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吵闹了好几天,方平就在家里看了好几天,可是这事一直都没定下来,不是夏原吉的战斗力不行,实在是这里边的利益胶合太深了,士绅都想把贫苦百姓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这样他们才能榨取这些百姓最后的油水。
现在夏原吉准备开个口子释放这些多余的人口,直接就导致了多方的利益冲突,朱棣也是被朝堂上吵的烦不胜烦,于是找来了方平询问。
“方平,这事是你给夏原吉出的主意吧,这种事他可想不出来。”
方平尴尬的一笑,老实的回答了。
“陛下,这是臣出的主意,这还不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吗?”
朱棣板着脸看着方平,他就知道这事和方平脱不了干系,夏原吉有远见,可还没到这个地步。
“你惹出来的事,你去解决,必须要堵住百官的嘴。”
“臣遵命。”
第二天早上,方平如朱棣的愿上朝了。
还没等方平开口,御史和百官就对此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几乎是一边倒的说辞,不是什么故土难牵,就是什么迁走以后会导致民生凋敝,一嘴的满口仁义道德,让夏原吉一时下不来台。
见识过这群人的嘴炮,方平主动的出班上奏。
“启禀陛下,臣赞同夏尚书的提议,迁民于琼州有利与大明百姓。”
炸锅的朝堂一下就安静下来,方平这嘴有毒,每次他说什么事总会把人气的够呛,这次他又主动揽上这事,明显就是在帮夏原吉说情。
“方平,你妖言惑众,江南一地百姓的家族祖坟都在哪里,你让百姓迁往琼州有违圣人之道。”
怒骂方平的是礼部尚书宋赐,上次礼部吃了大亏,现在拿着大义就要顶回方平。
“哟,这不是宋尚书吗?怎么今天精神好了,活跃的这么厉害。”
阴阳怪气的方平调侃着宋赐,让大殿上的气氛得到了缓解。
“黄口小儿,你不读圣贤书,有违天理,速速退下。”
宋赐现在也不想惹上这个灾星,只要方平退下了,这事就没有通过的道理。
“怎么?让人说话都不行吗?圣人是这么教你的吗?我劝你还是回家多读下圣人书再说。”
被怼了宋赐,气的七窍生烟,指着方平半天没说出话来。
“夏尚书,敢问江南一地的人均田亩从太祖到现在是多少?”
有了方平支援的夏原吉心里踏实了不少,按照方平所说的报出了一个数据。
方平听完点头,转头就向朱棣启禀。
“陛下,夏尚书所说的就是江南一地人多地少的问题,大明立国之初和现在相比人口增加了不少,可是土地却没增加,导致不少百姓地少或无地,一到灾荒年间就会四处流窜,臣请求迁民。”
本来朱棣见这样想表态的,却被宋赐打断。
“陛下,这人心难违,故土难离,怎么能让百姓就如此离开江南呢,而且江南还是我大明的赋税重地,这人少了赋税也就少了。”
话是这么说,可是具体的情况夏原吉和方平比谁都清楚,所以宋赐这话站不住脚,直接就反驳了他的话。
“没想到宋尚书如此关心大明的财税啊,可是我记得大明的赋税好像是田税和徭役,既然田亩没减少何来的田税减少,百姓也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又没有减少人口这徭役也就无从说起了吧。”
宋赐读了一辈子书,今天在这个上面被方平说的哑口无言,想了半天都没找到合理的理由。
“陛下,臣还建议把江南多余的人口迁往交趾。”
此话一出连夏原吉都惊到了,自己当初就没有这想法,现在方平提出了,也就只能任由方平处理。
“你说出你的想法。”
“这交趾是大明的版图,这几年见多次反叛,一方面是土改归流还没完成,另一方面就是我大明本土在哪里的人太少了,只有迁民过去,经过几代人的交融以后,才能完整的收复人心。”
这事情可不小,影响到不少利益集团。
“陛下,此事不可,交趾现有叛军,朝廷还在平定之中怎么能施行此策,而且那里是蛮夷之地,怎可让我大明百姓过去受苦。”
宋赐据理力争,可这些也只是拖延之计。
“蛮夷之地?宋大人好文采啊,我大明的土地就被你说成了蛮夷之地,那里是我大明军士披肝沥胆,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就这样被你说成是蛮夷之地,不知道宋大人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这话让宋赐卡壳了,说是就顺了方平的意,说不是就是对朝廷的藐视,甚至是侮辱,再往深里讲就是有点抛弃大明土地的意思,找不到理由只能怒视方平。
“陛下,这事可以在平定交趾以后再进行,现在江南一地已经是人多地少,导致不少人都没有稳定的活计,常此下去定要买下祸根。”
朱棣本来就准备同意的,只是被宋赐给打断了,现在宋赐没有理由,自然就顺着方平的意思决定了这事,让夏原吉也送了一口气,现在这个结局虽然不尽人意,可也能很好的解决江南的问题。
散朝以后,夏原吉就拦住了方平。
“你小子说琼州就说琼州,提什么交趾,那里穷山恶水的,你是在坑百姓知道吗?”
