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连续八章和九章分别科普讲一下东汉军制和三国军制,之所以给大家讲是为了更好的阅读本书,如果您懂或者不喜欢看也可以跳过从第十章看起,感谢支持
先说一下东汉时的军制.
一、权力机关:从西汉起太尉就是管理各郡国常备军的大员,但是常被皇权压制或干脆不置。到了东汉因为各州郡侯国的兵力被取消所以职权反而得到扩大。位列三公之首而且九卿中的太常、光禄勋、卫尉受其管辖。甚至权力大时可以控制尚书台。实际上东汉的具体军事权力机关是尚书台,东汉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有着参与军事方面各项决策的权力。但是因为地位较低所以成了一个皇帝,大将军,太尉谁势力大听谁的执行机构。在具体作战时就由各将军,中郎将,校尉等领军作战.
二、中央军:东汉的朝廷直接控制的部队主要是宿卫军即西汉时的南军;都城的警备和机动部队即所谓的北军.
1、宿卫军:分两部分,一部由光禄勋所辖,作为皇上的警卫部队。即所谓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属官有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及羽林左、右监。另外一部分由卫尉所辖,负责宫内的警卫巡视及宫门的守卫.
2、北
军:也是两部分,一部由执金吾所辖,担任都城的防卫及皇帝出巡时作卫队和仪仗队;另一部是北军的主力设五营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他们由全国最精锐的士兵组成负责防卫京师,有时也作为主力出征。到了东汉未年又在北军五校外设立了西园八校尉,分为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历史上有名的如曹操、袁绍等都在西园军中任职。这一部队在东汉晚期成为京城一支重要的军队.
3、地方军:因为刘秀要省兵减政,所以将西汉时的郡国都尉、边郡吏卒、郡国的材官、楼船、骑士等常备军都取消了。但是后来为了应付战争叛乱不得不在各地方驻军。而且东汉未年为了镇压日渐加剧的民众反抗不断授于地方剌史太守等官员军事权力,又重用州牧的职务,地方剌史太守们完全拥有领兵,发兵,募兵的权力,“内亲民事,外领军马”掌握军政全权。使军队日渐军阀化,成为私人力量。成为三国时代军阀混战的一大前提.
4 兵
源:东汉建国后废除了秦以来的征兵制改为募兵。郡国不设常备军,有战事就临时募集士兵。募集的对象有农民,商人、少数民族;募集办法主要是用钱财、免赋、免役的办法。在战乱时也有以募为名强抓壮丁的。这一制度导到了临时征募的士兵未经过训练,战力远低于秦西汉的征兵制下的士兵。而且地方官员普遍招募士兵,到东汉未年军阀势力大量招募人员并编成私人军队成为自己的部曲、家兵,建立私人武装成为东汉未群雄争霸的根源之一.
三国时期各国的军制都对汉代的军制有一定的继承。但因为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不同又各有特点.
魏国:
一、权力机关:三国是个战乱时期,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带表了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权力者都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大权。所以魏的最高军事统帅一直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如在曹操之世他的大将军幕府,相府,王府一直是完全掌握军政大权的机关,由其本人作为最高统帅。先后设有领军,护军,军师祭酒,司马等职务掌管军务。在曹丕时代因为已称帝,任命宗室大臣任大将军掌管军务。如夏侯墩、曹仁及后来的曹爽等。在外有各将军和加都督诸军事号的官员领兵作战.
二、中央军:魏的中央军队分为中军和在外的驻军,全部由出任大将军、大司马等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臣所辖.
1、中
军:这一部分部队驻扎在京城,是全国军队的精锐所在,由曹操的亲军虎豹骑等发展而来。这支部队作为禁军负责京城的防务、宿卫;而且还是全国的战略机动力量,是出征作战的主力,设有中领军,中护军作为统帅。并分为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五营,其中武卫营负责担任宫廷的警卫,其早期的统领就是虎将许褚任武卫将军。另外在名义上东汉时北军的长水、屯骑等五校营也还保留着,但仅仅辖有数百人.
2、外驻军:他们也由朝廷直接控制,但是为了战事的需要驻扎在外地。当时三国纷争,为了防备吴蜀及北部少数民族,魏在各边州驻扎重兵任命大将统率并授于征、镇、平、安等将军号都督诸军。如前期曹仁,张辽等。为了避免这些大将们与州郡的守牧们发生权力冲突,发展到文武互兼,军政合一,或让州郡守牧加上将军号统兵,或让外镇的大将兼任守牧之职。这一制度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日益普遍,导致其后的数百年手握军权的大将造反的例子常常发生,直到宋朝才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不过也成为北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地方军:当时各地的守牧都有部曲,及一定的州郡所招募的军队。魏国又实行给客制,往有把屯田户变成部曲的,加上有将军号掌军权的地方大员又控制了中央的外地驻军,使地方势力十分强大.
