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战役是汉朝对匈奴的首次战略性胜利,汉庭徙民十万,将河套地区打造成对匈奴战争的前沿基地,为日后的作战奠定了基础。
刘彻在终结旧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前126年,在离别长安十三年以后,九死一生的张骞,终于再次踏上了汉帝国的土地。遥望蔚然屹立的长安城,张骞此时倍感交集,他不知道他的皇帝是否还记得,一个离开了十三年的使者?是否还怀有扫灭匈奴的壮志情怀?但十三年来,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磨灭对他的皇帝,他的国家的忠诚。
如今,已经找不到史书记载,刘彻再次见到张骞时是怎样的情景,但张骞的西域之行,无论是对他,还是整个汉帝国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张骞带回来了关于西域的很多见闻,例如;西域的地理、人文及自然等各方面的资料,这是中原人以前根本不知道的知识,使得中国人的世界观,天下观,思想及视野大大地扩展。
张骞向刘彻详细汇报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来自西域的信息让刘彻无比兴奋,因为他不仅看到了西方一个崭新的世界,更从中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汉帝国眼中的西域是指今天中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西域当时受到匈奴人的控制,是匈奴人最为重要的物资补给基地,一旦失去西域,匈奴将失去与汉帝国长期抗衡的资本。
然而,要控制西域,刘彻首先要打通西域与汉帝国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河西走廊”。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北麓形成的一条狭长的通道,因为在黄河的西边,所以称为;河西走廊。走廊的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连接着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细化解析如下;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甘肃省。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约一千二百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shao)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深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开端,将在这一刻即将打开。
公元前121年,一位才华横溢,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被刘彻委以重用,率一万人的精锐骑兵,纵横漠北,远征河西走廊,这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年仅十八岁便被任命为“骠姚校尉”,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以敢于冒险的性格,深得刘彻的信任。夺取河西走廊,斩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是霍去病此次远征的坚定目标。
当时的河西走廊盘踞着五个匈奴属国的军队,霍去病孤军深入,没有后援,也没有补给,似乎是一次毫无胜算的冲动冒险。
但霍去病没有辜负刘彻的信任,他带领汉军两次远征河西走廊,以极小的代价战胜了敌人,清除了河西走廊全部的匈奴势力,斩获敌军两千零二十八人。自此,汉帝国控制了河西走廊,将匈奴与西域的连接彻底中断。
为了防止匈奴的再次反扑,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通道从此被打通。
这条通道成为此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文化物质交流的主要陆上通道,形成了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
只有通过丝绸之路这样的一条道路,西域及中亚,西亚的人,才了解东方还有一个强盛的汉王朝存在,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汉人,汉族,汉学,汉文化,这样一些褒义的称谓。
失去河西走廊,匈奴的实力大大削弱,难以恢复。这个曾经威名赫赫的草原民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匈奴人曾在一首描写失去河西走廊的歌谣中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河西走廊战役的胜利,让刘彻感到无比自信,在他看来;自己和祖辈们扫灭匈奴的理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只需要发动最后的一击,汉帝国最大的威胁就会彻底剿除。
然而此时,刘彻遭遇了战争开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再次出征匈奴的大军还未出发,帝国的国库已经空虚,与匈奴的连年战争,让汉帝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国家七十余年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现在这个国家已经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
公元前120年,长安城的未央宫里,刘彻召集大臣们举行庭议,如何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让已经三十七岁的刘彻无比焦虑。他知道,对匈奴的最后一战,决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解决眼前的经济危机,他需要为国家找到新的财政来源。随后,刘彻首先提出了盐铁官营,盐铁官营就是把盐业,冶铁业全部收归国家,由国家来经营,国家来卖钱,增加国家税收。
在这一年,国家也开始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货币的发行权也收归中央,甚至酒类也由国家实行专卖。给帝国的官吏,制定了严酷的法令,鼓励人们告发那些隐瞒财产,逃避税收的富商。被告发的商人的财产、土地、奴婢都被国家没收。
这些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短时间内,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汉帝国得以度过了经济危机,但帝国的百姓为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刘彻并不是不知道,国家的民力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自己稍有不慎,秦末天下反叛的局面,就有可能再次上演,可是做过一个皇帝,他知道距离扫灭匈奴的理想,只有一步之遥。
此时刘彻心中唯一的安慰,就是汉帝国已经获得了统一的民心,他必须用意志与信念,统领天下万民,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为帝国开创永久的和平。
公元前119年,汉帝国发动了对匈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在刘彻的精心布局下,征发十万骑兵,及数十万步卒,由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分为东西两路同时出发,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部队进行决战。
为了这场战役,汉帝国几乎将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军力,投入了这场战役,由此可想,汉帝国此次决心与勇气
当卫青的西路汉军进入草原后不久,就与匈奴单于(王庭)的大军不期而遇。步步紧逼的匈奴军队,数量远远超过汉军,这让卫青感受到强大的压力。
在卫青的指挥下,汉军士兵勇敢地迎击匈奴骑兵,汉军舍生忘死的勇气,令这些草原上的战士感到了恐惧。而匈奴单于在最后关头放弃了部队,仓皇逃走。
最终,卫青率领的汉军歼敌一万九千余人,大获全胜。
不过,卫青击溃的匈奴单于部队,并非匈奴真正的主力,实力最为强大的匈奴(左贤王)部,始终没有出现在战场。
此时身在未央宫的刘彻开始焦虑,如果此战不能歼灭匈奴的主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因为他的帝国已经力不从心。在一片迷茫中,刘彻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东路汉军的将领——霍去病。
不过,这时的霍去病也在痛苦之中率军前行,茫茫的大漠之上,他始终没有找到匈奴的军队。霍去病知道,如果这次作战徒劳无功,整个帝国将错过击败匈奴的最佳时机。虽然前路凶险莫测,自己只能一往无前,不能放弃。
然而,历史的转折往往就在坚定的信念中出现转机,就在此时,出师漠北的东路汉军,与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部队不期而遇。
面对突如其来的匈奴大军,霍去病这位勇敢著称的年轻将军,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与决心,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主动发动了攻击。
在蒙古高原上,一场决定汉帝国与匈奴未来命运的决战,就此爆发。
面对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匈奴左贤王部,汉军在年轻将军的带领下,前仆后继,为了帝国的胜利他们无所畏惧。
仅仅一天的时间,匈奴军队被汉军彻底击败,汉军斩首俘虏匈奴七万多人,俘虏了匈奴屯头王等三王,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最终攻至瀚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杨威而还。
昔日的草原霸主,溃不成军,漠北决战,几乎歼灭了全部匈奴主力。从此,匈奴远逃漠北,大漠以南,再无匈奴王庭。
对于此时的刘彻来说;为了这场胜利,他已经等待了二十二年,而整个汉帝国,已经为这场胜利等待了八十一年。
汉高祖刘邦无奈的和亲,吕后所受的屈辱,文景时代的隐忍退让,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汉帝国终于洗刷了昔日的耻辱,战胜了世仇匈奴。
汉武帝以非常之能,用非常之帅,行非常之兵,一举奠定了大汉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