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汉初三杰聚首
刘邦为什么能够用一个月时间,平定三秦?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观点:
韩信个人能力突出,大战略部署得当,提了六个字:任贤(能打的人都出去打)、封赏(打赢了就要封爵)、东归(利用将士东归的心情,提高战斗力)。
三秦自己原因:三秦之王,虽得地,不得人心。秦卒二十万被坑杀,咸阳被毁等,让关中百姓痛恨三秦王。
刘邦入关中时举措恰当: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百姓支持。
萧何个人贡献:收集图案,为刘邦大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还有一种观点:项羽不支援。(对于,这个观点,绝对是事后诸葛亮,从后面看历史。)
其实,我觉得还有最重要一个观点:刘邦实力很强大,碾压对手。此次,刘邦作战人员,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将领。这些都是汉初封侯拜将的人。
章邯输,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刘邦力量比他强大,实力悬殊太大。
刘邦定三秦,也象征着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开创西楚霸王时代,彻底乱了。
齐有田荣、赵有陈馀、梁有彭越,三秦有刘邦。不仅如此,燕国臧涂击杀韩广,韩国换主。
天下,已经不属于西楚霸王建立的天下。
刘邦定三秦后,做了一件事:派部将王吸、薛欧出武关,借道南阳,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王吸什么时候加入刘邦,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他是以中涓身份加入刘邦起事,进军到灞上,被封为骑郎将。随后,又入汉中,定三秦。
薛欧以舍人的身份在丰邑投靠刘邦,西入咸阳灭秦,进军灞上,因战功被封为郎将,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又出汉中定三秦。
这里就会有疑惑,为什么刘邦要派出这两个人去迎接父族和妻族?
从这两个人官爵来看,一个是郎将,另一个是骑郎将,都是刘邦身边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所以,表现出了刘邦的诚意和重视程度。
是这样吗?
或许,是。
或许,不是。
对这件事有两种观点:
1.刘邦定三秦,等同对项羽不宣而战。
刘邦家属在沛,位于西楚腹地,处境很危险。这个解释也说得通,但,忽略了一个实际情况。从咸阳到彭城,刘邦走的不是直线,而是出武关,借道南阳,走阳夏。
这条路线,经过很多人势力范围。走得是大张旗鼓,这就让人疑惑。他们是真的去接刘邦家属,确定不是搞事?
最终被项羽知道,然后走到阳夏,走不动了。
这里又衍生一个观点,刘邦是被逼无奈下达这个命令。
薛欧在丰邑加入刘邦。雍齿背叛,丰邑背弃,给刘邦留下了可怕的心理阴影。因此,刘邦称帝后,对丰远不及对沛好。
对于,衍生出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不成立。刘邦记恨丰邑背叛,但,总不会记恨父族吧!
刘邦没有那么冷血,也没有那么不孝。
2.试探王陵和其他诸侯王态度。
南阳郡归王陵管辖,它处在刘邦、项羽、任敖三种势力范围之间。所以,南阳郡王陵的态度很重要。
他倾向项羽,就多了一条攻进咸阳的路线。
他支持刘邦,多了一条东出中原的路线。
这也是后来,楚汉争雄时,刘邦和项羽都拉拢王陵。王陵母劝其归降刘邦,遭到项羽烹杀。这也是王陵痛恨项羽,支持刘邦的原因。
我认为第二个观点,才是刘邦派出王吸、薛欧的原因。以迎接父族、妻族为由,试探王陵,及其他诸侯的态度。
定三秦后,刘邦好运不断,迎来了两个人。
一个人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常山王张耳。
那么,常山王张耳为什么会投奔汉王刘邦?
