑董平安能谋反,重侍卫也知他是胡言乱语,当下动手将章义乱棍打出。

  其余朝臣见董平安都出来作证,这两封诏书显然是天子亲授,再无一个敢出言质疑。

  朱允炆恐怕都没有想到,自己不在朝中,对朝臣的威慑和影响会远大于自己在朝。

  其实这道理也不难明白。朱允炆在朝,朝臣要对付的是一个不掌实权的少年皇帝,但朱允炆不在朝,权臣若不奉朱允炆诏书,要对抗的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制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