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楚汉相争以来,北方的匈奴人就从未停止过南下,他们的侵占土地,掠夺人口,年复一年愈演愈烈,又重新控制了河套地带。终于,成为了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如果我们把时间退回到十几年前的秦始皇,他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曾经被匈奴侵占的大片领土,又被秦将蒙恬重新夺回。随着长城和直道的建立,在帝国的北方构筑了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但是,随着秦帝国的崩溃,草原上崛起的新一代枭雄(冒顿单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杀死自己的父亲,自立为王。
冒顿的雄心壮志,在当时不亚于后世的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匈奴人拥有了当时东方最强的军事实力。
我国的北方西北,包括东北,都在冐顿单于的控制之下。当时,他们的军队数量能够达到三十万以上的骑兵,由此可见,他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皇帝刘邦征调了三十二万大军,决心仿效秦始皇,一举解除匈奴的威胁。
在这次征讨匈奴的军事行动中,汉军的总指挥正是皇帝刘邦,而并非任用一名战功卓著的开国名将,这是因为刘邦出征匈奴,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便是想证明自己作为大汉天子的实力,在阳奉阴违的诸侯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
然而,踌(chou)躇(chu)满志的刘邦收复晋阳后,兵锋直达(平城)。却过于轻敌冒进,追击匈奴骑兵,结果中了冐顿的诱兵之计。
冒顿单于将自己的精锐部队隐藏起来,以老弱病残的士卒向汉军挑衅,引诱刘邦追杀。求胜心切的刘邦,放弃步兵,率领精锐骑兵追击,结果中计。
刘邦和他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了联系。
时值寒冬腊月,加上援绝粮断,困饿不堪,汉军失去了战斗力,陷入了被歼灭的困境。
最终,万般无奈的刘邦只得放下皇帝的尊严,采用大臣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yanzhi)行贿,许以大量金银财帛,这才侥幸得以脱险。(阏氏;意指冒顿单于的妻子,等同皇后的称谓)。
白登之围的失败,足以反映出当时西汉初年的国力确实是非常衰弱,在连年战争中使西汉初年的经济凋敝,民生艰苦不堪。
望着眼前匆匆撤离的军队,汉高祖刘邦的志气跌入了谷底。自己一统天下的壮志,换来的竟是被困七日的屈辱,这让刘邦身为一朝天子的颜面荡然无存。
让刘邦最为痛心疾首的是,一战解决匈奴,震慑异姓诸侯的战略也随之彻底化为泡影,凭借汉帝国现在的实力,还远不足以解除这些内忧外患。因此他不得不再一次向现实妥协,接受了和亲匈奴单于的建议。与匈奴约为兄弟,并且每年送去大量丝绸,粮食,酒肉等,以避免匈奴的袭扰。
和亲,就是将出身皇室的公主,嫁给其他国家或部落的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与此同时,赠与对方大量的钱财货物,以换得两国之间的和平。
尽管这样的做法让自己倍感屈辱,但面对咄咄逼人的匈奴铁骑,刘邦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从皇室中挑选出适合的女子,册封公主,和亲单于。面对即将离去的和亲队伍,想到远赴异域,未来生死难卜的宗室女儿,刘邦的心中充满了伤感,大汉王朝也是饱受屈辱。
身为一个帝国的皇帝,自己既不能建立集权,完成统一,又无法开疆拓土,消除外敌,在帝国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还要把国家的安危责任,强加给那些柔弱的女子。一时间,伤感无奈和羞愧占据着刘邦的的内心。
在汉帝国取得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以前,很难统计有多少宗室女被封为公主,远嫁匈奴。这些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和亲公主,背井离乡,忍辱背负起了一介弱女子难以承担的重任,她们也没有一人再回到过故乡,更没有一人留下姓名。然而,正是这些女子用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为汉王朝的崛起,换得了喘息的时机,为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汉朝和匈奴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几乎停止了。
汉朝开始了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予民休养生息,巩固大汉王朝的统治。
然而,汉帝国之所以能够走出困境,正是因为刘邦采纳了(陆贾)主张,如果没有陆贾的存在,中国的历史和西汉王朝的命运,可能就会完全不同。(葬于今陕西咸阳市西北)
在白登之围后,让刘邦焦虑的不仅仅是诸侯的内忧和匈奴的外患,他要面对的还有经历战乱之后,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他们想要过上富足的生活,而秦帝国的悲剧,在无时无刻的提醒着刘邦,正是因为秦代末年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才有了后来的农民起义军拉开灭秦的序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击碎了秦帝国这个貌似坚不可摧的统治。
如何才能避免秦朝的悲剧,让百姓安定而富足,是汉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就在这时,陆贾向刘邦详细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形势,阐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告诫刘邦,武力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推行“无为而治”,国家才能得到振兴,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经济正常的恢复,通过自然的方式发展经济,不用通过政权过多干预的方式。
