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9年的初春,长安城依然处在一片寒冷之中,此时汉帝国的皇帝刘彻,并没有感到一丝寒意,因为汉帝国北部边境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也时刻敲击着刘彻狂热的内心。
然而此时,一个巨大的冒险计划,正在按照他的部署悄然进行。
公元前129年的春天,刘彻派出了他的四路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发起进攻,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长安城的未央宫里,刘彻忐忑不安地关注着前线的消息,他的内心,并没有表面上那样自信,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匈奴强大的骑兵,一直都是汉帝国所有军民心中的噩梦。
公元前200年,遥想汉高祖刘邦出动了三十二万大军,主动攻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困七天七夜,大败而归,初生的汉帝国几乎因此夭折。
此后的六十余年里,北方的匈奴,似乎成了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时的刘彻已经二十八岁,他明白向匈奴进攻,稍有不慎,白登之围的惨剧将会再度上演。但刘彻已经别无选择,自己的决定,并不是一次年轻人的冲动,这是他不可逃避的使命。
在帝国北方的边境线上,汉军兵分四路,向匈奴人的领地突进。这是汉军第一次深入敌人的领地作战,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飘忽不定的匈奴骑兵,汉军将士虽然浴血死战,但仍然损失惨重。
出击的四路汉军中,仅有一支部队取得了微弱的胜利,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是一次并不成功的作战行动,损失远大于战果。然而,这并没有动摇刘彻与匈奴全面作战的决心,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出征的汉军,在匈奴骑兵面前,已不是昔日待宰的羔羊,汉军拥有的勇气与决心,标志着汉帝国意志的觉醒。国家的民众比刘彻更加期盼帝国的荣耀。
这场战役,也是自汉朝建立以来,与匈奴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对汉武帝来讲;极大鼓舞了自己的信心,也坚定了他的信念。
在此次作战中,汉军暴露出的弱点,也让刘彻无比焦虑。对匈奴地理和情报的缺乏,让他的军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此时的刘彻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了解北方敌人的情报,自己未来的战争,将会让帝国的军队付出惨重的代价。他急需了解自己的敌人,以及任何有关北方的一切。在一片困境中,刘彻又想起了十年前出使西域的张骞。
同样,在公元前129年,因为汉匈战争的爆发,被匈奴扣留了十年的张骞终于得到机会,逃出了匈奴十年的监禁生活。
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带着仅剩的随从堂邑父,继续前行,一路打听大月氏西迁之后的落脚地。数月的跋涉之后,张骞终于到达大月氏。
然而,在迁徙数年后,大月氏在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西域,已经站稳了脚跟。新的月氏王已经丧失了向匈奴复仇的勇气,这令张骞大失所望。
张骞一无所获的离开了大月氏,他开始遍游西域各国,详细记录西域的风俗民情,与地理物产。张骞以敏锐的直觉判断,这些西域的资料,将成为汉帝国对匈奴作战,十分有利的价值,而这正是自己的皇帝心中,最为渴望得到的消息。
长安城的未央宫里,刘彻并不知道张骞的生死,但他十分明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自己将无法获得来自西域盟友的支援,汉帝国只能独立面对强大的敌人。
而在与匈奴反复的较量中,刘彻开始渐渐醒悟;要想击败匈奴,仅仅依靠一两次战斗的胜利,将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必须要从战略上重新作出规划。
在巨大的沙盘面前,刘彻敏锐地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就是阴山南麓的河套地区。与中原王朝接壤的河套地区,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拥有河套地区,让匈奴人不仅获得了广阔的草场,和粮食基地,而且这里还是进攻中原地区的跳板。因此,河套地区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和匈奴争夺的焦点。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为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秦军攻击匈奴,夺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之后在北方边境大规模修建长城进行防御。但在秦帝国覆灭之后,匈奴乘机又重新夺取河套地区,这里成为此后匈奴不断进入汉朝的前沿基地。
刘彻意识到,落入匈奴之手的河套地区,时刻威胁着帝国的安危,如果不占领这里,汉军所有的主动进攻都将成为泡影。夺取河套地区,将是汉帝国对匈奴下一步战争的首要目标。
河套地区,紧邻汉都长安,在汉文帝时期,匈奴对汉朝的三次大规模的入侵,都是以这里为跳板。