话说,田荣在齐地整出大动静,杀两王,赶走一王,定三齐,自立齐王。还封彭越为大将军,捣乱梁地。又出兵助陈馀,攻打常山王张耳,搅乱赵地。
田荣不愧是第一个站出来挑战项羽分封秩序的人,业务能力相当出色。一个人解决项羽分封在齐国的三王。
陈馀利用手中三个县兵力和田荣借来的兵力,攻击张耳。陈馀能力也不错,打赢了,灭了张耳襄国,迎接赵王歇回赵,自立为代王。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贤者,有很高名声,还都被秦国通缉。他们一起落难,一起吃苦。陈馀对待张耳,犹如父亲。他们一起加入陈胜反秦,又一起重建赵国。这两人革命情谊深厚,被称为刎颈之交。
因为巨鹿之战,闹了小误会,友情开始破裂。
项羽来了一把火,分封张耳为常山王,分封陈馀三个县为南皮侯。这把火,烧得很大,让两人关系彻底决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张耳战败,就面临两个选择。
东去投奔项羽,请他主持公道,助他复国。
西去投奔刘邦。
张耳自己的选择,是想东去投奔项羽。他说了这样的话:汉王虽然和我有老交情,但项羽势力强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国。(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彊,立我,我欲之楚。)
这时,一个人站出来,改变张耳的想法。这个人叫甘公。
这个人物全名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但,这个人有一个爱好:天文学。
还有一个特长:占星术。
他有个先祖,叫甘德,是天文学家,写了一本书《天文星经》,与另一个人叫石申写的天文书,并称为《甘石星经》。
张耳见项羽势大,想要去投奔。
甘公用天文学知识,以及占星术,说了这样一句话:汉王入关,五星会聚于井宿天区。井宿天区是秦国的分星。先投奔,一定功成霸业。(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
接着,他下了一个结论:即使现在楚国强大,今后一定归属于汉。(楚虽彊,後必属汉。)
那时的天文家,很吃香,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所以,张耳听了甘公的话,改投刘邦。
刘邦见张耳来投,很高兴。
除了两个人都是诸侯王身份,且张耳是主动来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张耳曾是刘邦的偶像。
刘邦年轻时,他的偶像是信陵君。等到刘邦有能力西去大梁,却得知信陵君死了。刘邦出来一趟,总不能就这样回去。所以,刘邦听说信陵君门客中有个贤能的人,在外黄当县令的张耳。
张耳背景不简单:
名臣张仪之后;信陵君座上宾;岳父慧眼识珠,说了一句,要嫁,就嫁张耳。
于是,刘邦去了外黄,拜见张耳。
张耳对刘邦不错,不仅接济刘邦一段时间吃喝,也教了很多知识开阔刘邦眼界,还教了刘邦一种精神:游侠。
史料也说,刘邦未发达之时,去找张耳很多次。刘邦和张耳认识很早,相处也很融洽。张耳年龄比刘邦大八岁。
后来,魏国被灭,张耳被通缉,刘邦回到楚国。
及至他们再见面,就是在咸阳,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
不知道鸿门宴时,张耳和刘邦有没有交流,他们再次重逢,有没有情绪波动。但,刘邦刚定三秦,张耳来了,刘邦很高兴。
刘邦不仅善待张耳,还把本来要将长女嫁给项伯儿子,改成嫁给张耳之子张敖。
另外一个人到来,刘邦更高兴。他就是张良。这也是刘邦和张良第三次相聚。
第一次,他们在投靠景驹路上相遇。后来项梁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为王,张良趁机做项梁思想工作,辅助韩王成定韩地。这是张良和刘邦,第一次分别。
第二次,刘邦西进亡秦,平定韩地,他们再次相遇。刘邦能够第一个打进咸阳,张良献出了很多计策。项羽分封,两人再次分别。张良送刘邦一程,献出火烧栈道。
刘邦入汉中,张良随韩王成回到封地。他们能够再次重逢,就要感谢一个人项羽。
项羽先分封韩王成,又以无功反悔,把他带回彭城,先贬为侯,后杀害。
项羽杀了韩王成,剥其地,断绝了张良仕韩的美梦。张良逃亡,西投刘邦。也可以说,是项羽亲手把张良送给刘邦。进而,让刘邦得到了一个汉初顶级的谋臣。
就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和张良又一次重逢。
刘邦见识过张良的本事,用两个字形容:厉害。
在刘邦印象中,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张良。对于旁人来说,相当棘手的问题。张良谈笑之间,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刘邦能够第一个抵达咸阳,被封为汉王,张良功不可没。
张良对刘邦也熟悉,他对其他人骂骂咧咧,脾气差。但,对他很客气。
不知道刘邦和张良再次重逢会是什么表情。
有喜悦,也有心酸吧!
脑洞强大一点,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刘邦见了张良,第一句会说:你回来啦!
张良答:嗯!我回来了。
刘邦问:还走吗?
张良说:不走了。
刘邦很高兴:我们一起打天下。
张良说:好,一起打天下。
从张良和刘邦分分合合的故事告诉我们:缘份真的很奇妙。对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还是会重逢。
用现在话说,错的人,早晚会分开;对的人,兜兜转转,迟早会相逢。
所以,缘分很重要。
当然,张良见了刘邦会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比如项羽杀了韩王成,他的仕韩美梦破碎。又或者说,韩没了,他也没有地方去。
刘邦听了会说:我这里欢迎你。
随后,刘邦为了留住张良,又做了几件事:封张良为成信侯;允诺寻找韩氏王室后裔,助其复国。
张良所想,刘邦皆给,进一步巩固了革命友谊。
刘邦找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反秦定韩地时,遇到一个人公子信。这个人是韩襄王孙子。
刘邦不仅说,还做。提拔韩公子信为太尉,并允诺,打下韩地,封他为韩王。
这样,刘邦不仅让公子信更加卖力工作,还得到了张良。
汉初三杰,就这样聚齐了。他们分工明确,发挥各自才能。
出谋划策:张良。
行军打仗:韩信。
后勤补给:萧何。
汉初三人组合闪亮登场。他们将会用自己各自领域的能力,辅佐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