四、兵
源:东汉未年的割据战争极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人口急剧减少,各地军阀豪强纷纷聚集宗族,招募流民成为部曲,曹魏的军队最早就是这些部曲组成的。如曹操讨董卓时招的五千兵马,许褚、李典等都是地方豪强,带着一千多甚至数千家的宗族部曲来投效。另一重要来源就是军户制。也即士家或兵家,这些人单独设立户籍,世代当兵,平时屯田,战时作战,是一个稳定的来源。除此之外还使用招募、强征、收降等办法来扩充兵源.
五、特
点:魏国地大人多,拥有三国中最强大的军队,最多时高达五十万人之多。以陆军为主,水师为辅。因为地处北方,及一些其他因素于吴、蜀相比军队有其独有的特点.
1、骑
兵:曹操是指挥骑兵出身,善于步骑协同作战,而且居于北方,部下骑将也多:如夏侯渊、曹仁、曹纯等。所以魏有三国最强大的骑兵。曹操一直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还在黄河以南发展时就从司州购马组织骑兵部队,麾下有名振天下的精骑虎豹骑。灭乌桓后收编大量少数民族善骑射者,壮大了魏的骑兵队伍,吴蜀两国骑兵均无法与之争锋。所以吴将吕蒙就说如果打徐州是铁骑所至之地得之也无法守.
2、军
法:曹操主张以法治军,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分明。自身就有割发代首严正军纪的行为.
3、屯
田:这一作法自古就有,三国时曹操为了保证军事上大量的用粮,在早年就开始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按是否用官牛,收成老百姓和官府按比例分成,军屯之粮全部归国家所有多用于军事,曹操的这一作法收效很大,于许下屯田当年就得谷一百万斛。是“积谷以征四方“成为曹操成就霸业的基础。后来夏侯敦,邓艾等都多次行屯,对征战用粮起了巨大的作用.
4、军
户:魏国人口较多,所以曹操对人口进行划分,分为民户,屯田户,军户三部分,其中军户要世代为兵,社会地位很低.
5、质任制:为了防止士兵和将领逃亡或叛国,曹魏采用了质任的制度,兵将的家人都集中安置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区作为人质,如果发生逃亡、叛国之类的行为时就会使家人受到株连,也有一些将领为了表示忠心也自己送人质,如李通就自己把宗族都送到邺都去,得到了曹操的称赞.
蜀国:
一、权力机关:蜀国也和魏国相似,刘备在世未称帝前,他的左将军幕府、汉中王府是最高军政机关,设置军师,司马等管理军务。称帝后皇帝为最高军事长官。诸葛亮当政时相府成为蜀国实际上的统治中心,诸葛亮在相府设立长史,司马,参军等管理军务。其后蜀国军权交由蒋琬、姜维等任大将军掌管。设监军,护军等协助管理军务。具体作战时有骠骑、车骑及各杂号将军统兵作战.
二、中央军:蜀的中央军分禁军和外驻军。由丞相、大将军及中央任命的各将军,都督所辖.
1、禁
军:其任务性质如同魏的中军,也是负责皇帝的警卫,都城的防御等。有左、右羽林军设都督管辖;虎步营、虎骑营设虎步监、虎骑监管辖。禁军的统帅由蜀汉的皇帝任命亲信兼任,不单独设立职位。同魏国一样东汉的北军五校营在名义也保留着.
2、外驻军:同魏的外驻军一样,驻防在汉中、白帝等边防要地。主将由朝廷任命。许多人也是由将军都督兼任地方牧守,或由地方牧守兼将军,都督.
三、地方军:蜀的地方各牧守均以一定的部曲兵和州郡兵为基础组成.
四、兵
源:最初也是招募和收降而来,许多是将领的私人部曲,家兵。占领益州后设立征兵制。蜀汉人口少,无法实行军户制,所以除了将领的部曲兵为世兵外,在全国编户齐民,所有适龄男子都要服兵役。并将一些不在编户内的流民编为军户补充兵源的不足.
五、特
点:蜀国地小而人口少,居于多山险要的蜀地,据汉中天险抗魏。步、骑不如魏,水军不及吴,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据自身的条件创立了一支有自身特色的军队.
