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单于先后派左右贤王出战,但其帐下最精锐的十万王庭骑兵却始终按兵不动,让人猜不透他的心意。
此时他又再度出招,却依旧未动王庭骑兵,而是派汉军步卒出战,在王庭战鼓的催促下,幽州刺史袁谭与辽东公孙度都不得不亲率本部精锐上阵,主动攻击前军廖化所部大溪军。
大溪军虽然兵力略少,但整体战力却是大大占优,自是不慌不忙。先举盾架弩守住阵脚,几波箭雨让敌军的冲锋势头大减,而后再先两翼向前,中路列阵推进,火雷弓弩开道,枪矛刀牌跟进,打得对手节节败退。袁谭与公孙度都心知不敌,可身后单于的战鼓依旧不停,想想匈奴人的残暴和幽州城下的京观,哪里敢后退半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强撑。
就在这般混战中,大溪军全军整体前压,慢慢与身后中军离开了数里距离,与此同时,楚军的左右两军都在往东西方向截击匈奴兵马,这使得青龙飞天旗下已只有六万兵马,且其中只有两万飞鹰骑马军,而就在此时,嘹亮的号角在匈奴中军处响起,伴随着雷鸣般的马蹄声,单于终于打出了决胜之牌——匈奴王庭骑兵!
匈奴单于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十万最精锐的王庭骑兵突然出击,沿着楚军右军与前军间露出的那一道宽达数里的缝隙,如一把利剑般插向楚军中军心脏所在!
王庭骑兵是直属单于的匈奴最强部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骑术箭术精湛的部落勇士,且在匈奴骑兵最大的弱项装备方向,王庭骑兵也是甲胄齐全、弓弩强劲、兵刃锋利,与左右贤王部下往往只着布衣的杂牌骑兵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楚军右军夏侯惇部与前军廖化所部都已发现了敌军的突击,急忙想要去封堵,然而一则匈奴骑兵太快、时间上来不及,二来中军处已有旗号在发出指令。虽不明白为何,却也都依令行事,排出密集的步兵阵型从东西两侧夹击这条狭窄通道。只是以这般推进速度,怕是王庭骑兵把中军踏平都还未能合拢完毕。
且不说廖化与夏侯惇如何焦急,刘琦本人却丝毫没有慌乱,战鼓声声中,三万梅花营举盾竖矛架弓弩,列起厚实的步兵防线迎击王庭骑兵的冲击,身后玄女卫也个个长刀出鞘,随时准备以死护卫主公,但双方战力差距依旧巨大,所以这些都不是刘琦的底气所在,那一万雷火营以及随行的两百架大车才是此战最大的倚仗所在。
此时大车上原本覆盖着的油布已经被掀开,露出了本尊真容——黝黑的铁管与流畅的炮身散发着强烈的工业美学气息,而精巧的炮身与可装车的重量代表着机动灵活,这便是在海船巨炮的基础上为野战新开发的版本——子母炮。
早在去年春天,随着楚军版图的急剧扩张,所控制的资源丰富程度也大大加强,大溪城军械作坊也随之正式更名为大溪军工厂,由已升任匠作监的马钧直辖,属于楚国公帐下人力与财力都最先保障的重点机密部门。这部子母炮便是军工厂更名后最得意的新品之一。
与前版海船炮相比,除了体积缩小和重量降低带来的野战机动能力提升外,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其装膛方式的改变。海船炮采取的是前膛装填,炮弹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但相应需要更大和更重的炮身,难以在崎岖不平的陆战条件下使用,所以只能装在巨舰上。
而子母炮采取的是独特的炮膛一体式装填,膛身为可拆装的单独部件,每架炮上配有三件,在作战前便可提前将炮弹装填完毕,犹如一母三子,这也是子母炮名字的由来。当敌方抵达射程后,便能快速连射三发,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杀伤。同时被换下的膛身由雷火卒就地装填弹药,三件膛身轮流发射,也可将子母炮的持续杀伤力发挥到最大。
相比于海船炮数百步的超远射距,子母炮的攻击距离还是要近得多,只有百步左右,但比之骑兵短弓已要远上一倍,应对以近距离厮杀为主的冷兵器时代野战已是足够。刘琦之所以从去年拖到今年,才到幽州来与匈奴决战,就是为了等子母炮的大批量生产和列装,他已决意要以此一战彻底打垮匈奴人的战斗自信,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此只能专注于能歌善舞!
匈奴王庭骑兵的传统战法是在五十步开外便劲弓连射,带着马力的利箭铺天盖地落入敌阵,哪怕是砸也能将对方给砸散开了,为紧接着的冲锋铺平道路。所以当抵近楚军阵地百余步时,所有匈奴骑兵都从箭筒中抽出三支箭来捻在手中,就在他们即将抵达射程准备弯弓齐射之际,位于楚军步兵阵地后侧的炮兵开火了。
“预备~”百名传令兵一字排开,手中的小红旗高高举起。
“放!”当匈奴王庭骑兵进入百步后,随着中军处一声令下,红旗骤然落下,两百门子母炮同时点火。捻线“滋滋”作响的同时,王庭骑兵也在快速突进,已能远远看到他们手中的短弓已搭上箭支,即将要向楚军阵地齐射。
楚军中军大旗所在是一处高地,中间平缓,两侧陡峭,总体来说坡度并不算大,但王庭骑兵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从中间相对平缓处进攻,这也使得他们的队形更加密集,然而当冲在最前面的王庭骑兵们刚刚举起弓时,炸雷般的巨响突然在楚军阵地中响起!
“轰~”“轰~轰~”
两百发早就校准好落点的铁弹如雨落下,每颗炮弹都重达十余斤,但凡擦着碰着便是非死即伤,而且落在地上后哪怕没有直接命中,随之而来的连续弹跳翻滚也会造成巨大的杀伤,顿时让正在高速冲锋毫无准备的匈奴王庭骑兵死伤惨重,与此同时后面没有中弹的骑兵因为前方的混乱刹车不及,一时间也是人仰马翻、乱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