“夏老你杞人忧天了,你此去江南先统计下要迁移的百姓,先去琼州,最后愿意到交趾的再说,你只要如实的告知就行。”
“我怎么如实的告知,江南人口是多,可也没不是人人都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
方平现在对夏原吉无语了,自己都说的这么明白,夏原吉怎么都听不懂啊。
“夏老,你就发布消息,说是交趾和琼州的土地一年三熟,你看有没有人去?没人去我就全收了,反正到时候我这边还缺人呢?”
听了方平的话,夏原吉这才醒悟,没错啊,大明的百姓多以种地为生,这交趾和琼州都是一年三熟之地,现在江南那些地少或无地之人看见有这么好的地方肯定愿意去的。而且那边现在士绅都很少,不容易引起什么矛盾。
“嘿嘿,你小子就是鬼点子多,老夫谢过了,先走一步。”
看着远去的夏原吉,方平也是无奈的摇头,怎么这里的人狠多都是死脑筋不会灵活的想一下事情啊。
回到方府的方平,直接就被徐妙锦拦住了。
“是你帮夏老解决的这事?”
“是啊,怎么了?”
“江南的水很深,你这么做可能要得罪不少人,那些人可能会联合起来对付你。”
“我等的就是他们,到时候我要他们哭喊着来求我。”
徐妙锦不可思议的看着方平,不知道方平有什么后手。
吃过饭的时候方平问了于谦几个问题后,就带着于谦跑去八衙门埋头研究自己的机械。
日子过的很快,眼看就要秋收了,夏原吉也在忙活,统计着今年的赋税,由于户部放出了消息也引起了江南一些地方的不适,眼前还在观望,要等朝廷真做出这事才准备行动。
这时间方平终于在工匠的帮助下制造出了一台蒸汽纺织机,别问为什么不做珍妮纺织机,现在都有了蒸汽机谁还做那些。
试验的当天,方平带着于谦和朱瞻基在一旁观看,机器缓慢的启动,不到一会就织造好了一匹布,让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是方平带来的惊喜,身边的两个小家伙围着轰隆作响的机器观察,不时向周围的工匠提一些问题。
做完这一切的方平,放松了一下身子,就吩咐下去让工匠继续制造这种机械,表示自己要扩大产能。
可是问题又来了,大明的蚕丝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机械的需求,为了能有足够的产出,方平查阅了大明现有可以织造的材料,发现朱元璋曾经让百姓大量种植过棉花,这就让方平悬着的心放下了。
于是让八衙门的人去各地收购棉花,尤其是西北等地种植棉花比较多的地方。
一时间八衙门也忙碌起来,同时也引来了朱棣的好奇,这么大的动作作为大明君主的朱棣不可能不过问,尤其是牵涉到八衙门,别看朱棣让方平管理着八衙门,可实际的控制权还在朱棣手里,不少太监名义上是监工,其实是监视还差不多,不然朱棣可不敢把这关系到自家性命的地方叫给方平。
“方平,你收这棉花干什么?”
“陛下,这可是好东西啊,以前我还以为大明只有少量的,没想到太祖还鼓励百姓种植呢,正好解救了我的燃眉之急。”
“这棉花不是保暖之物吗?”
“正是这棉花,以后的大明就可以让百姓穿更多的衣物了。”
“原来是这样啊,要不要在皇庄也种点。”
“不行,这棉花不能在这么好的土地上种植,太浪费地力了,找人去西北,哪里的日照充足,种植的棉花也好。”
“好,朕这就让人去安排。”
这一系列的动作,没几个人发现,毕竟棉花在大明也有,可大家关注的还是麻衣和丝织品,棉衣制品都只是当做保暖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