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天熯

第71章 颖川

天熯 惜爷谢 2347 2024-07-06 15:42

  一路策马出了雒阳城,顺着巩县一路向南,进轩辕关,便到颖川。

  颖川,数集人杰,颍川尤多啊!

  颖川是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荀爽、荀彧、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还有一个大名人陈群,弄九品中正制的家伙,但全部都是倾向世家的对庶民很不友好啊,直到科举制度兴起,才打破了这个家伙加在庶民头上的枷锁,真是一个天生搞政治的人才……

  颖川好像还有一个楷书鼻祖,钟繇,一个书法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在后世被尊为“楷书鼻祖”。

  然而他的儿子钟会比他这位老子更厉害些,在曹魏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季汉事宜。魏灭汉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

  灭季汉之后,还曾与姜维同谋,矫诏讨伐司马昭,想割据西蜀之地。钟会曾经的一句话很是霸气啊。记忆犹新。

  “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

  细细想来真乃“英雄”。

  钟会的书法也颇有造诣,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评其为“妙品”,仅次于“神品”。又精通文赋和玄学,著有《魏钟司徒集》。

  钟会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大才啊。

  颖川郡中有四大家族,又称为颍川四长。四家分别为钟皓、荀淑、韩韶、陈寔,他们皆是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其四家中也出过不少朝廷高官。

  当然也有一些风头正盛的新氏族从颖川冒出来,如赵家的赵俨,辛家的辛毗,杜家的杜袭,皆与陈寔家的陈群并称为颍川四大名士。

  同时颍川郡也属于豫州八郡之中非常重要的地区,虽然地处中原腹地,但乃交通中枢,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紧要。

  越是临近颖川郡治所阳翟,四周的道路就越来越多,路上的行人也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穿着峨冠大袖的文士,一个个都行色匆匆的往城内赶,刘绩微拦一人询问,方知经学大家荀爽居然要在荀家私馆公开授课!

  汉代的公开课啊,真是赶的早不如赶的巧。

  刘绩立刻对汉代公开课与颖川的“活”名人很感兴趣,便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往荀家所在的颍阴县赶。

  荀爽也是东汉一大牛人啊。

  荀爽出身东汉望族“颍川荀氏”,为战国思想家荀卿第十二世孙、东汉名士荀淑第六子。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十二岁时即读懂《春秋》、《论语》,这点倒是让刘绩感到很吃惊,若是在后世,十二岁就妥妥的一个小学生啊。荀爽的才智做实惊为天人。

  据说当时的汉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说:“可以为人师。”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应命。颍川郡当时流传有“荀氏八龙,慈明(荀爽字)无双”之语。

  八龙啊,八达……就能力而言,不知道这两家谁厉害一些呢?八龙这个称呼也是厉害,幸好现在是汉代,汉朝天子对于龙凤的概念还没有后世朝代那么变态,否则就凭八龙名号一事,就能被人构陷成造反的节奏啊……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授任郎中。他上书请求进孝道,行三年之丧,正男尊女卑之义,讲究礼制,“省财用,实府藏”,“宽役赋,安黎民”,根据当时的朝政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

  但是奏章送上不久,荀爽发现情况不对,于是拔腿就跑,弃官位不问世事。同为大儒的蔡邕跟他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为了躲避祸乱,荀爽隐遁十余年,然而越是隐士越是出名,他隐居的期间,声望远超平常,还在那段时间内专著了许多书籍,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被人尊称为“硕儒”。

  因此在听说荀爽要开讲公开课时,这远远近近的文人都赶来了,一时之间颖川郡治所阳翟显得黯淡无光,颍阴县则是热闹无比。

  荀氏乃颖川名门,对于如此热闹的场景表示得很淡定,丝毫无不慌,远在城外长亭处就设下了接待点,各地来旁听的文人,士子都得先行登记,然后按照各家族的等级,荀家会予以合理的安排,当然,如果来者对荀家安排的有所不满,也可以自行入城寻找住宿之处。

  原本刘绩是准备跟普通学子一样在城外登记,去居住荀氏别馆的,主要对大世家的好奇,但是荀家子弟告知登记者只能是单人住宿,这就整的刘绩犯难了,他并非是要人服侍,若是丢下李峻等人自己去荀家享受着实不行啊。

  幸好刘绩他们算是公职办差不用在城内再寻住宿,可前往“传舍”,也就是今日的官办招待所。公费居住。

  同李峻等人进来城,直行百步,再往东拐了一下,不久便停了下来。

  刘绩看了一眼传舍,如果啊!公费住宿的地方跟谒舍没多大区别。

  等刘绩等人身份交接完毕,听闻说京师来的官吏,传舍里的伙计都满脸热情的开始牵马引路。

  ———————————————

  古代科举制度没有兴起时,公讲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在这个时代,知道都是由少部士族成员所掌握的,像一般的平常百姓大字不识几个,更别说一些什么治国理政之术来。

  此次荀家愿意将家族之学向外传授,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至少在传播知识方面,荀家确实走在了前列。

  当然,如果拿荀家和刘洪,蔡邕这类的有教无类,不管富贵贫贱都一视同仁的文化大拿作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也总比那些个轻视傲物人要强上许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