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建议,京中军士不可一次俱裁。陛下若要重整军务,可以分为三步。这第一步,是裁撤冗军,使军中年老体弱者归家为农,而留任精壮之士。如此一来,朝中阻力相必小得多,也可撙节钱粮,用以募兵。这第二步,便是请陛下在民户中募集适龄兵勇。待募兵训练有素,渐成气候,可以独当一面之时,再行这第三步。第三步,臣以为强分军民户,实不妥当,难保万世太平,若陛下手中有一支精锐募兵,大可以废除这军户制度。”
黄子澄这一番侃侃而谈,并不是临时起意。其实,对于军中弊病,齐泰早和黄子澄商量过,共同定下这三步战略,只是一直还没有来得及奏报皇上而已。
“黄先生所言甚善。”对于黄子澄提出的这三步战略,朱允炆也颇以为然。又问齐泰道:“依齐卿看来,京军中三十五岁以下者,再祛除身体不佳没有战力者,还能剩下多少?”
“回陛下。京军若真整编,只留三十五岁以下能征善战者,臣恐怕只有三万人了。”
“三万便三万,留三万精兵,胜过二十万酒囊饭袋。”
“陛下,若是京军整编为三万,恐怕也会招致朝臣反对,此议虽好,微臣以为却可能仍然无法实行。”黄子澄仍然有忧虑。
“爱卿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朱允炆道:“一群人在一个屋子里。有人想要拆掉窗子,别人不会同意。但那人如果说要拆掉屋顶,别人多半会妥协,允许他拆掉窗子。”
“陛下之言,令臣茅塞顿开。”黄子澄道:“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黄先生果然大才。这裁军文书,就请黄先生代拟了。”朱允炆微笑道。
“臣遵旨。”
翌日早朝,朱允炆就颁布了裁撤京中所有禁军的诏书。不出意料地,引起了诸大臣的反对:
“臣冒死启奏,京军乃国之重器,保卫京师安全。万万裁撤不得,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启奏,京军裁撤,或将引致京畿地方流寇四起,届时朝廷无御敌之兵。”
“陛下,京军裁撤,二十万二郎变作流民,京畿哪里来得那么多田地供养他们。”
“臣乞陛下收回成命。”
大臣们乌泱泱地跪了一起朝堂,皆言“臣乞陛下收回成命。”
面对群臣的这种反应,朱允炆道:“朕岂有不知诸卿说的这些弊病。然而京军大都年纪老迈,军容不整。倘若真的有流寇作乱,京军能保证京畿无虞么?”
“臣启奏陛下,京军虽多老迈,仍有数万年轻将士。流寇若起事,必然可保京畿安全。”兵部右侍郎答道。
陛下询问军务,当然应当由兵部尚书齐泰作答。但今天不知怎地,齐泰竟然一言不发。右侍郎见上司不发一语,只好由自己来回答。
朱允炆闻言仍是眉头紧锁:“那依卿之见,除了几万年轻将士,余下的老弱残兵,留着何用?”
“这……臣……臣惶恐。”兵部侍郎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朝堂之上一时一片寂静。思衬良久,户部尚书才缓缓出班。向天子作了一揖,道:“陛下垂鉴,老弱残兵在营中无用,好过散入百姓中为祸。”
“兵士归了民户,俱分给田地,奖励耕种,如何能为祸?”朱允炆道。
“臣启陛下,京畿地方田地,俱是有主之田。实在没有更多田地分给兵士们了。”
“那么军田呢?裁撤了京军,所屯军田就不必保留,可分给诸将士用。”
“禀陛下,如今军中屯田,远远不能满足军士吃喝用度。每岁仍需户部拨粮一百万石。去年的拨粮折子,还是陛下作皇长孙时,替先皇批阅的,陛下应当记得。”
“朕当然记得。一百万石,占了国库粮食岁入的十分之三。这些老弱残兵上不得战场,朕还要花银子、花粮食供养着他们,这可合理?”
“这……”户部尚书也吃了一瘪。面前这个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新皇,让久居官场的户部尚书有些无法应付。
皇帝作为封建制度下国家的主人和唯一合法统治者,虽然这个新皇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掌控这部国家机器的运行。但群臣要想联合反对皇帝的做法,最好的手段当然还是师出有名,在朝堂上直接驳倒皇帝。眼下群臣都觉得,皇帝的做法虽然有问题,但却自圆其说地滴水不漏。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攻击点。
“臣刑部启奏,臣也觉得,陛下以天下粮供养京军这不合道理。但臣以为,裁撤京军,若致兵士作乱,甚至落草为寇,这更不合道理。臣乞陛下,两害相权,应取其轻。”眼见兵部侍郎、户部尚书都败下阵来,刑部堂官硬着头皮出班启奏。
“爱卿所虑甚是,如何使兵士不致作乱,请诸卿为朕出个主意罢。”朱允炆把皮球踢了回去,这是大臣们没有想到的。
皇帝要一个主意,百官再行启奏,若是替皇上出了这个主意,那么裁军没有了后顾之忧,京军是必然要裁撤的了。然而裁撤京军,对朝堂官员来说,等于是少了许多可以捞油水的手段。其实百官能够入得天子朝堂,掌握一方政事,又岂会没有能保证军士不会生乱的办法。只是一时之间,谁也不管说出。朝会就此僵住了。
黄子澄环顾左右,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臣翰林学士黄子澄启奏。臣有三策,可保军士不致生变。”
“爱卿有何良策?”
“其一,二十万大军不可一次尽撤。臣启陛下分批裁撤。其二,所裁撤之军士既然京畿已经无处安置,不如散入全国,拣人少田多之地分给田地,既可充实地方,又可避免军士结伙。其三,军中能征善战者,散入地方,若是生变,危害最大。臣乞陛下保留能战之兵,不必尽数裁撤。”
黄子澄的裁军思路,其实恰恰是昨日朱允炆、黄子澄、齐泰三人共同商讨的结果,可以说,这才是朱允炆的真实意图。但如果直接以此方案下召,朝臣多半仍会讨价还价,导致此方案仍然难以实行。如今,群臣见识过了朱允炆“一次性全部裁撤”的激烈诏书,眼见黄子澄给出了折中方案,纷纷上奏称善。
“臣以为,黄大人所言,较为稳妥。”
“启奏陛下,黄大人三策,当可保裁军无虞。”
眼见许多朝臣都赞同黄子澄的方案。朱允炆才道:“既然如此,就依黄卿家所言。着黄卿家再行拟定裁军诏书,兵部、户部、太常寺尽早议定具体措施。”
相关官员一齐道:“臣,遵旨。”
下得朝来,朱允炆和诸官员心中都是一喜。诸官员喜的则是,终于让皇帝的激烈诏书没有能够按“原计划”实行,分批裁撤,为自己争取了时间,也算让皇帝知道了朝臣联合起来的厉害。而朱允炆喜的则是,自己的裁军终于要付诸实施,改造大明国的雄伟计划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且经过这件事情,朱允炆意识到自己对国家主政大权的把控程度,实际上并不像原先想的那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