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见民众热情高涨,简直把自己当神。他一露面,就会被欢呼的人群所围,跟当今社会的明星一样耀眼。
他有点得意,也有点担忧。连忙通过甄邯向太皇太后王政君递交了一个奏书,极其谦卑,表示这几年来,都是太皇太后和群大臣一起努力的结果,并非只是王莽一人的功劳。
并说道祭祀大典已完成,朝廷不要再议论奏书之事,以便自己可以尽力去制定礼法,撰写乐章。一旦完成,将这些礼法和乐章传示天下,使四海平和,王莽将告老归家,为贤能让位,表达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决心。
谁知聚集的人群越来越激动,一些多受王莽照拂的书生、儒生,聚集在未央宫北阙,高喊口号,争着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甚至泪流满面地呼吁朝廷对王莽的嘉奖,强迫王莽收回赠送出去的封田。
人众一时之间数万,久久不愿散去,日复一日到来聚集,犹如上下班一样。
王莽出行也越来越不便,皇宫内议论纷纷,交头接耳。连太皇太后王政君,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太皇太后王政君紧急召见安汉公王莽,王莽坐甄邯马车才混入皇宫。
见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也是连连苦笑不得,本想随意做点善事,却不料有这一出。他对拿回封赏坚决不受,甚至提出现在就辞官回家。
太皇太后王政君一听大急,言道:“安汉公你辞官了容易,让朕怎么办?”
大司空甄丰建议道:“太皇太后,现在上书要求安汉公收回封田的人太多了,连续几天都不曾散去,人数有数万人之多。这是我大汉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看了安汉公功德闻名于天下,因此各诸侯王、列侯和众百姓诸多都天天守在北阙不愿离去,这也总不是办法。既然安汉公坚辞不受,以微臣之见,倒不如听听安汉公心意,让安汉公定夺就是了。”
甄邯说道:“一些诸侯和宗室离京后也返回了北阙,重新向朝廷陈述安汉公的功德,要朝廷重新审视对安汉公的封赏,让其拿回封地。朝廷派官员前去解释也是不肯听从。”
“是呀,这些人昨天也跑到长乐宫里来,跟朕说着要重赏安汉公。朕好歹承诺到了孟夏时节会对安汉公功德嘉奖,他们方才肯退去,唉…安汉公又不愿接受更多封赏,此事朕不知该如何处置才好。”太皇太后王政君叹气道。
众臣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处理才好。
王舜见众人束手无策,他献策道:“太皇太后或可下个诏书,对众宣布说如今礼法和乐章制作尚未完工,朝廷大事均由安汉公决断。因此,也听从安汉公之想法,等待礼法和乐章制作完毕,众公卿将结果报告太皇太后之后,再根据众官吏和百姓的意见,赠予安汉公更高的褒奖。”
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众人听了觉得王舜提出的缓兵之计甚妙,都纷纷表示按此行事。
未央宫北门,尚书令平晏带着一群侍卫鱼贯而出,来到北阙下,向守候在这里的众人大声宣读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的诏书,并说道:“各位诸君,太皇太后已经下诏,要求大家尊重安汉公的意见,让安汉公可以安心制定朝廷新的制度。待改制完成以后,朝廷将根据众位建议,给予安汉公嘉奖,赐赏于九锡之礼。”
“太皇太后英明!…”众人欢呼起来,响彻云霄,慢慢地,集聚的人群才渐渐散去。
接下来几个月里,朝廷还是不断有收到各地官吏及百姓上递来的奏书。其中一份是有富平侯张放之子,现富平侯、侍中张纯牵头签名的,共有九百多位公卿大夫、博士和列侯等共同署名的奏书,声称多地发现天降的祥瑞,如麒麟、凤鸟、玄龟、神龙等,已经多达七百多起,这是自古至今都属罕见的,这是安汉公王莽德重感动了上天,呼吁太皇太后尽早下诏书实施“九锡之礼”礼待安汉公王莽。
太皇太后王政君见后即诏书御批,要大臣们考查西周的“九锡之法”,以便实施对安汉公王莽的封赏。
夏历五月,天气特别炎热,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大殿,朱红大门忽然自燃了起来。守庙的士兵虽然奋力扑救,殿门还是被烧得一丝不剩。这件事情如果放在以前,是件很大的事件了。
但当时大家好像都狂热得忽视了这件事,似乎都没有人谈及议论这件事,都把目光放在朝廷即将要对安汉公颁发“九锡之礼”的这件事情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