倡导无为的陆贾主义,得到了刘邦的赞同,成为汉初的国家哲学。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承认小农经济是立国之本,让历经磨难的百姓休养生息,奖励农耕生产,减轻田税劳役,提倡节俭,安顿流民,成为了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执行的基本国策。
在尤其重视农业生产的汉初,即便是皇室高官的宫室中,也难以找到奢华尊贵的青铜礼器,使用更多的是粗苯的铁制农具,可以想象此时的汉王朝社会经济是多么凋敝。
在刘邦的计划中,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以此赢得天下百姓对中央集权的认同,这是延续秦帝国一统天下的第一步。
那么,刘邦为巩固集权帝国所迈出的第二步,就是制定律令,依法治国。有关法律的内容尤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律令有二十七种,三百余条,是一部毫不亚于秦律的严谨法律文书。
虽然实行无为而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所有的活动是放任自流的,它是在一定的经济规则和原则的前提下,所谓的自由。
早在公元前206年,当刘邦的军队第一次占领咸阳时,(萧何)就带领着手下悄悄地完成了一次转移,把能够找到秦代的律令典籍,全部集中在了一起。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律令典籍,才是刚刚逝去的秦帝国,最无价的遗产。
社会的宽松,不代表法律的空白,运营一个庞大的帝国,官员需要借助律令的力量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
汉王朝建立以后,在浩繁的秦法中,萧何为刘邦找到大汉帝国所需要的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形成了汉朝的基本法。仿照秦朝的法理,法律制度,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的制度和法律,使得汉朝很平稳地走向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经济上的无为而治,以及在律法上的依法治国,使得新生又衰弱的汉帝国得以输入新鲜的血液,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得以休养生息。
只是废墟之上,这个似是而非的帝国,还远没有达到刘邦的心理预期。随着汉高祖的日渐衰老,他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如果再不对那些异姓诸侯王采取行动,那自己毕生的理想集权帝国的建立,恐怕将会遥遥无期。
此时,中央集权所控制的十五个郡,以及功臣封王所形成的九个诸侯国,他们将共同构成了刘邦在位后期的汉帝国版图的威胁,这也远远不是刘邦理想中一统天下的格局。为了续写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刘邦做出了最后一博,向他的理想又迈出了一步。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高祖刘邦在吕后和萧何的全力支持下,对异姓诸侯王展开了清洗。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刘邦杀了哪些的开国功臣?又为何诛杀?
刘邦诛杀的功臣有;淮阴侯韩信、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卢绾等开国功臣,而诛杀的功臣,也都是异姓诸侯王。
首先,是燕王臧荼,因发动叛乱被杀;
准确的来说,燕王臧荼其实并不算是汉朝开国功臣,他原本是项羽灭秦后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在击杀辽东王韩广之后,盘居于东北。韩信灭代、赵之后,臧荼投降刘邦,并在垓下之战后,拥立刘邦称帝,但燕王臧荼的势力一直相对较为独立。
韩王信,勾结匈奴谋反被杀;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将其封为韩王。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封地北靠巩县、洛阳,南逼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战略位置太过于重要,于是将其封地迁至太原以北,建都晋阳,用来防备并抵御匈奴。因匈奴经常来犯,刘邦又将其都城迁至马邑。
赵相陈豨(xi),源于刘吕之争,谋反被杀;
史料中,陈豨在汉朝建立之前的记载极少,但它却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少有的两次被封侯者,其第一次封侯是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时,可见其攻绩卓著。
淮阴侯韩信,私藏钟离昧,被吕后所杀;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可以说是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却成为刘邦立国后诛杀的功劳最大的功臣。韩信在被封为楚王后不久,便被刘邦废为淮阴侯,而原因便是其私藏钟离昧意图谋反,后被吕后所杀。
梁王彭越,不服刘邦调遣被杀;
秦末乱世之时,彭越在魏地起兵,后来,率兵归顺刘邦,被拜为魏相国,封建成侯,为刘邦赢得楚汉之争,立下赫赫战功,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被封为梁王。
淮南王英布,意图造反被杀;
英布原为项梁麾下将领,项梁死后成为项羽帐下的将领,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彭城之战后,在刘邦反间计下,彭越投降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淮南王。