很多朋友分不清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的区别,也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河套平原的地理位置及战略要素,河西走廊,会在下一章节详细解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留意下一章节内容。
河套平原虽然与河西走廊(平原)相互接壤,但却是两个概念,也是两个地区。
首先我们来说河套平原;河套是指处于今天贺兰山以东,河曲以西,阴山西南,长城以北的三面距河的区域,四面八方的攻守都与这一带有关。
河套以南;可以抵达黄河,再向前就是关中平原,河套向北;可以通过阴山,就是面对漠北的游牧民族,河套向东;可以渡过黄河进入到河北地区,河套向西;可以抵达陇右及河西地区,进而便可争夺西域。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占据了河套地区,可以作为根据地南下关中,逐鹿中原,势如破竹。同时河套地区水草丰美的地理形势和生存环境,是深受苦寒威胁的北方民族一直所追求的。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控制了河套,则可以以阴山作为屏障,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威胁,保证关中地区的安全。尤为重要的是,河套地区是古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牧养战马的地区,因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河套地区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是战马多,战士弓马娴熟。中原王朝想要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抗衡,必须要有饲养战马的地区。
这也是后来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在这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向西可以连通中亚和东欧,向东南可以连通中国的中原地区。
将河套地区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对于贸易,还是军事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是历来中原与草原的兵家必争之地。
介绍完,相信大家对河套地区都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把视线转回到本文的中心。
不过此时的匈奴,因为汉军之前的进攻,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如果汉军贸然攻击,在没有任何情报的指引下,只会得到失败的恶果。刘彻,还需要等待一个进攻的时机。
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东北部的上谷,渔阳地区,对汉朝边民大肆烧杀劫掠。
匈奴的主力南下,让刘彻突然发现,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眼前。他派卫青率领三万骑兵,由雁门出击,攻击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
史记记载;汉军大获全胜,全甲而还。当卫青取胜的消息传回长安时,举国震动,匈奴人笼罩在帝国臣民心理上,七十余年的阴影终于消散。
而后,汉帝国在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口,到那里定居,以巩固河套的防御。从此,阴山南麓的匈奴主力,开始暴露在汉帝国的铁骑面前。
汉王朝在夺得河套地区之后,就意味着汉王朝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也从此扭转了汉王朝几十年来对匈奴忍让屈辱的局面。河套地区,也成为了搏击匈奴的一个桥梁跳板。
河套战争的胜利,让刘彻获得了极大的自信。他将匈奴人成功挡在了帝国边界以外。
但刘彻此时并没有感到一丝满足,因为他的内心在渴望一场更大的胜利。
然而,就在此时,面对与匈奴战争的胜利,整个国家突然对于未来是否要继续战争,有了不同的声音。在很多官员看来,汉帝国已经一雪前耻,帝国的尊严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战争也已结束,和平才是国家之本。
但刘彻明白,暂时的和平无法真正维护国家的安全,如果选择妥协,会使刚刚凝聚的民心再度消散,他必须要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以此捍卫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
这是一场决定帝国走向的生死之战。匈奴不灭,战争就不会结束。此时的刘彻绝不允许帝国内部出现任何动荡,而在他看来,帝国内部最为难以控制的力量,就是诸侯王。
在汉景帝时代,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几乎彻底毁灭了刚刚步入正轨的汉帝国。虽然诸侯王的叛乱最终被扑灭,但在刘彻的眼中,诸侯王始终都是分裂国家的潜在威胁。
公元前127年,刘彻已经三十岁了,这时的他不再是一个鲁莽,而冲动的少年。在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历练中,刘彻更加自信而成熟。
这一年,刘彻颁布了史称“推恩令”的诏书,他要以一个极具智慧的方案,将威胁国家统一与稳固的诸侯王势力,彻底消解于无形。
推恩令的实施,是刘彻彻底消除诸侯王分裂势力的最后一博,他最终实现了中央政权对汉帝国的完全掌控。现在,刘彻可以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为彻底击败匈奴的浩大战争秣兵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