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立后,刘秀是如何歼灭各地起义军的?面对群雄割据的状况,他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在绿林军与赤眉军相互厮杀中,由于更始政权内部以刘玄为首的贵族势力,与以王匡为代表的农民将领发生内讧,因此,更始政权很快就被赤眉军消灭,但赤眉军占领长安以后,又重蹈更始政权的覆辙。
将领们忙于论功行赏,无纪律约束的士兵,在长安内外抢劫财物,欺凌居民,使百姓再次大失所望,纷纷拿起武器与赤眉军对抗。
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建设的赤眉军,很快耗尽了长安城内的粮草,习惯于流动作战的赤眉军,将长安洗劫一空后漫无目地的在陕、甘、宁、豫一带辗转求食。
在转战过程中,遇到大雪,士卒因饥寒而死的极多,于是又返回长安。
此时,刘秀派汉军进入关中,频频进攻赤眉军,赤眉军死伤惨重,势力大大削弱,于是又决定东归,但在东归途中遭到了刘秀军埋伏,被迫投降。
消灭赤眉军后,刘秀与地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各派割据势力展开激烈斗。
公元30年,也就是建武六年,光武帝刘秀基本扫平了东方的敌对势力,以洛阳为中心,控制了全国五分之四的地区,但是,统一全国的大业依然充满了变数。
(公孙述)已经称帝,牢牢占据着益州,有觊觎天下之心,在益州西北(隗嚣)控制着陇右一带,兵强马壮,(窦融)则牢固地控制着河西地区,在西汉之际,河西地区远离战火,窦融被推举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划地自保,百姓殷实,兵强马壮。
尽管他们都不是光武帝刘秀的对手,但只要三方联合,互为犄角,不仅整个西北和西南不再为汉朝所有,而且关中也会腹背受敌,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一切都充满着变数,新一轮的挑战迅速摆在刘秀面前。
从洛阳到天水,从天水到成都,从成都再回到洛阳,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在道路上疾驰交错,他们肩负着各自主公的重托,探听虚实,游说对方,展开论战。
最终,隗嚣与公孙述还是联手与汉军负隅顽抗,这是光武帝刘秀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他也曾一再通过和平方式争取隗嚣和公孙述,但现在发兵陇蜀,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
与隗嚣和公孙述不同,窦融清晰的意识到,人心思汉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果断倒戈向汉,接受刘秀的指挥,发兵助战,这也成为解决西北变局的关键所在。
公元34年,隗嚣集团被汉军彻底击败。
公元36年,汉军攻入成都,消灭了公孙述。
这是新莽末年以来,社会动荡混乱的局面终于结束,从公元26年开始,刘秀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通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公元36年恢复汉室,统一全国,完成了历史使命。
那么,统一后的东汉帝国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境?面对西汉灭亡时的教训,刘秀是如何加强皇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呢?
在刘秀称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面对当时生产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东汉王朝最迫切的问题。
刘秀采取一系列政策,一是;释放奴婢,这对稳定东汉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其次,从公元39年开始,刘秀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以便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此外,刘秀还组织军队屯田,以保证战争的供给,减轻人民的负担。
接着,刘秀宣布恢复西汉的有利旧制,这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
鉴于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扈,和外戚篡位的教训,刘秀极力加强皇权,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兔死狗烹,这是历代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对自己忠臣最残忍的手段,但光武帝刘秀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重量级开国元勋得到了高爵厚赏,还有特晋朝请之类的荣誉性特权,但也基本上退出了国家权力中枢,不再参与国家管理,这种处置得到了开国功臣的理解和拥护,君臣相安,刘秀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自己预定的政策。
刘秀统一全国后,大封功臣三百六十多人为列侯,给予其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官吏,这一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使皇帝能较容易的总揽权纲,同时形成以儒生为主的官僚政治人才基础。
为了加强皇权,刘秀一方面削弱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之成为皇帝决策机构的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为加强监察制,刘秀在京师附近设有司隶校尉,主管监察中央百官违法行为。在地方上,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吏,直接向皇帝汇报。(类似于今天中央纪委的公职)
在政权稳定之后,刘秀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军权的郡国都尉,在削减地方兵力的同时,刘秀逐步扩大中央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退功臣,而进文吏是光武帝时期最核心的人事政策,西汉中期以来,困扰执政者土地兼并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牛马放牧邑门不闭,一派安宁景象。
通过一系列措施,刘秀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病逝于洛阳南宫前殿,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刘秀的功绩受到了后世极高的赞誉。
然而,刘秀是南阳的豪族,支持他的多半是豪族地主,因此,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贵族扶持起来的政权,这为东汉中后期豪强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