1、弩
兵:蜀国主要同魏作战,为了对抗魏国优势的步骑兵,特别是骑兵,蜀国建立了一支近万人的弩兵。其中大量使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有较强的战斗力。并装备有诸葛亮发明的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种连弩火力极强但射程较短,再配合射程远的蹶张弩(用足踏才能开的重型弩)有很强的火力。这些弩兵,辅以少量车兵和步兵配合用战,对抗魏国的铁骑.
2、运
输:蜀国多山,道路艰险,为了转运困难,北伐时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好象也有说是蒲元做的)以车代步节省了人力和消耗.
3、训
练:因为蜀军人力有限,所以诸葛亮作了八阵图用来训军队协同作战的能力,据分析八阵图即是蜀军演练士兵的各种阵法的总称,也有说是一种用步,骑,车,弩各兵种联合组成的战阵用以对抗魏的突骑.
吴国:
一、权力机关:同其他两国相似,吴在孙权称帝前以将军幕府作为最高军政机关,设军师,长史,诸曹掾管理军务。称帝后皇帝为最高统帅,以下由相或大将军、上大将军之类的高级将领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号掌管军务。作战时由各将军、都督领兵作战.
二、中央军:吴的中央军也称中军,主要就是禁军,宿卫军。职能与魏的中军、蜀的禁军相似。有羽林、武卫、虎骑等营,士兵主要是孙氏宗族的部曲组成,由孙氏宗室子弟但任指挥,一般称为督或将军。同样吴也保留了东汉的五校营,设一个五营(校)督统领.
三、地方军:吴国地方守牧也是军政合一,而且不兼领军事的也有自己的部曲兵并且世袭。在三国之中地方势力最为强大.
四、兵
源:吴国军队最初基本由部将和江东大族的部曲、私兵,以及一部分招幕和收降的士兵组成。后也建立了世兵制,入军籍单立户籍,世代为兵。另外为了补充兵源不足,孙权残酷的对待江南的少数民族。如其年年对山越用兵就是为了俘虏人口,强壮用来当兵,体弱的用于耕作。所以吴军的步兵主要是山越人组成的。孙权派卫温等去夷州(今台湾)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多俘虏人来当兵.
五、特
点:吴军地处江南水乡泽国,水军十分发达。江东各豪族有很大的势力,是吴国统治的基础,所以吴国与魏、蜀相比有其独有的特色.
1、水
军;吴国地处江南,有长江作为对魏的防御线,所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陆军在吴国是作为水军的辅助力量。吴国为了武装水师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大规模的造船厂,造出的运输船大的可载粮万斛;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能容战士三千。并在濡须、西陵设有坞。(即水军的基地)这支水军在对魏的作战中多次获胜,当曹丕统大军南下时也不得不面对长江感叹“魏空有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这样的局面直到蜀灭后才被打破。晋王睿在蜀治水军近十年,以楼船水师东下打败吴军水师.
2、江
防:吴国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守在长江沿线设立了烽燧,有守望,报警,通讯设施。据《太平御览》中说“引烽火以炬,置弧山头,皆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里,三十里,寇至则举,一夕行万里。孙权时,令暮举火于西陵,鼓三竟,达吴郡,长沙。”以此可见孙吴长江的防御体系是十分完备的。关羽也在沿江设了屯侯,守望备吴,只是没有如此完善罢了.
3、世袭制:吴国主要依靠大士族的力量建立,许多部将开始都是带着部曲私兵来投靠,为了保障他们的特权,吴国就有了世袭领兵的制度。这些将领的军队,实际上就是私人的军队,而且用国家的名义赏给他们,并子孙世袭。并且为了让他们能养得起私兵,还赐给他们奉邑。导致吴国士族力量极为强大,连孙权也不能轻易得罪他们,如陆家,朱家,顾家等皆为江南豪门。这些私人部队父死子继,出则为战士是军队的主力;在家则是仆从做主家的奴隶。吴国许多人年少就领有劲兵,加上孙权的纵容,成了一些骄横不法的无能之辈,最典型的就是周瑜的儿子周胤,韩当的儿子韩综。到了孙权称帝后为了加强集权,保证以后儿子顺利继位,对各豪门进行了无情的打击,连重臣陆逊因此忧死,此后世袭领兵和奉邑制度渐渐衰落.
4、官
称:这其实只是一种习惯而已,吴国领兵的将领喜欢称督,如统领的大将往往称大都督,地方守备以地名冠之,如公安督、西陵督等,负责京城防备的京下督等。
以上是东汉军事制度