在这里就不一一解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史记解析。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被杀时,刘邦正在外征战,是吕后让萧何将韩信骗至未央宫杀死,并夷三族。
当得知韩信被吕后杀死在未央宫之后,刘邦的表现的是且喜且怜之,这也是他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可见刘邦的心狠手辣,极尽帝王之术。
韩信被称为战神,一生战功卓著,功高盖主。杀韩信便是为了震慑异姓王,更是害怕他日后造反。结果却适得其反,各个异姓王得知韩信这样的功臣都被杀,便纷纷造反,结果都被刘邦一一剿除。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对汉丞相(萧何)的评价。而萧何最终也是锒铛入狱。
唯有张良,料到前路未卜,意识到刘邦的到帝王之术,最终,明哲保身,退隐朝野。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从新审视这段历史,基本都会认为刘邦这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而当时的形势需要,历史发展趋势的需要,他们都将注定是大汉王朝的牺牲品,也是历史的奠基者。我们不做任何评价,这也是对故人的敬仰,对历史的尊重。
在史记中记载的刘邦也是一个大孝子。相传,刘邦定都长安后,将他的父亲就老太公接到长安,尊为“太上皇”。然而,农耕了一辈子的刘老太公,在长乐宫住了几个月后非常不习惯,整天郁郁寡欢,并且时常想念故乡那个沛县丰邑农村的生活。于是,刘邦专门为刘老太公在长安附近,完全按照老家的样式新建了一座城镇。房屋,街道,城墙都完全按照沛县丰邑设计的一模一样。建成后,刘邦还把丰邑的所有居民都迁了过来,这也就是今天的(临潼新丰村)。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刘邦的发妻皇后(吕雉)崭露头角。她所担心的是,倘若丈夫离世,少子继位,这些开国功臣对帝国还会报多少忠诚度。为了保护儿子未来的统治,吕后殚精竭虑。
在之后五年的时间内,刘邦将那些曾经和他并肩作战,共同打下江山的异姓诸侯王一一铲除。他表现得冷酷无情,又极尽帝王之术。
在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用生命打下大汉江山以后,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为了自己的刘氏基业,刘邦又将他们一一剿除。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后,刘邦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且喜且悲,既是对逐渐接近理想的欣喜,也是对功臣战友死于非命的无奈,而这些都得刘邦自己一个人去承受。
尽管如此,已到暮年的刘邦依然坚信,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自己一统天下的决心与勇气。
公元前195年,刘邦召集帝国的功臣元老在长安城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一匹白马成为仪式的祭品,当时的人们相信,白马具有通天神性,以白马为祭品,可以设立至高无上的盟约。刘邦斩杀白马,与群臣一起歃血为盟,共同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是一个非凡的历史时刻,史称“白马之盟”。
至此,除了地处偏远的(长沙国)以外,汉帝国的江山全部由刘姓皇族成员所统治。
刘邦相信,他离自己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因为他坚信,这些同姓的分封王,都是自己的血脉,都是自己的宗亲,他们一定会在帝国面临危险,面临困境的时候帮助朝廷的。
但是,随着皇帝刘邦的离世,这些诸侯王和中央之间离心离德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刘邦的生命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尽头,公元前195年4月25日,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于未央宫,带着他的光荣和遗憾,与世长辞,入葬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约二十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
历史选择了刘邦来完成统一中国的重任,刘邦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使命,用生命创建了一个辉煌无比的王朝,成就了一段无可比拟的传奇,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刘邦都是一位世界级的伟人,是他和子孙们共同的努力,铸就了中国汉文化的宏基伟业。
当他合上眼的那一刹那,心中是否已经满怀对权利的不舍,是否依旧对身后的王朝心怀忐忑,无论如何,他对人世间的一切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疲惫地躺在自己的陵寝中,俯瞰着自己的子子孙孙,创造新的历史,也为大汉王朝树立了丰碑。
回顾刘邦的一生;自从登上帝位以来,他的世界充斥着妥协,隐忍和无奈。他建立统一帝国的理想触手可及,却又遥遥无期。尽管如此,这位出身平凡的布衣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为此,夙(su)夜兴叹,殚精竭虑,哪怕就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不会实现,哪怕会因此忍受屈辱,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
然而,刘邦万万想不到,直接继承自己的雄心壮志,又差点使大汉帝国改头换面的人,正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皇后吕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