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建文野望

五十四 意外收获

建文野望 祎尔善 2398 2024-07-06 15:34

  眼下,交易大堂中的银粮交易,每日不过数百石的银粮买卖,也就是说,朱允炆能获得数千文的收入。不过,随着第三季稻米的成熟,朱允炆预计,很快这银粮交易将会迎来一个交易高峰。

  至于黄金交易,相比之下收入可就较为可观了。鸡笼港中虽然人口不多,也颇有几个富户。每日在黄金交易柜台前观望买卖的,也基本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几十个人。这些人家底颇为殷实,脑筋又活络,很快便搞明白了黄金交易的诀窍,一出手便是十几两、几十两的白银,再加上黄金交易的借银、借金交易,每一笔交易下来,便是数百两银,朱允炆对每买卖一两黄金抽取一百文的商税,一日下来,便是几万文的收入。

  但与码头新建的娱乐场相比,这几十两的日入又显得微不足道了。鸡笼港中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泊位,平均每日停靠的商船数量也在十几艘。虽然水手们并不是人人都好赌,但既然住在娱乐场门口,多多少少也会下场一试身手。娱乐场中常日都有几十个水手在其中游乐,这三枚骰子一晃,谈话间就是数两银子的流水。遇上走运的日子,娱乐场甚至一日便能赚出几百两。

  但说白了,这些都是朱允炆渡过眼下缺银却粮难关的权宜之计而已。鸡笼港中的富户家底再殷实,在这黄金交易中也总有一日会洗成白板,此时航运不发达,在这东海南洋上来往的商船拢共就那么几百艘。这些水手身上的油水也总有被榨干的一天。

  以朱允炆在后世见过的这些套路,洗劫富户和外国水手的银子,当然十分简单,朱允炆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如要把夷洲真正经营起来,成为能够与坐拥几万虎狼之师的燕王分庭抗礼的存在,核心还是大量的兵员和趁手的兵器。

  鸡笼港的百姓就这么多,刨去不宜上阵打仗的老弱妇孺,便是把精壮男子全部征兵入伍,恐怕也不过几千人。即使是这几千人的部队,也不是眼下朱允炆能组织起来的。一来这样大比例的强征,会引致多大的民怨,朱允炆也没有把握,二是如此一来,鸡笼港的田地恐怕就要大片荒芜无人耕种了。即使让士兵去耕种田地,军屯的效率比民田也要低不少。

  至于兵器,眼下也是一个难题。以朱允炆的思路,他的部队当然是要装备火枪的,但在这鸡笼港中却并不出产铁矿。铁匠携来的铁坯都熔铸成了制钱,眼下也无更多的铁矿来打造火枪。铸币时一片火热景象的铁匠炉,如今已经停工,四位铁匠长日无事,打牌为乐。

  “夷洲既然不产铁矿,咱们便只好靠进口。”朱允炆望着熄火的铁匠炉自语道。

  “这倒不一定。”一位铁匠忽然道:“却不知这鸡笼港中是否产铜,咱们也可以用铜来做鸟铳。”

  如果在华夏故地,铜当然比铁矿少得多。后世的火枪都是铁质,因此朱允炆想到火铳,便认为只能用铁来制成。这铁匠的话,倒是让朱允炆豁然开朗。

  “我记得曾听这里百姓说过,鸡笼港东南便是一座铜山。”朱允炆道:“你们识得铜矿么?”

  “自然识得。”铁匠点点头,铁匠主事打铁,主要是因为在华夏铁矿较多,容易获得而已。实际上也常接些冶铜的活计。“不过铜器易碎,制造这么长的鸟铳,恐怕保管稍有不慎,便会断成两截。”

  “先造出来,若是不行,咱们再想办法改造。”朱允炆道:“总好过现在这样闲着。”

  朱允炆叫来几个保安队的队员,护送着几个铁匠便去了鸡笼港东南的铜山。这铜山距离鸡笼港虽说不远,也有个十几里路,几人只道天黑才回。据铁匠回报,铜山中果然有大量品相上佳的黄铜矿。

  铁匠取回了少数自然崩裂开的铜矿样本,当下便以大锤捣碎,放入高炉中焙烧。这高炉本来是冶铁铸钱用的,铜的熔点远远低于铁,用以炼铜,自然是十分够用。果然见一炼之下,铜矿便融化成水。撇去上层石渣,红红的铜水甚是耀眼。

  等到铜水冷却,便制成了第一块铜坯。朱允炆虽然来自后世,毕竟没有亲眼见过冶铜的场面。对这铜坯颇为好奇,等铜坯冷却,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只觉入手甚重,显然是纯度颇高。细看之下,却见铜坯周身赤红,但底层却是微黄。

  “这是什么缘故?”朱允炆有些不解,指着铜坯底层问工匠。

  “禀东家,这是铜矿不纯所致。铜矿中也有少数铁。咱们冶铜所需的温度不高,因此其中的铁并未融化,所以在铜坯地下有一层白色的铁矿残……”工匠说着指向铜坯,但铜坯这底层虽然甚为粗糙,是黄是白,岂有一眼看不出的。

  “怎么是黄色……这个……”工匠原来冶铜,也见过铜坯身上附有铁渣,本想在东家面前卖弄一下,但一见到这铜坯底层,与自己所说的白色残渣全然不符,不免有些尴尬。

  “这海外毕竟与中土不同,中土的铁矿是灰白色,这里的铁矿却是浅黄……”另有一位工匠想要自圆其说,却发现这无论如何不成道理,终于自己住口不言。

  “铁矿就是铁矿,不管到了哪里都是白色的。”朱允炆道:“那么这层黄色的东西,当然不是铁。”

  “东家想要弄明白这是甚么,到也不难。”赤铜比铁要软得多,工匠取过铁斧,便把这层附层刮了下来。重新捣碎,投入一个小坩埚中,又放进高炉里焙烧。

  这刮下来的碎屑虽只薄薄的一层,仍然是以铜为主,显然那层黄色附层甚薄。这次是纯铜焙烧,倒不用撇去石渣,冶铁高炉火力甚旺,坩埚又小,片刻间又融化成铜水。

  眼下没有趁手的模具,工匠便用小木竿插在地下,掏出一个既细又深的小地洞来,将铜水倒入地洞中,等铜水冷却,再把地洞挖开,将这一小埚铜水铸成了一条铜棒。果然,这铜棒近地的十分之一,颜色与赤铜颇有不同,显然并不是铜,而是一种比铜更重的金属。

  “是黄金!东家,这是黄金!”当下便有铁匠叫起来。

  黄金薄层附着在粗糙的铜坯上还不易看出。此时这纯净的黄金,已经不消铁匠来鉴定,就是朱允炆自己也能认出。

  “这铜山……这是一座金山呐。”铁匠叹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